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45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集锦
发布于 2021-04-01 01:23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中考古诗鉴赏、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高考精品讲义集
议论文的写作结构
考场中的诗歌之唐诗的豪迈与悲伤
古文中的孔子与作文写作运用
《桃花源记》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含解析)
北京版中考文言文《小石潭记》原文翻译及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核舟记》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马说》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北冥有鱼》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2021年北京初三各区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1年 北京各区期末九年级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年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年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阅读
2020年北京初三各区一模试题分类作文题目汇编
2020年 北京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古诗鉴赏与默写
2020年北京初三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年北京初三各区二模试题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0浙江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9浙江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8浙江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2017浙江中考课外文言文汇编
上海2017七年级期末课外古文阅读汇编
上海2018七年级期末课外古文阅读汇编
上海2019七年级期末课外古文阅读汇编
上海2020七年级期末课外古文阅读汇编
2020上海初三二模课外文言文
《中考真题课外古诗鉴赏40首》浙江篇
《中考课外古诗鉴赏40首》江苏篇
以上内容大部分被恶意举报了,不能直接付费购买了
觉得对学习有帮助,想购买,可以添加作者微信
付费后可发送电子版
41首中考古诗、部编版全部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有需求添加作者微信购买
中考文言文实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3
初中文言文虚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3
课外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练习1
课外文言文之人物传记练习2
2021年高考45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集锦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曰: ,_________,____ ____?”
2.《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 ,加之以师旅,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赤)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 。”
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7.《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8.《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9.《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10.《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言谈、动作、神态可以看出四个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子路的性格直率,从“ ”可以看出;冉有比较谦虚,从他述志时说“ , ”中可以看出;公西华更谦虚,从“ , 。 , , , 。”几句对话可以看出;曾皙从容洒脱而又谦恭,从“ , , ”的动作神态中可以看出。
答案: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10“率尔而对”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1. 本文的中心论点(全文的中心句): , 。
2. 说明人才必须经过艰苦磨炼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 , , , 。
3.作者所摆出的事实论据是: , , , , , 。
4.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 , , 。
5.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 , , , 。
6.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重视人才成长的主观因素?
, , 。 , , 。
7.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 。
8.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是 , , , , 。
9.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 , , 。
10.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 , , 。
11.分析亡国的条件的句子是: , , 。
答案: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5.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然喻
7.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劝学》 《荀子》
1. 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 ”的观点。
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 ”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
4.荀子在《劝学》中指出:“ 青, , ”与韩愈的“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思想一致。
5.“ , ”,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6.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 ”的君子,就要“ ”,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7.荀子《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8. “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最终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利用学习可以弥补自己不足的道理。
9.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描写“风雨”来抒发情感的的名句。而《荀子.劝学》中则用“ , ”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
10.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 。”
11.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
12. , ,却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的“用心一”和螃蟹虽有六跪而二螯,然 “ , ”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
答案:
1.荀子 学不可以已
2.学不可以已
3.《劝学》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4.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5.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6.知明而行无过 博学而日三省乎己
7.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8.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9.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
10.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11.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12.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四、《曹刿论战》 《左传》
1、春秋时期,鲁与齐交战,起初鲁庄公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被曹刿阻止了,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战胜了齐军,成为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这“敌疲我打”的方针是 , , , 。
2、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能体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是 , , ;交战过程中利于反攻的时机是 之时,利于追击的时机是 , 之时。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 , 。
4、《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 。
5、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是: , 。
6、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击敌兵时机的句子是: , , 。
7、体现曹刿主动参与国家大事的语句是: , 。
8、体现齐鲁战争是一场正义的战争的语句是: , 。
9、曹刿阐述勇气在战争中的作用的语句是: , 。 , , 。
10、体现曹刿注意细节的语句是: , 。
11、曹刿不让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是: , , 。
答案: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彼竭我盈,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忠之属也。
5.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7.公将战,曹刿请见.
8.十年春,齐师伐我。
9.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0.下视其辄,登轼而望之.
1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五、《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