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历史文化古迹——会宁桃花山

发布于 2021-03-29 12:13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会宁桃花山


      桃花山,位于甘肃省会宁县城东南境内,山起三峰,主峰横枕震东,海拔1944米,两翼分别呈西南、自陇山山脉蜿蜒延伸而来,南北走向;面积约36公顷。其势若鲲鹏展翅,待冲云霄;岗嶺毓秀,巍巍壮观,其色似桃花绽红,烟霞流丹,故名桃花山。山内寺庙香火鼎盛,香烟袅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青烟熏蒸、云雾腾空,蔚为壮观。

      桃花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历经千年,后来不断在此修建庙宇,开凿石窟,现存洞窟十余窟,庙宇建筑更是不计其数,雄伟壮观。逐渐形成了集宗教、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文化名胜古迹,山之上树木成荫,郁郁葱葱,亭台楼阁,井然有序,宫殿庙宇,雄伟高大,雕塑彩画栩栩如生,每逢佳节,香客游人,络绎不绝。

      桃花山自古就受文人骚客的亲睐,凝聚着浓厚的文化韵味,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为山门亲笔题写的“桃花山”匾额,各庙宇还悬有赵朴初、书法家黎泉、吴廷富、朱德昕、刘学谮的手笔,为桃花山平添了几许秀色。据说汉武帝等历史人物都曾登此山,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桃花山,其色润如桃。足见桃花山历史之悠久,文化底蕴之深厚。

      桃花山有史料记载曾经有很多名人到访过,其行迹都见证了桃花山不凡的一面:

      金哀宗完颜守绪正大三年(1226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伐西夏时,遇天气酷燥,曾上山避暑,并留有“大汗拴马树”耸翠于戏楼侧。后遂建元塔“罗罗王塔”可透梗概。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八月,湖广总督林则徐,因鸦片触怒权奸,贬谪新疆,二十三日途径会宁,在会宁逗留期间,上桃花山游览,给戏楼题“镜花水月”,给南街关帝庙题“物华天宝”等匾额。同年,闽浙总督邓迁桢亦因禁毒“犯事”,贬谪新疆,途径会宁曾上桃花山一游。

      清同治十年(1871年)古二月,陕甘总督左宗堂屯军西北,令士兵在陕西至新疆驿道两旁植树,会宁境内共植活7.3万多株。

      桃花山自古以来传说居多,其中最为著名就是观音菩萨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以普救众生,从普陀山来到桃花山。不多久,如来佛也来到桃花山,二仙相见非常高兴,只是一男一女吃住不方便。如来佛叫老君暂挖一洞居住,观音菩萨和桃花女住在一起,他自己修一点住下招收佛徒,故先有如来殿,后有药师殿,再有会宁县之说。

      太上老君在半山中挖了一洞,取名为老君洞,挖时因用力太大,直通到了张城堡。桃花女受观音菩萨之命,在遍山种植桃树,为王母娘娘在蟠桃会上贡献仙桃,就取名为桃花山。

      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桃花山又与中国革命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当年伟大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在会宁胜利会师,这就让会宁桃花山披上了浓浓的革命色彩,成为了为共和国的胜利与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红色革命老区,修葺建设一新的红军长征胜利会师景园就是最好的红色见证。当你亲身踏上这片土地的每一刻,仿佛置身那个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倾听那些为新中国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英雄前辈们的怒吼声。

      桃花山每年农历六月十九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作为会宁一年一度的宗教文化旅游文化节,庙会是会宁县民间流传已久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全县群众文化生活的一件大事。每年庙会周边县及全县人民甚至来自青海、宁夏的游客都会在此时来到山上,焚香拜神,阴阳先生诵经祈福,祈祷一年国泰民安与风调雨顺,每日晨钟悠悠,每夜铜磬声声,寺庙香火鼎盛,香烟袅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近年来政府为桃花山的建设与保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会宁县政府(1988年)将桃花山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方民众的愿望终于实现。寺庙出土的一系列文物和古建筑、洞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站在桃花之巅,一眼望去,正在崛起的会宁新城一览无余,这座被赋予平安福祉安康的圣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一样日夜守护着会宁这个孩子,千百年来从未离开过,而腾飞的会宁正在以惊人的发展速度追赶着“一带一路”的新思潮,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西北甘肃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