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 | 陪伴计划余闲分享会实录
发布于 2021-04-09 19:1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现在的孩子读书很多,
说起话来头头是道,
但拿起笔,却挤牙膏似的写不出来。
好奇怪啊,不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吗?
不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吗?
其实,原因很简单。
因为他们有了知识,但缺少写作能力,
也就是没有合适的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
这就像“水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
那该怎么办呢?
4月7日晚,在蠹鱼阅读、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及各实体书店社群主办的“陪伴计划”2021年第3期直播分享会上,我们邀请到了作家余闲老师,为全国140余个书店读者群的3万余名读者带来了“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主题分享,让我们听作家解读写作的知识储备,以及写作能力培养的基本方法。
分享会内容回顾
写作需要知识储备和写作能力
我们要知道,写作需要做这两种准备:
其一,知识储备。包括天文地理历史艺术的各科知识,也包括各种体裁如何写的文体学知识,以及情节如何设计等等。这一部分,靠多读书可以掌握。
其二,写作能力,包括遣词造句的能力,音韵节奏的把握等。这部分能力,需要反复诵读,最好是经过背诵,才能真正掌握。
有人曾问巴金:你是如何学习写作的。巴金答:我并没有真正学过写作,我只是背完了《古文观止》,然后慢慢就发现自己能写了。其实,巴金从小将整部《古文观止》读到烂熟于心,就形成了一种内在的、高品位的语感图式。清人唐彪曾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自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之。”
王崧舟曾说:“读书贵熟不贵知,道理就在这里。如果读书只是浏览扫描、匆匆而过、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即使意思都懂、文理都通,到了要用的时候,脑子还是一片空白,没用。”
因为通过熟读、背诵,我们拥有了语感。
写作的关键在于语感
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玄之又玄的东西。让语文学霸去做题目,他或许说不清楚为什么词语必须这样搭配,阅读题的答案为什么该是这个,甚至病句为什么是病句,但他一做就对。因为语感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能力,是对文字读音、搭配、节奏、韵律的敏感性。凭借语感,他能够体会到文字的美感,也知道句子读起来不舒服肯定有问题,同时,他还能将这种美感化入自己笔底的文字中去。
北村曾写过《一首诗》,当中有三句特别有意思:
诗应该念着念着
就唱起来了
唱着唱着就飞起来了
的确,好诗,好句子,就是容易吟诵,能和内心产生共鸣,让思绪轻轻地飞起来,感到无以名状的欣喜,觉得万事都新鲜,都和谐,都令人迷醉。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语感,看到好文章,听到好歌词,甚至街上谁的一句妙语,立即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惊叹之,品味之,记录之,在写作中想方设法地将它使用出来。
那这种美好的语感,又是怎么来的呢?
练好语感靠背诵
学好语文的基础是语感。那语感怎么培养呢?
语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长期阅读背诵后的结果。说得再直白一点,和绘画的笔法、弹琴的指法、足球的脚法一样,从懂得,到学会,再到熟练,最后从容自如,需要反复阅读、吟咏、背诵,才能慢慢具备。
一旦有了良好的语感,对于语文学习,几乎包治百病。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病句看不出来,为什么语法整不明白,为什么成语明明很熟写作时却用不进去,为什么文言文中的虚词、一词多义总也记不住。我的回答只有一个:
文章没背熟!
甚至可以说,语文学不好的根源,就是好文章没背熟!
就这么简单粗暴?
