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十年之后再出发一个学渣的考研上岸之路
发布于 2021-04-18 09:5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2021年,正好是毕业的第十年,而考研这件事,也终于在毕业的第十年,尘埃落定,学渣终于上岸啦~
之所以称之为学渣,那是因为付出了努力依然考不好,因此我的考研之路还是充满了一点艰辛的。(以下模型仅为个人看法,无任何理论支撑)
没有最好的选择,只有最适合的选择
第一次考研是在大四的时候,那个时候其实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提升一下学历,因为本科的学历并不好,另外提升一下专业度,这样可能会对就业更有利一些。就抱着这么简单的想法参加了人生第一次考研。
由于心态总是特别的好,我每次大考都能超常发挥,一不小心考了全班第一。即便是这样,分数虽然过了国家线但是没有过学校线,因此调剂成了专硕(报的是学硕),当时专硕这个概念应该是刚出来没几年,很多人认知也不足,我就以为专硕特别的水,于是放弃了没有去读。
后来才发现,身边的人大部分都是读的专硕,专硕和学硕只是培养目的不同而已。后来我跟人说这个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很可惜,但我自己知道,工作之后思考清楚自己的目标后考研和刚毕业考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许当年去读了研究生,对我现在的帮助并没有什么。
后来,到了上海工作,找工作的时候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司对学历的要求都是硕士及以上,因为我当时基本都是找的咨询公司。就这样硬着头皮上啊,可能是觉得我还有点经验和潜力,就这么我以本科生的条件入职了一家国内的测评公司。之后发现,身边的同事大多都是研究生,其中还不乏北大、人大、华师大这种好的985院校。于是,提升学历对我来说好像势在必行了。不久之后,我又开始琢磨读研了,这次我看的是在职研究生,我希望积累工作经验和提升学历两不误。就在我打算报名华师大心理学研究生的时候,犹豫了。我当时做的是人才管理的咨询工作,因为学心理学,所以对于工作上手还比较快,但是,人才管理要往深了做,除了懂人才,更要懂管理。那时候我在想,我是希望在咨询领域深耕的,那么,如果当下读个心理学研究生只是提升个学历,我好像这个阶段更需要的是系统地学一学管理。于是目标转为企业管理的在职研究生,看了一圈,企业管理研究生只有全日制,可代替的只有工商管理,也就是MBA,觉得勉强也可以接受,就是学费太贵了。
又过了两年,突然发现MBA非常的适合我,那时候需求就变成了提升学历、学习管理知识、学校长期资源。于是,在了解了一圈之后,这时候就下决心考了。
后来,我也会想,假如当年一毕业真的去读了心理学研究生,好像对我真的没有什么帮助,反倒是在工作之后,越来越清楚自己的需求,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向。命运总会推着我向那个适合我的方向走。
备考让我从浮躁到踏实
17年的时候决定要考MBA,那时候还在咨询公司,结果各种加班出差,然后连书都买好了,硬是一个字都没看。于是想着这次就裸考当作体验一下流程吧,下次也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于是,考试当天淡定的凭借经验做试卷,毫无套路,真的是纯靠个人能力和意念考完了一天。其他科目像作文、英语、逻辑还能凭借个人能力做做,做到数学,一看,呀~怎么这么简单,小学初中高中数学,但是我居然一题都不会做,全部都蒙B。就这样,考试结果出来,离国家线就差11分,当时简直自信心爆棚,天哪!这还是我裸考的分数,我只要稍微复习一下,岂不是轻轻松松过国家线。
18年,本想好好准备考试,结果这一年各种项目接踵而至,各种考验我的效率,考验我的平衡时间的能力,别说是备考,有觉睡,能活下来简直是万幸了。等到稍微空下来的时候,已经是10月-11月了,于是备考计划又延后了一年。
19年,终于准备好好考了,有了裸考经验后,还是信心满满的,但是这一次,立志于考高分,因此早早的报了个辅导班。真正笔试开始准备也已经快年中了,开始学习之后,发现自己的各种学渣本质,听的时候都听得懂,一到做题就原形毕露,以至于越到后面越不会。虽然模考的时候一次比一次分数高,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最后考试还是没有过国家线。当时内心有点奔溃,后来两个朋友安慰我,一个说:我还见过50多岁的人在考研,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另一个对我说:如果你把时间轴拉长看这段经历,会怎么样呢?是的,这段经历其实让我变得更加踏实,反思其中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然后,不带任何矫情的,我决定二战,自己的目标始终要坚定的。也是这一次让我看到,就这么短短几年,曾经被人认为简单的MBA的考试,如今竞争越来越激烈,也到了不断内卷的程度,毕竟这是一个正规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呢。
