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学习体会
发布于 2021-03-30 03:59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开学第四周。
本周工作室开展学习王崧舟老师专题讲座——
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
3月26日晚上跟随王崧舟老师一起走进文言文教学的世界。有幸聆听了统编教材《文化自学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的视频课。
王崧舟老师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十四篇文言文,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模块:
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
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在本次学习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王老师亲自执教《天籁》展示文言文教学中的通读环节。先通过课前提问:你对文言文感觉如何?让学生通过第一印象来感受文言文。王老师幽默的教学语言讲述《天籁》一课,师生互动、同桌互动、小组比赛等方式,让孩子们爱上文言文的学习。
王老师还展示了一位罗才军老师的教学视频,是四年级上册25课《王戎不取道旁李》,通过出示图片让学生排序,图文参照,深刻理解,掌握大意,以练读的方式,让学生深化本课,层层递进,体会语言与语感之美。这也是值得我学习之处。
王老师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言文文化自觉体现在三个层面:文字层面、文章层面、文学层面。
本次语文工作室组织的线上学习,为我在文言文的教学路上指明了方向,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在引,学生读中学,读中悟。重视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王老师的课总是散发着文化的韵味,这也启示我应该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充分挖掘教材篇章的文化内涵。
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加油吧!学习,我们在路上……
有幸聆听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感触很深,收获很多,学海无涯,教学有法。从教以来,也带过好几轮学生,上过不少文言文,也探寻过不少教文言文的方法,但是王老师的这堂讲座,让我眼前一亮,掌握了老师教学文言文的基本模式和需要老师们深层思考的文化传承问题。通读为重点,悟读要放,要抓关键字眼,深化重点字词,体会文言文所传递的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品质。练读形式要多样,熟读要积累语言,练习背诵,积淀语感。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王老师所上示范课庄子《天籁》,也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教学艺术令人敬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学习,不断耕耘。
No.3 蒋晴老师
“在文化家园支撑下,浸润着的人生才是诗意的人生。”这是王崧舟老师展示在广大小语老师面前的教学特色,人们称其为“诗意语文”。听王老师的课,你会感觉语文课就是一种艺术,听他的课,就是一种享受。《湖心亭 赏雪》《枫桥夜泊》《两小儿辩日》《慈母情深》……我们从他的课里感受汉民族文化中的“风花雪月”,徜徉在他营造出来的文化家园里,体会我们这个民族文人的悲欢离合,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他用自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老师的“文化自觉”。
今晚听了王崧舟《文化自觉背景下文言文怎么教》讲座,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里,王老师用他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丰厚广博的文化素养告诉我们教好小学语文,至少你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听这些特级教师的课,你会发现真正能让学生浸润语文学养、让老师们击节称赞的好课,往往不是各种技巧与方法、模式流派所能带来的,而是语文老师本身给予的。那课堂上的分分秒秒,语文老师已经不是自己,而是“语文”本身。孙绍振老师曾说:“学生不爱上语文课,主要因为老师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讲不出他不懂的东西。”孙老师所批评的,正是我们语文老师的问题所在——缺乏应有的语文学养。
王老师讲座的第三点告诉我们要从三个维度来实践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第一是从文字层面上来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第二是从文章层面上侧重揣摩思维训练的模式;第三是从文学层面上贵在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我想,要想真的实践这三个维度,就必须多读书,做一个“多读、多背、多思、多写”的读书人。多翻阅当下好书,这些书反映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的声音与思想,能促使我们形成独立的思想,看各种时文评论,让各种观点在我们的脑海里碰撞,从而得到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的提升。当我们回到课堂,就有了一定的文化视野,不会只关注词汇、语句,不仅仅做一个教参的“搬运工”了。当我们滋养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时,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才能做到不借助教参先独立备课,自己读懂文本,找到文眼,揣摩出文本情感与脉络,在脑子里形成初步的教学策略。就像王老师讲座里介绍的基本模式与策略之一——悟读:文言文的哪些字词教学时该“放过”,哪些字词要“突出”,采用什么形式“深化”,如何“深化”“深化”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这些都没有现成的模板可用,唯有靠老师自身不断地磨炼和学习,方能真正胜任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现行的部编版古诗文增加了近一倍,142篇,这无论是在教学经验还是从人文素养上都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听了王老师的讲座,我明白汉语、以及用汉语写成的课文是通向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路口,而语文老师,必须扮演好指引方向的角色。
