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岁月——党史周课(1949年-1978年)

发布于 2021-03-30 20:5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

       尊重和珍惜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话,我们记忆犹新。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营养剂”,要求全党同志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站在百年路口,我们只有善于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淬炼思想、凝聚力量,才能高扬继往开来的风帆、鸣奏携手前进的交响曲。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949-1956年 

    社会主义革命亦称“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劳动人民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和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最彻底的革命。



抗美援朝

1950年 -1953年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第一阶段(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采取运动战为主,部分阵地战、游击战相结合的方针,连续五次进行战略性战役。特点:战役规模的夜间作战和很少有战役间隙的连续作战,攻防转换频繁,战局变化剧烈。

    第二阶段(1951年6月11日—1953年7月27日)中朝人民军队执行“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阵地战为主要作战形式,进行持久的积极防御作战。特点: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密切配合,边打边谈,以打促谈,斗争尖锐复杂。1951年7月10日开始举行朝鲜停战谈判,从此战争出现长达两年多的边打边谈的局面。

    1952年秋,中朝人民军队有组织有计划地在全线进行有战役规模的战术反击作战,攻占了“联合国军”许多营以下阵地。接着在规模最大、持续时间较长的上甘岭战役中,粉碎了“联合国军”发动的“金化攻势”。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至此历时2年9个月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土地改革

1950年-1953年

    1950年冬季开始,一场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华东、中南、西南、西北等广大新解放区广泛展开。1951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成为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到1953年春,全国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以及台湾省外,我国大陆普遍实行了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这是中国几千年来土地制度上一次最重大、最彻底、最大规模的改革,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此被彻底消灭。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成就包括:社会主义改造;基础建设;工业发展;农业生产;交通运输;民生改善。一汽沈飞和机床,三大工程速鞍钢,克拉玛依大油田,三条公路入西藏,宝成、鹰厦通铁路,武汉大桥贯长江等。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15日在首都北京召开,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根据宪法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织国务院,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第一届人大代表任期从1954年9月至1959年4月,共五年,共一千二百多名,举行了五次会议其他四次会议于1955年至1958年每年各举行一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之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产生和举行标志着一切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主席为毛泽东,第一届常务委员会委员长为刘少奇,第一届国务院总理为周恩来。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了“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把手工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改造成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共八大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   

     大会提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大会作出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中共八大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1960年

    1958年-1960年全国开展生产力方面跃进的“大跃进”运动,同时又谋求生产关系方面的跃进,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运动的产物,是大跃进运动深入发展的结果。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过分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等错误大肆泛滥,工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遇到严重困难。



国民经济的调整

和“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

1960年-1964年

    面对严重经济困难,党中央认真调查研究,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从以重轻农为序向以农轻重为序的战略转移,贯彻“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4年底,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四个现代化”从此成为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1966年-1978年

  1966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使国民经济出现较大起伏,但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仍然取得了重大进展。

    三线建设成果引人注目。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襄渝铁路,贵州六盘水、四川宝鼎山等大型煤矿,甘肃刘家峡、湖北丹江口、葛洲坝等大中型水电站。

     一批交通运输线、输油管线设施相继建成。1968年建成南京长江大桥。1974年建成大庆至秦皇岛的长距离输油管道。

     国防和民用科技成绩显著。1966年10月成功发射导弹核武器。1967年6月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4月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成功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疟药青蒿素。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的籼型杂交水稻。



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

70年代初

    70年代初,外交事业迎来建国后第二次建交高潮。局势转变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缓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于1972年9月25日来华访问,并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一时期中国还发展了同亚非拉许多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形成又一个更大范围的建交高潮。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1976年

   1976年10月6日,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彻底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我国的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党和国家的工作开始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文化大革命”是在探求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中遭到的严重挫折。历史再一次证明,中国共产党有能力靠自己的力量纠正错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徘徊中前进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1976年-1978年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