我写作时喜欢短句,常用四字结构。原因很简单,我小时候书不多,能拿到的都是《说岳全传》《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对里面的语言结构非常熟悉。
初一暑假,我得到一本精装的《三国演义》,因为别无它书,就看了好几遍,一些精彩片段如关羽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赵云单骑救主等,都熟记于心。初二开学后,再写作文,我不由自主地带了点文言味儿,语句精炼,颇有神采,让老师很是欣赏。
是的。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语文是“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具体理解”,都在强调背诵。不背文章,而只想通过做题来学好语文,那只是缘木求鱼。
通过创意阅读去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其实,文言文如此美妙,真的值得用心背诵。比如苏轼的《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你瞧,月出东山为纵向,白露横江为横向,一纵一横,构成极壮阔优美的意境。句子长短错落,而又自成对仗,构成和谐韵律,读之令人迷醉。再如贾谊的《过秦论》: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这篇虽是政论文,却文采灿烂,字句铿锵。你看“据崤函之固”与“拥雍州之地”,对仗工整,凝练有力;“天下”“宇内”“四海”“八荒”四词同义而角度不同,而其搭配的动词,又有 “席卷”“包举”“囊括”“并吞”,何其恰当而华丽。文章充沛的气势、勃勃的雄心,流宕在行文之间,使文句华丽而不乏质朴,奔放中又具有浑融的魅力。
现代文中也有很多经典作品。当我们读多了,写作时就会不由自主地加以模仿。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十分留心作品的细节,去体会语言的节奏、韵律。比如我们来欣赏史铁生笔下的经典段落:
我们将默默地凝望,隔着咫尺空间,隔着浩瀚的时间,凝望生命的哀艳与无常,体味历史的丰饶和短暂。他抑或我,不动声色却黯然神伤。
——史铁生《务虚笔记》
这段话读上去是那么工整而好听。“凝望”“无常”“神伤”押韵。“空间”“时间”“短暂”押韵。两个“隔着”是排比。“凝望”一句和“体味”一句又是某种意义上的对仗和递进。
有些文章追求词语之间巧妙的搭配,让人一读就十分新奇。
风天里,太阳走得快,过了屋脊,下了台阶,在厦屋的山墙上腐蚀了一片,很快就要从西山峁上滚下去了。太阳是地球的一个磨根吧?它转动一圈,把白天就从磨眼里磨下去,天就要黑了。
——贾平凹《商州再录》
在这段话里,“过”屋脊、“下”台阶、“腐蚀”山墙、“滚下”西山峁,这一串动词用得多妙!尤其“腐蚀”二字,十分新奇形象。而把太阳比作“磨根”,也是神来之笔,让人印象深刻。
有些名家的修辞用法也让我们惊叹不已:
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
——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
这个新奇的比喻,将人物对世界的感觉具象化为一个蛀空了的牙齿,显得非常新奇独特,而且鲜明准确地道出了人物的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好词好句,我们要仔细阅读,仔细模仿,而后把模仿变成原创,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
我就是从阅读中学习如何提升文采的。因为热爱自然,我对作品的风景描写情有独钟。读到妙处,往往抄在本子里,抄得熟悉了,忍不住就模仿,写作文时就渐渐用了进去。到现在,我一写风景,笔下也是流畅的。
草叶上微光闪烁,再细看,四处也是星星点点。于是父女两个人蹲下去观察,不料惊起一点流萤,高高飞起,直飞入槐荫中去。他们抬头去看,萤火虫消失了。小如指着高天。“看,飞出来了。”果然,树冠旁边,藏蓝的天宇中,有一点亮光,明朗朗的,出奇的大,而且不动,原来是北斗星。
这样的段落,我自己反复去读,也觉得十分动人。
希望大家通过反复吟诵,锻炼好语感,使眼前所见,心中所想,都能化作笔下美妙准确的文字。
现场互动
互动问题1
孩子读了书,作文依然口水话,缺乏真情实感与写作技巧,请问老师这些问题如何改进?
余闲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常见,其实就是这文章显得普普通通,没有文采,也缺乏一些情感,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依然是刚才我说的,只有泛读没有精读,而且精读时候我们要关注一些好的文章里面,它怎么样表达一种情感的,怎么样表达一种景色,怎样描写一个环境。如果说能够有意识的去进行模仿,我相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互动问题2
余老师好!孩子今年上一年级,平时看的书也不少,但一到写日记或者小练笔时,就比较依赖家长,需要帮他一起捋清思路,才愿意动笔写,就是不愿意尝试自己写。这样该怎么办?
余闲老师回答:
孩子一年级写小日记小练笔,也要加强一些理思路,其实我觉得这个非常非常正常。一年级他就可以完全独立完全写,但写出一个比较好的文章来,就太难为他了。一年级学生他应该写到什么程度?他能组词能造句就可以了,还不到写作。你的孩子已经能够写日记写小练笔了,那不是很棒吗?而且就家长帮他捋思路,捋过几遍之后,等到他的二年级了,他自然会摆脱这种了。
一年级的时候,他的语言能力还没有能够建构起来,这个时候家长帮他捋思路,甚至帮他构思一些好的句子,都没问题。等到他二年级,写作能力自然而然就会增长了,因为他现在的阅读量和背诵的东西还太少,虽然看的书多,但都是泛读。所以我觉得家长可能有点着急。一年级他造句才重要,而不是写作。所以家长帮帮他也挺好的。
互动问题3
小朋友喜欢读书,写作文经常发散太远抓不住作文主要写的内容,怎么解?