《学记》曾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作为年轻教师,曾经执教六年级语文,在文言文教学部分倍感棘手,对如何教好文言文课文深感困惑,也一直在寻找良好的文言文执教方法。今日有幸观摩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令我深受启发,仿佛若有光,照亮我今后文言文执教思路。
这次讲座中,我了解到,在当下通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我们的文言文学习安排与过去的教材截然不同。学段提前,数量增加,作品时间跨度加大,体裁多样,这些特点映射出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传统文化应不断发扬光大,这是国家战略也是国家意志。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把握以上特点,上好一课文言文,做好传统文化火炬手,既是殷殷期待,也是一种挑战。
而之所以说“仿佛若有光,照亮我今后文言文执教思路”的话,是因为王崧舟老师呈现了清晰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并展示了几例课堂实录影像,让我看见,文言文教学也可以这么有趣。只要我们把握住基本规律,开展文言文教学并不是难事。在此次观摩学习后,我将这四个模式铭记于心:通读、悟读、练读、熟读。这些模式背后的教学形式,有些我并不陌生,在过去的学校教研活动中,曾有优秀教师展现出来,并取得良好课堂教学效果,我至今记忆犹新。在此,激起我对学校的优秀老师的崇敬之情。学无止境,不学习只能原地踏步。国家安排名师引路,身边有优秀教师为榜样。我庆幸有光一直指引我教学之路,让我少一点迷茫。
借名师良策,上好一堂文言文。相信今后我的文言文执教之路会愈加平坦,并且,作为国家的一份子,教好一堂文言文,也是培育下一代文化自觉,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应尽中华文化复兴之职。所以,当踏实迈好第一步,上好一节文言文,扎实打牢教学基本功。加油!
2021年3月25日,顺小西校区语文工作室组织我们听了王崧舟老师《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的线上讲座,他的讲座如层层浪潮一样冲击着我,无论是思想认知层面还是教学实践层面,都让我对文言文教学有了更加清醒、明确的方向。
首先,从统编结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统编中文言文学习先要搞清楚当下我们所用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文言文编排上有什么新的改变,王老师总结为四个特点:1.从学段上看,文言文的学习提前了,以正式课文形式出现的文言文《司马光》编排在三年级上册,更早的是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以名言名句的形式出现。2.从数量上看,增加到了14篇。从先秦的《两小儿辩日》一直到民国《少年中国说》跨越了上下两千年。3.从历史跨度上看,部编版教材所选取的文言文上至先秦下到民国。4.从体裁上看,包括神话、寓言、传记、议论,涉猎范围十分广泛,集中反应了当今我国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的教育目的,是大势所趋。
我们可以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能否运用好部编语文教材,让学生爱上学习文言文,让学生积累和运用文言文,让学生在文言文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这对语文老师而言是一种挑战。那么,文言文教学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呢?王老师继续为我们拨开迷雾。
面对新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文言文时,特别是小学教师应该以培养孩子对古文的兴趣和语感为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有的放矢,通过一系列读的方式贯通课堂教学,突出重点,深化核心。
很多老师都知道语文课应充满着朗朗的读书声,而对于文言文的教学更就离不开读了,这样的教学想法没有错,但在课堂行进过程中却忽视了对读的设计。学生也知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但没有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引导,一遍又一遍的读会沦为一件事倍功半的事,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会失去朗读的兴趣,更别谈拿起拗口难懂的文言文来咀嚼了。王老师一针见血的道明了文言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关键:读不是傻读,读是要经过设计的,读的形式和特征都是有讲究的,读的教学要契合文言文文本特征,要契合学生的认知特征,要契合教学过程中学情的动态变化。
王老师提出的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始终围绕着读展开,通读、悟读、练读三者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而熟读则贯穿整个文言文教学中。讲座中,王老师结合具体的课堂案例为我们详细阐述了朗读教学应该如何设计,让我受益匪浅。
