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位初三学生的作文想到了《马说》!
发布于 2021-04-01 02:0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太原市唯一一家人文作文培训班
人文为上 灵动沟通
谦爱为怀 挖掘潜能
管教结合 净化心灵
武装头脑 启迪人生
为了孩子 伴你同行
温馨提示
关注教育资讯 弘扬人文精神 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阅读更多美文,请点击上方“红日伴你行”蓝色字样或识别上方二维码关注我我们。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编者按
3月27日10:22(周六),一位微信昵称为“静一”的网友给红日老师发来求助:“红日老师您好,想和您咨询点有关作文的事情。您什么时候方便?”当时,因为红日老师有课,所以没有及时回复。
当日下课后,红日老师于10:49回复道:“您好,现在就可以。”随之,那位家长回复:“我是想让您帮忙看看孩子的作文,您方便吗?”
红日老师问道:“孩子几年级?”“初三。”家长回复说。后来,那位家长给红日老师发来了自己孩子题为《重庆》的作文。
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从一位初三学生作文想到了《马说》!》
学生原文
TERM BEGINS
重 庆
冒着热气的九宫格,沾满红糖的糍粑,在高楼之间穿梭的轻轨,仙境一般的洪崖洞。没错,这就是繁华又古老的山城一一重庆。
我对重庆的认识来源于王源《吆不到台》这首歌,吆不到台就是了不起的意思。“重庆,雄起”“歌乐山、缙云山、凤鸣山、云篆山,沙坪坝、菜园坝、珊瑚坝、李子坝,看我重庆楞个好耍,确定不来耍一哈”富有节奏的旋律一遍遍冲击着我的耳膜,也一遍遍唤起我对重庆的向往。火辣的重庆,直爽的重庆崽在我心里深深刻下了印记。
那年暑假我就来到了这景美食美人更美的重庆。
重庆轻轨穿梭在层次分明的山城之间,可以看到雄伟的高层建筑,还有壮观的长江浪。傍晚坐上二号线轻轨,看那山之起伏,城之活力,水之潋滟,看那美的沁人心脾的重庆。
吊脚式的楼房呈阶梯状排列,每当夜幕降临,洪崖洞在灯光的衬托下金碧辉煌,像宫殿,像庙宇,又像是琼瑶仙境,更像是千与千寻。洞角下的嘉陵江水波光粼粼,走进洪崖洞,听着重庆方言的叫卖声,手里抓着糖葫芦,看着琳琅满目的首饰,欣赏着街头艺人的吉他声,饱览那灯火通明的重庆。
走进山城曲曲折折的小路,闻到一股红糖姜茶的甜香。"老板!芝麻汤圆,醪糟小丸子,手工水饺各一份!"你们等会儿是要去吃火锅吗?"嗯!""那就别吃太多了,喝杯茶歇歇就行"我们一家都很惊讶,这是第一次遇到让我们少点些东西的老板。喝茶时,好多猫狗围在我们身边,但它们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些伤。我们与老板攀谈得知他他经营这家小店挣得钱大部分都救助了流浪猫狗。走进茶家与乌鸦的小店,充满年代感的配置是山城夏天独有的味道,老式收音机和沾着油渍的大蒲扇仿佛回到了姥姥家的小院,亲切又放松。墙上还贴满了写着愿望的便笺,昏暗的灯光下,挂钟嘀嗒嘀嗒,还夹杂着长胡子老猫慵懒的呼噜声。雾都的天蒙蒙的,照着窄窄的巷子,暖暖的。
我怀念骑车在南滨路上看过的灯,我怀念漫步在嘉陵江边吹过的风,我怀念停歇在山城步道中喝过的茶。我爱重庆的美景,重庆的美食,更爱重庆人的温情。
红日老师回复
家长:您好。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方便,所以我还是在这里用文字简单对孩子的作文谈点体会吧。
总的来说,孩子的文笔基础还不错。但在我眼里,作为初中三年级一名学生,面临中考,还是不够的。所以,在谈体会之前,我还是先给您说一下不同年级段在写作上的不同要求吧。
个人认为,一年级的孩子谈不上写作,只是识字、组词、造句;二年级的孩子应该是“写实”;三年级的孩子“写想”;四年级的孩子“写事”;五年级的孩子“写变”;六年级的孩子“写悟”;中学生应该“写志”。
所以,从孩子的作文来看,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一是标题不新颖。《重庆》这个标题太笼统,应该加上定语或补语,比如说:什么重庆或重庆的什么。如:《我爱重庆》《美丽的重庆》《难忘的重庆》《古老的重庆》《繁华的重庆》《认知重庆》《感悟重庆》等等。也可以把标题命为《重庆的今天》《重庆的味道》《重庆的喧嚣》《重庆的繁华》《重庆的今天》《重庆的美丽》等等。
二是文章缺少感悟。作为初中三年级学生,在写作上不能像小学生一样看到什么写什么,应该看到什么想什么、悟什么、怎么做。
三是孩子没有把自己融入文章中。全文虽然能给予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但缺乏将作者融入文章的真实,给人的感觉不贴近生活,也不贴近实际,让人有一种距离感。
四是文章主题不突出。阅览全文,读者搞不清楚作者重点想表达重庆的什么,只是泛泛介绍了一下重庆。如今中考在即,建议孩子在中考作文中围绕“真”“善”“美”(不单单是景美)去立意,将讲好自己的故事,让读者(阅卷老师)感动、震撼、共鸣,这样孩子的中考作文才会得到高分。
小编插话
读了上面这位无名同学的作文,小编认为该同学观察细腻、语言流畅、文采飞扬,但在写作方法和技巧上还是缺乏专业老师的指导,致使文章没有章法,给读者以看到哪写到哪、想到哪写到哪的流水账感觉。于是,小编便想起了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那篇编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里的著名借物寓意杂文《马说》。
《马说》韩愈 〔唐代〕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名贵的马,只是辱没在仆役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编后——
BIAN HOU
编完这篇文章,小编感触颇深。其实在小编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匹千里马,而适合孩子的那位老师就是伯乐,家长们则是喂养马的人。
《马说》开头便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又告诉家长朋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您的孩子是一匹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自己的手中,也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所以,如果不按照老师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只靠家长朋友喂养“它”,又怎么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嘶鸣,通晓“它”的意思?总不能每天拿着鞭子对着“它”说:“天下根本就没有千里马吧!”
小编真心希望家长朋友能在阅读完这篇文章后受到启迪、陷入深思!
第十一届“成龙杯”全国中小学生优秀作文大赛开始啦
(点击此处查看详情)
往
期
回
顾
活动
外国语小升初考前冲刺班抢报中!
红日
红日老师介绍
效果
红日老师指导的作文在全国大赛中100%获奖
征文
中小学生均可参加!
目前10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红日语文
联系我们:15340700056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