余闲老师回答:
刚才我在分享的内容中,第一个讲的就是结构。一个好的结构,就是能够把你的想法和要写的东西列在那里,然后按照这个结构去发散。假如一开始就发散,那就真的是漫无边际了,肯定找不到文章写作内容了。
那么怎么办呢?我分享一下我给我女儿辅导作文的时候的一些做法。我们拿到这个题目以后,可以是老师布置的,也可以是其它练习当中的,或者是我们自己想的。拿到以后,我们会列一个提纲,就是思维导图式的,比如首先写鸟,那么鸟它的可以通过哪几部分写呢?外形,对吧?然后是习性。我们和鸟玩耍的过程也有三个点,每一点再引发出来这个外形,包括它头啊羽毛啊什么的,最后按照这个思维导图来写,就八九不离十了,第一步就完成了这个结构方面的内容。假如说孩子自己愿意自己去列列这个表格,列这个提纲那就更好了。
互动问题4
孩子平时看了很多故事类书籍,但是经常跳着内容看,感觉囫囵吞枣,是不是写作文很困难是受到这种不良看书习惯的影响?
余闲老师回答:
回答首先是肯定的,确实是这样的。因为小孩子的书,有故事类的,有科普类的,还有一些文学性见长,故事性不是那么突出,但是特别强调语言美感的。这些书都是要结合起来看的,不能偏。孩子当然最喜欢看故事,我女儿也是一样,如果故事精彩就愿意看,以文笔见长的那散文化的,他都不太愿意看,需要家长和他呃一起读,一起分析,一起去阅读这些内容。
最好的办法是找几本,您也觉得非常优美,孩子们也觉得有兴趣的书,然后让他找到其中非常美的句子,多读几遍。这个可能要花些力气,真的要花力气。但我觉得花这个力气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他真的要养成了一个好的精读甚至背诵模仿的习惯,这对他写作而言是有特别特别大的帮助,因为我们不可能说永远都是这么囫囵吞枣的看书,又要提高文笔,这太难了,孩子做不到,我们自己从来也做不到。
互动问题5
本次直播正是我和孩子遇到的问题,孩子喜欢读书,但写作能力没有提高,之前三年级还好,这两年发现孩子写作停滞不前,有真实材料也不写,愿意想象的写。而且思路不清晰。怎么解决?
余闲老师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包括三个小问题,第一个是喜欢读书,但写作能力没有提高。第二个问题是有真实材料不写,只愿意想象的写。其实小孩子确实是喜欢想象的,他喜欢沉浸入他的自己的一个一个世界里面去,尤其这两年玄幻电影,玄幻小说都比较红。
所以他们愿意去写想象的内容,这个无可厚非,这个并不要紧,孩子都是喜欢幻想文学,想尝试自己去写,这个问题不大。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他在写的东西有没有真感情。这是要紧的,因为现实的一个题材可以有真感情有幻想,题材它同样也有真感情。
第三个小问题是思路不清晰。这其实是需要用一个结构去整理的。比如说叙事性的文章,这需要专门去练一练,就是用一个提纲或者思维导图方法去练一练。我相信肯定会能有所提高。至于不太重视真实材料,我相信有时候老师布置作业就是个真实素材,他肯定会写这个,所以这个问题倒不是很大。
(以上文字节选自余闲“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分享会)
本期嘉宾
余闲
余闲,本名柳伟平,现为中国计量大学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著有独具特色的成长小说《你在为谁读书》系列、儿童诗词小说《小米多诗词王国漫游记》系列、儿童小说《三十六只蜂箱》,另著有学术著作《天人之境:杭州城湖共生模式的生态美学解读》《吴兴华诗艺研究》等。其作品曾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向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荣获湖北省首届出版政府奖、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上海国际童书展“上海好童书”等奖项。
分享会主推书
三十六只蜂箱
余闲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为了让孩子更加了解祖国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感知新时代,同时切实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与精神境界,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携手青年作家余闲,推出了一部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为题材的现实主义儿童小说——《三十六只蜂箱》。
该书以四川凉山地区的脱贫历程为背景,以“悬崖村孤儿三兄妹靠36个蜂箱拼未来”的真实事件为蓝本,基于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创作而成。作品通过书写一位彝族少年“前有坚韧铺路,后有国家相助”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一个贫困家庭由绝望到重燃希望的过程,同时串联起古老村落的深刻变革。小说内涵丰富、主题深刻、文笔细腻,不仅刻画了一个坚韧勇敢的少年形象,而且展示了“悬崖村”的地域特色和彝族独特的文化风情,更凸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兼具主题性、文学性与艺术性。
关于陪伴计划
“陪伴计划”少儿名家多群直播以少儿阅读为主,围绕亲子阅读、少儿成长及家庭教育等孩子与家长共同关心的话题,邀请国内知名作家与大家进行线上分享与交流,让不同作者心中的灿烂金黄,滋养孩子不平凡的成长道路。欢迎大家加入书店群,持续关注陪伴计划,隔周周三晚7点,我们与您不见不散。
收听直播方式
识别添加下方
南昌新华书店老福山购书中心
客服小姐姐二维码入群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