3月27日晚上,我跟随王崧舟老师一起走进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世界。有幸聆听了统编教材《文化自学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的视频课。
王崧舟老师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十四篇文言文,结合自身教学实例做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分为三个模块:
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编排特点。
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
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
王崧舟老师针对小学文言文教学给出了基本的模式和策略,让我茅塞顿开深受启发。他根据经验和研究提出四个环节,即小学文言文四读:通读—悟读—练读—熟读。针对悟读的操作方法主要把握四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放过,文言文中的有些词句,放过,不要去管它;第二个原则:突出,有些字词,有些句子要突出;第三个原则:深化,对某一个点是要深化的;第四个原则:分离。王老师以《囊萤夜读》为例子做了深刻解析,通过点拨“囊”字深化学习,引出“囊萤”与勤学的关联,将传承中华文化巧妙地从课本知识传达出。
听了这次讲座,我深受启发,在今后小学文言文教学中有了方向和目标。
3月27日,在学校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线上观看了王崧舟老师《文化自学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的讲座。小学文言文教学,既是文言的启蒙,更是文化的启蒙。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王崧舟老师用《爱莲说》示范课结合讲座的形式为我们深入浅出的讲解“文化自觉背景下的小学文言文教学”,令人受益良多!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王崧舟老师重点阐述“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小学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或者说四个版块。
第一个环节:通读。通读的基本要求是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因为文言文有特殊的节奏,有自己的节奏。第二个环节:悟读。“悟”是直觉思维,我们也称之为悟性思维,它跟线性的基于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大异其趣,悟读的基本要求和任务是知晓大意,体会涵义。第三个环节是练读。这个练指练习、操练、训练,练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主要是积累语言,读写互动要看学段,看文本本身的语境特点,当然还要看学生的基础。第四个环节是熟读。这个环节,应该贯穿始终。熟读环节,其实从通读开始就意味着熟读,一直到练读为止,熟读成诵。它并不是单列成一个环节,而是回馈贯通于整个模式当中。整个过程当中,熟读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文言,积淀语感。特别强调的是积淀语感。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担负着给学生们文言文进行启蒙的重任,听了王崧舟老师的课,我深刻意识到,我不能在这一阶段给学生们留下文言文枯燥无味的印象,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将通读贯穿课堂,带领学生们在传统文化中遨游,感受传统中华文化之美!
本周工作室线上学习安排的是王崧舟老师的讲座——《文化自觉背景下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夜深人静时,老师富有磁性的嗓音相伴。且听、且记、且思,别有一般滋味。
王老师首先介绍了统编小学语文文言文的编排特点。在此之前,他先出示了统编小学文言文编排一览表,进而引发思考:为什么要这样编排?说来惭愧,在改教语文的这四年时间里,我好像还从未有过这样的思考。王老师强调,作为语文教师,就要有这样对教材、对文字的高度敏感与思考——此乃振聋发聩之一。
然后,王老师探讨了小学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与策略。所有文言文第一环节一定是通读,王老师还根据通读特征,列举了多种朗读形式,告诉我们通读不是放手让学生随便去读,读要找准时机,要合理设计。在通读的基础上进行悟读。王老师大力倡导悟读,坚决反对逐字逐句串讲。他提出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上对文章的释义有所取舍:“放过”常用字,“突出”古今字,“深化”中心字,“分离”一词多义。言简意赅,观点鲜明,不时辅以课堂实录,深入浅出,引人入胜。
最后,王老师分享了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文化自觉。他指出,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王老师分三个层面来阐述,直击心灵的是文字层面“玩味关键字眼的文化内涵”及文学层面“贯通核心意象的文化脉络”。无论是《两小儿辩日》里对“辩斗”的玩味,还是《爱莲说》中“莲”的意象的拓展,都显示出老师丰厚广博的文化素养,此乃振聋发聩之三。
由此想到上学期我所执教的《司马光》。试教时王文国校长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印象最深的一点是去掉“擦星”环节。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让他们在各种形式、有层次的诵读中逐渐“擦星”,以期他们在一次次“擦星”的成就感中激发兴趣。王校长表示,他的课堂上从来不会出现“比星”,我们语文教师要努力营造的,是“有语文味的课堂”。当时我听得懵懵懂懂,一知半解。后来不久,有幸听到吴福雷老师执教的《司马光》及讲座,好像有点明白王校长所说的内涵,回来后按照他的建议重新设计教案再上了一遍。当然,课堂效果离王校长所说的“语文味的课堂”还相差甚远。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路上呀!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