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电子版)

发布于 2021-03-19 07:52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

一、总纲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对加强高考内容改革顶层设计提出要求,明确指出要依据高考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关键组成部分,必须维护和增强全国统一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2019年,教育部明确提出要立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构建包括“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在内的高考考查内容体系。这位科学构建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提出了明确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根据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与国家教育改革相关政策文件构建的、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要求的、用于指导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工作的测评体系,主要包括高考的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等。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通过解决“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问题,从高考层面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给出了回答。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


(一)高考评价体系构建的意义和原则

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对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国家科学选才、社会公平公正的有机统一以及协调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高考评价体系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科学系统。它依托现代测评理论和技术,科学设定核心功能,精心设计考查内容、考查要求和考查载体,创造性地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考试评价过程,以实现高考评价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内在统一,切实将高考打造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高考评价体系是发挥高考正向积极导向作用的坚实基础。它将国家和高校的选才需求与素质教育育人目标有机联通,是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各个环节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关键。高考评价体系通过创新评价方式、优化评价手段、深化命题实践改革,全面、客观、准确地测量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创造条件。

第三,高考评价体系是教育公平的强力助推器。它奠定了坚实的命题理论基础,构建了科学严谨的学科命题指南,为确保高考的考试质量提供了充分的技术保障与体系支撑,有利于发挥考试对教育公平的促进作用。同时,高考评价体系提供了大量科学评价数据,还能为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分配提供科学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四,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深化和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纵深推进的重要保障。通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形成深化高考内容改革、持续指导命题实践的长效机制,能够更好地发挥高考评价在科学区分学生综合素质及选拔人才等方面的功能,为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优化高校招生综合评价机制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考评价体系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理念,可以积极促进素质教育正向导向作用的发挥,为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考评价体系,要重点把握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第一,突出方向性。高考评价体系的构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高考改革要有利于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首要问题,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坚持科学性。高考评价体系从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出发,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体现各类高校选拔人才的共性需求,科学把握教育教学、学生成长和人才选拔的规律,有效提升高考选才的效度。高考评价体系的研制过程严谨规范,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在政策文件、基础理论、国际文献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选拔需求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确保体系内容的科学性。

第三,反映时代性。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正加速迈向伟大复兴,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个性的教育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这都对我国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提升全民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改革事关教育现代化发展全局,要通过构建理念先进、面向未来的高考评价体系,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助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规划目标。

第四,体现民族性。我国历史悠久绵长、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的教育和考试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德为先、注重公平、尊重知识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选拔观念。高考评价体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契合我国注重教育、尊重人才的文化传统,突出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思想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观,有助于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五,突显公共性。高考是大规模高利害考试,又因社会环境和考试文化等因素而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敏感性。面对多元化的现实期待和利益诉求,高考评价体系的设计坚持统筹兼顾,既要实现改革任务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平性诉求,确保选拔的科学性,避免应试教育的弊端,进而服务于国家的人才储备战略和现代化建设。作为人才选拔培养的核心环节,高考尤其注重与基础教育教学关系的处理。高考评价体系与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充分衔接契合,与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同向同行,将进一步发挥对素质教育正向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考评价体系的内容与性质

高考评价体系主要由“一核”“四层”“四翼”三部分内容组成。其中,“一核”为核心功能,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同时,高考评价体系还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

 

高考评价体系是“一体两面”的综合体系。首先,它是评价考生素质的理论体系。以“四层”为考查内容,评价考生素质内涵;以“四翼”为考查要求,评价学生素质达成度。其构建始于对教育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是素质教育要求在高考中的理论呈现。其次,它是指导和评价高考命题的实践体系。通过“四层”规定命题内容、“四翼”保障命题水平,高考评价体系将有力促进高考内容改革和命题质量的提升。

高考评价体系是对中国特色教育评价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将持续推进我国高考内容改革的深化。它将在今后的高考实践中接受检验并不断完善,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障。

高考评价体系是高考命题、评价与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主要供高考命题人员、高考研究人员、教育考试管理人员及广大师生学习参考使用。


二、一核——高考核心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新向往,都对高考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承载选拔和评价的功能,而且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目标,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考试的引导作用,切实体现高考的育人功能,形成人才选拔、考试评价、教育引导和教学反拨的一体化新格局。

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方位、系统化地阐释“为什么考”的问题。“一核”既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高度概括,又是使高考内容改革始终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巩固和提升高考为国选才育人水平的前提和根本保障。


(一)立德树人

高考必须坚持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教学体系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高考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要求,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全面彰显高考的育人功能。


