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专题 |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共和国的年轮【文字版】

发布于 2021-03-29 01:1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历史园地
中学历史教学第一公号
220篇原创内容


专题八   共和国的年轮
 阶段特征
时间
过渡时期
(1949—1956年)
二十年探索时
(1956—1976年)
改革开放新时期
(1978年以来)
政治
三大政治制度确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个人崇拜盛行,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一国两制”成功运用。
经济
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开始了一五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文革”使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
对内改革(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

文化
“双百”方针
文教发展。

国防科技和农业科技取得突出成就;
文艺和教育事业受到重大冲击。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外交
“一边倒”
“两个拳头打人”

全方位、无敌国外交活动

【基础梳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筹备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隆重开幕。
(2)主要内容
①毛泽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致开幕词,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②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③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主席。
2.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主要内容
①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②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时,盛大的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
2.历史意义
(1)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
(2)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二、人民政权的巩固
(一)历史背景
1.国内: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
2.国际: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安全危害。
(二)重要措施
1.土地改革
(1)背景: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概况
①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②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3)意义
①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②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2.稳定物价
(1)背景
①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②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巩固人民政权。
(2)举措:“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3)影响
①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②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③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3.抗美援朝
(1)背景: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门江,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概况
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应朝鲜政府要求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②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美军赶回“三八线”附近,又经过边打边谈,反复较量,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结果: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4)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涌现出30多万英雄模范和功臣,他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三、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外交方针
(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十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2)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3)参加日内瓦会议
①参加:1954 年4 月,日内瓦会议召开。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这次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成果: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4)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①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②确认: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中印、中缅联合声明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5)参加亚非会议
①参加:1955 年4 月,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②成果: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③影响:为中国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及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一)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2.内容
(1)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实践
(1)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2)“一五”计划建设: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二)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法制、思想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颁布:1954 年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性质及原则: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政治制度体系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3.中国共产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4.毛泽东思想的作用和地位
(1)作用: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2)地位: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五、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标志:1978 年5 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评论员文章,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