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学科带头人李小娟:好课有“三法”
发布于 2021-04-03 17:5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李小娟,陕西省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学能手,中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名师唐亚丽工作室骨干成员。多篇文章刊发于《陕西教育》《教师报》《教育》等平台,现任教于宝鸡市渭滨区航天小学。
作为一个从教二十多年的资深语文老师,上过的课不计其数。刚上班的时候,赶上了北师大版教材的全面普及,近几年,统编版的教材向着我们款款走来,这套教材螺旋的上升的语文要素,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有了抓手。前几天,接到了外出上课的机会,一节是三年级下册的《花钟》,另一节是五年级下册的《青山处处埋忠骨》,怎么能将这两节课上的更好一些,落实好编者意图,落实好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给老师们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呢?我将自己的备课上课的心得总结成了三个方法。
备课做好“加法”
“适体而教”是前提。拿到的每一篇课文我们先应该理清它的体裁,不同体裁有不同的教法和侧重点。第一次拿到三年级《花钟》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就被他优美的语言给吸引住了:清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多美的文字呀!仔仔细细地读了几遍,它不是一首散文诗,它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中一定更应该让学生来体会它严谨的语言特点和清晰的写作思路。而《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记叙文,需要学生从细节中来品味人物内心的变化。
“瞻前顾后”是保障。对于自己而言,虽然执教这套教材已经三年,但是对于三年级的教材还是不够全面。首先我对于这套教材中提出的四个阅读策略进行了梳理。教材在三年级上册的时候就提出了“预测”,四年级的下册向学生进行了“提问”的渗透。三年级的下册刚好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上,尤其是《花钟》这篇课文学生们看到课题就可以去提问:什么是花钟?花和钟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可以长期对学生进行训练:从课文内容提问、从写作方法去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来提问。《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中的“忠骨”指的是谁的遗骨?在他的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备课时,由远及近,除了理清本册教材或者本学段要训练的阅读策略之外,我们更应该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这套教材中,单元导语明确地提出了语文要素,课文中落实语文要素,交流平台中梳理了语文要素。《花钟》是本册教材的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就是: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第一自然段就是在讲:不同的花儿开放的时间是不同了。作者列举了9种花的开放时间。学完第一自然段,可以上学生大胆的猜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顺理成章来学习第二个自然段。让学生用第一自然段习得的方法来实践,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博存约取”是关键。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我们老师就要有一桶水,今天的网络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有源头活水。对于《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由于故事发生的背景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非常遥远了,那么如何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清楚呢?恰巧,2020年也是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国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偶然的机会里,我从《国家记忆》的上看到了一个不到4分钟的视频:从志愿军战士们雄赳赳、气昂昂的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再到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浴血奋战,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最后镜头回到了70年后的今天,烈士们的遗骨魂归故里......将整个事件深入浅出的讲了出来。用起来恰到好处。认认真真的阅读《教师教学用书》,理清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重难点,分清课时,并且和优秀的教案进行对比。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课前做好减法
上课前,我们一定要在做一次减法。那我们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呢?依托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来进行。于永正老师倡导“一课一得,得得相连。”所以我们的教学重点一定是在语文要素的落实上。以《花钟》为例,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重点一定是让学生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为突破各教学重点,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精准提问”是核心。好多老师在课堂中总是喜欢跑出很多问题,有的落实了,有的则落空了。这堂课我总共预设了三个问题:(1)什么是花钟?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在第三自然段中轻而易举地找了出来了。(2)作者的灵感是从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中获得的?直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3)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产生?由扶到放,让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并练习概括。
围绕着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对自己课前的准备进行瘦身,做个减法,确定重难点。
课中做好乘法
如何将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堂课上的更加精彩呢?唯有做乘法,让课堂效果最优化。我一直从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关注表达特点,破解美文的密码;关注语言运用,落实课堂练习;关注单元语文要素,让学习策略可视化。这三个问题之间其实又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在执教《花钟》第一自然段的时候,文章语言优美,结构严谨。要是我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
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中午十二点左右,午时花开花了;
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
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夜来香在晚上八点开花;
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我将这段文字变了个形,像诗歌一样排列开来。学生很快发现这段话中很美,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了作者大量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花开了的景象描述得淋漓尽致;接着品味句子,将这9句话归纳为两个句型:“几点钟,什么花怎样的开放了”和“什么花在什么时候怎样的开放了。”破解了美文的密码,理清了表达方式,及时出示课后的小练笔:仿照课文中表达鲜花开放的语句,来写牡丹花、向日葵和蝴蝶兰,以及自己喜欢的花儿。读了、写了,通过比较发现这些句子的相同之处,找出不同之处:不同的花儿开放的时间也不相同。这也是本段的中心句,落实好本节课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意思。
在执教《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时,聚焦本单元的语文要素:1、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情;2.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来表现人物内心。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对课文两部分的内容进行了梳理:痛失爱子和艰难抉择。第一部分我带着学生找重点语句来体会人物内心,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找。在第二部分结尾有一个细节描写:毛主席已经出去了,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这个细节中感受到了主席的痛苦,这个抉择对他而言是多么的艰难。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这个晚上,主席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让学生体会毛主席作为伟人的胸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饱满。适时对学生点拨,知道留白的好处。由扶到放,再到自己动手实践,始终让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堂好课,备课时我们做好加法,做到心中有数;上课前做好减法,做到胸中有标;课堂中做好乘法,做到手中有法;课后做好反思,做到教有所获。
编辑:刘昕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