(二)服务选才

高考必须坚持服务选才。立足于服务国家、服务高校选才这一基本点,高考要为国家和高校选拔出符合要求的新生。因此,高考要紧密围绕科学选才、提供质量、促进公平的目标,进一步探索和完善评价人才的方法,使人才选拔标准更全面、方式更科学;要保证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保证适宜的考试区分度,促进人才合理分流、配置,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三)引导教学

高考必须坚持引导教学。作为大规模高利害考试,高考客观上对高中教学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高考结果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和将来的发展,甚至影响对地方教育发展的成效评价和资源投入。因此,高考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动能和深厚的社会根基。

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有利于理顺教考关系,增强“以考促学”的主动意识。通过考试改革,紧密对接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进一步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着力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提升教育评价水平并发挥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协调推进,在实现高校人才选拔目标的同时,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从而达到理顺教考关系、实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共同形成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

高考评价体系以党的教育方针、国家发展需求、高校选才要求为方向,实现正确引导;充分考虑国家课程标准内容、教学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引导;重点关注教考关系,灵活调整引导方法和手段,实现有效引导。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改革中发挥着统领作用,决定着高考的前行方向和价值取向。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关联,是高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两个基本手段。“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构成整体的功能机制,体现了高考在人才选拔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作用。

 

三、四层——高考考查内容

根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遵循考试评价的规律,高考评价体系将应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凝练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四层”考查内容。在“四层”的构建中,“核心价值”指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方向引领作用;“学科素养”承接核心价值的方向引领,统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是支撑和体现学科素养要求的能力表征;“必备知识”是培养能力、达成素养的基础。“四层”紧密关联,构成有机整体,使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中得到系统的体现。


(一)核心价值

核心价值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良好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综合,是在各学科中起着价值引领作用的思想观念体系,是其在面对现实的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旨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将学生培养成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科学思想方法,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的关键。核心价值集中反映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在高考评价体系的考查内容中居于首要位置,引导其他三项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主要包含“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正确政治立场、态度和基本观念,包含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和法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掌握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论要求,属于科学思想方法的范畴。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应当具备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精神情怀,包含品德修养、奋斗精神、责任担当、健康情感和劳动精神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表1  核心价值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内涵

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

理想信念

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重任。

爱国主义情怀

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认同中华民族,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维护国家尊严与利益。认同中华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立志扎根人民、奉献祖国。

法治意识

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能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建设。能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维护公平正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世界观和方法论

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相信科学,尊重事实,追求和传播真理。坚持唯物辩证法,发对形而上学,坚持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修正错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发展潮流。

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

品德修养

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大爱大德大情怀。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崇尚家庭美德,培育个人品德。理性面对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的伦理问题与伦理冲突,自尊自信、意志坚强。

奋斗精神

树立高远志向,认同奋斗成就幸福、奋斗者最幸福的观念。历练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责任担当

具有社会责任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具有集体主义精神,以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先。积极维护公共利益,关注并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

健康情感

具有健康意识,注重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意识,在生活中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劳动精神

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认同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坚持以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愿意为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而辛勤工作。

 

(二)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即将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指导下,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相关知识,运用学科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培养形成,既是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选拔的要求。

学科素养融会国家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要求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中的素养内涵,基于理论逻辑分析与实证调研结果,构建出适合在考试评价中表达和测量的指标体系。学科素养包括“学习掌握、实践探索、思维方法”3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

“学习掌握”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有效输入、编码、储存各种形式的信息的综合品质。从人类学习的认知机制来看,“学习掌握”是认知加工和行动输出的前提和基础。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个体必须能够通过各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理解信息并将其纳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中,能够根据已接收的新信息与解决问题的需求建立各种知识组合。“学习掌握”包含3个二级指标:信息获取、理解掌握、知识整合。

“实践探索”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组织整合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运用不同的技术方法进行各种操作活动以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实践探索”包括认知操作和行动操作两个方面,是个体改造世界的核心品质。“实践探索”是信息输入和认知加工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完成认知学习和实践的关键环节。“实践探索”包含3个二级指标:研究探索、操作运用、语言表达。

“思维方法”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创新的内在认知品质。“思维方法”是思维的品质、方式和能力的综合,是个体高质量地解决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情境中的各种问题的基础。“思维方法”是认知加工的关键构件,是个体在信息时代所必须具备的核心认知品质,也是未来社会人才所需要的终身素养。“思维方法”包含3个二级指标:科学思维、人文思维、创新思维。

表2  学科素养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表现

学习掌握

信息获取

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求,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能力。

理解掌握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系统化、多层面、多角度地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融会贯通地把握新信息的实质,把握新旧信息的联系,形成对新信息的准确判断、分析与评价。

知识整合

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对获得的学科知识和相关信息进行概括整合,形成与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对应的产生式系统,能够将新获得的知识纳入已有知识结构或知识体系,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

实践探索

研究探索

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操作运用

分解应对问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