应用思维导图实现学生学习全程独立思考

发布于 2021-03-27 23:3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摘要】有生命力的课堂应该是能够引起学生深度思考的课堂。笔者认为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学习全过程,就能激起学生深度思考。本文以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1第一章第三节为例,说明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巩固以及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习惯。
【关键词】思维导图 深度思考 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必须是培养能独立行为和思考的个人。笔者认为,应用思维导图就能实现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独立思考。
思维导图是一种高维度思考与图文并茂形式相结合的可视化笔记法,它将文字、线条、图像、色彩,以放射性的思维结构,巧妙的呈现在360度的空间里,让想象力、联想力自由奔放,结合过去的经验与当下的创意开启思考的无限可能。它可以实现思维的可视化,让思考结构化,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导图强调的是水平思考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垂直思考可以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力。
学生的学习应该包含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课后的巩固,以及综合问题的解决。在全过程中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
本文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能绘制思维导图的基础上。
笔者以高中物理教科版选修3-1《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作为案例谈谈如何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是督促者、引导者、组织者。
课前预习要全面,问题生成要明确
预习过程是学生与教材对话。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绘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清楚教材中哪些是结论,哪些是证据,哪些是事实。学生将获得的信息通过思维导图,形象的表达出来。与教材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要教学生。
如何与教材进行对话呢?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问题来自于哪里?来自于章节大标题,来自于每一部分小标题,来自于教材正文的描述以及课后的练习。
思考章节大标题。
《电场 电场强度和电场线》这一标题给出的信息明显是三个概念。可以思考:这些概念是用来做什么的呢?他们是如何定义的呢?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呢?等等。可以将这几个概念在草稿本上写出来,给出一个大致的结构关系。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对正文进行阅读。
思考小标题。
第一个小标题“电场”。“电场”是什么呢?是不是有一些像初中学过的“磁场”呢?磁场存在于磁铁周围,电场存在于哪里呢?“电场”是如何定义的呢?电场有什么特点呢?
(接下来是阅读正文部分,在分析了第一个小标题正文部分后进入第二个小标题的思考,阅读了第二个小标题正文后对第三个小标题进行思考)
第二个小标题“电场强度”。思考提问:电场强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电场强度是如何定义的?电场强度的单位是什么?电场强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呢?电场强度和电场力是什么关系呢?
第三个小标题“电场线”。思考提问:电场线是什么样的一些线呢?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呢?(可能一开始孩子们只能思考到这一步)
分析正文
分析哪些是事实性知识,哪些是概念,哪些是结论,哪些是观点。比如本节第一部分“电场”,作者列举了“手推桌子,马拉车”等例子,都是由于接触产生了力,叫做接触作用。电荷之间产生的力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直接提出了这一个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
接下来作者直接提出了电场的存在以及电场的作用等等。学生通过阅读正文可以解决他在阅读本部分时候的大部分的问题。
此时,学生会提出一些自己疑问“现代科学实验和实践证明了场的存在也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形式。”现代科学实验和实践是如何证明电场的物质性的呢?
分析课后练习
对课后练习进行分析,初步清楚本部分知识在考题中如何体现,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并把习题中的题目,一一对应到思维导图相应知识点位置。
按照以上步骤,学生可以对全文进行细读和思考,形成预习思维导图,对于自己没有搞清楚的内容用特殊的颜色标注清晰。小组同学之间可以相互传阅,相互补充。教师可以将这些思维导图收集起来,看孩子们对整体结构的把握情况以及孩子们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课堂教学。
这一个部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孩子们独立思考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如果说预习过程主要侧重于水平思考,则课中的学习就更加侧重于垂直思考,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

课中学习要深入,问题解决要真实
树冠茂盛,根系发达的大树才能长盛不枯。树冠如同是课堂中显性的活动,而树根是孩子们的深入的思考。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让课堂产生最大的效能,学生能力才能真正提高。
教师的课堂设计应该是结构化的,教师完全可以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备课和教学。课堂教学要解决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能够使用低阶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在思维导图中直接归纳。课堂中重点要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高阶思维来解决问题。
比如:电场线部分,直接画出一条直的电场线,在电场线上确定两个点,让学生分析,这两个点的电场强度的关系。(学生必须要非常熟悉各种带电体电场线的分布,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
又比如:等量同种和等量异种点电荷中垂线和连线上的电场强度的变化情况的分析和判断,都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激起学生高阶思维的问题来解决。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出完整的详尽的思维导图的示范(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学生要参与其中)。学生根据老师的思维导图完善自己的预习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就成为了课堂笔记的过程。对于一些教师举出的情景问题可以以图形的形式补充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中。这是一个完善预习思维导图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思维过程的一个深化过程,结合教师的课堂例题以及课后的练习,学生课后必须要对知识进行巩固落实。
课后巩固要落实,问题反思要到位
课堂中完善的思维导图成为了学生课后巩固复习的不可少的工具。这个时候他可以看到自己课前的问题一一突破,而且补充了一些更为深刻的知识。将课后练习的题目和自己学习所掌握的知识对应起来,并且对课后巩固练习进行合理的分类,总结方法,完善到自己的思维导图之中。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知识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形成了较为完备和深刻的知识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解决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综合问题要尝试,解题思维要有序
解决综合性的问题应该思维有序,我们完全可以用思维导图明晰我们的解题思路。提取信息(条件和问题),整合信息,找准突破口,确定规律和方法,列方程求解。
思维导图在审题中能够做到提取信息不多不漏,而且能够很清晰的反映条件之间的关系,将条件与问题联系,找准突破口,确定解题方法和规律。思维导图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解题思路更为清晰,反思自己的解题过程也有依据。
学生在完成一篇论文或者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作为工具,必将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
并不是说每一次解决综合性的问题都要使用思维导图,当学生熟练的时候,可以画出思维简图,甚至于不画图。
思维导图贯穿在学习的全过程,思维过程得到优化,思维过程得到显现。对于思维者的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思维结构,不断的加以改进。对于共同进步的同伴,可以相互学习和借鉴,对于指导者的教师能够很好的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及时的进行激励和纠正。
我们的课堂能够留给学生什么呢?是几条规律、几个知识点、一些解题的方法。不,应该是让学生养成科学的思考习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