20年刚开始,上一年分数出来后,当别人还在纠结的时候,我早就收拾好心情准备好这一年二战了。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这一年要注重策略与方法。经二战同学的推荐,后来用了MBA大师,一是正好疫情在家适合远程学习,二是大师对体系的总结正好符合我的需求。
来回四年,备考两年,对我改变很大,更加愿意沉下来,脚踏实地的做事。虽说本来就是比较踏实的人,但是回头看两年前,其实还是有一些浮躁感。在咨询公司,作为乙方,总体来说在客户那里还是受尊重的,被人称为老师、专家,再加上自己能够凭借努力一步步实现能力范围内的目标,或多或少心态还是会有些飘,以至于后来到了甲方,发现身上的那种光环没有了,而那个光环,更多是以前平台带给我的,不是我自己的,认清了这点后,也就慢慢能够接受自己就是颗螺丝钉,再加上备考的沉淀,让我能够沉下来打磨自己。
所以我回想起那年朋友跟我讲的,如果把时间轴拉长来看这一年意味着什么?那就是心智上的成长,用踏实的态度让自己不断精进,而不是树立一个让自己感到焦虑的高目标。后来一起备考的小伙伴也跟我说,他在这段时间感觉自己心智更成熟了,不管考不考的上,都很有收获。是的,在职考研,更多时候炼的是一个人的心志,老师经常说,只要你坚持到最后,那么成功的概率就很大,确实,能坚持到最后这一关,是需要勇气的。平时都是有工作的人,还免不了加班,很多人还有家庭,挤出时间来备考真的是艰难。都是为了自己的目标拼尽全力。
还有就是纯粹感,那种一心学习的过程居然感受到了愉悦,每个早晨、每个晚上、每个周末,用有限的时间,完成点滴的学习,每当单调的周末结束的时候,居然会不舍。那种一心学习只为一个目标,是如此的纯粹。
应试教育之美
首先,还是要申明一遍,我是个学渣,应试总是不擅长的那种。举个例子,高中历史课,老师从来不讲课,一上来就划重点,什么导火索、历史意义···在他的高压教育下,所有的同学历史成绩都非常好,而我成了那个倒数。对我来说,没有意义或找不在逻辑的背书实在是做不到。另外一个例子是,高一结束那年,准备高二,有一段时间老师不怎么管,我就按照自己的节奏看书,结果一下子成绩到了全班Top,后来老师开始干预不断做卷子,我成绩就又下去了。所以,我的学习方式是需要自己理解,掌控节奏。而过往在学校里的应试往往给不了这种机会。
管理类联考,相比其他的考研还是最适合我的,因为除了数学公式,并没有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但是,因为经历了一年的失败之后,我意识到,这依旧是个应试考试,依旧是我不擅长的,我必须要要掌握一些底层逻辑,找到套路,因此,分析了前一年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速度和套路,20年年初我就制定了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
面试篇
因为是二战,在面试上的准备相对没有那么多了,基本是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做优化,结合我自己的情况,我在面试上重点准备了:
1、侧重梳理了自己的十年规划,将十年规划与个人战略结合起来,这样更加系统,也更加以终为始。
2、分析个人优劣势。我的个性是属于那种不太会包装自己的,即便某个事情做的还可以,也不会主动向人展示我的优点,这对MBA面试其实是不利的,因为MBA面试时间短,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自己的亮点。因此我重点准备了以往的工作成就事件,从成就事件里提炼自己的优势。
3、商业案例分析。组面相对来说我是擅长的,过往工作就是做人才测评相关的,会帮企业设计无领导小组题本等,同时,得益于相关工作经验,对企业管理、领导力有一定的认知,但是我也有短板,例如对于经济类、市场类、运营类等一些模块就不太擅长,因此在管理基础知识上也做了适当的准备。
笔试篇
因为笔试是我的短板,所以我早早参加了第一批面试,这样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全部投入到笔试中。并且结合我的优劣势,在笔试的侧重点和时间分布上做了规划:数学和逻辑基础差,因为需要系统学习外加找套路、提速度;英语原本底子不错,策略是稳住阅读理解;作文性价比不高,因此是10月之后才开始整理模板,策略是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后来发现我的这个策略跟MBA大师的备考ROI还满一致的。
数学与逻辑
我数学基础是非常差的,基本是需要从头开始学的;逻辑我以为自己比较擅长,毕竟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做出来结果还是不错的,但是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完全不是这样了。综合考的就是你在有限时间里显现出来的能力,这和实际的管理场景非常相似。所以,数学和逻辑的策略就是从基础、到找套路到提速度,一整套的学习。
在经历前一年的失败后,我把找套路作为了21年备考重点,后来发现,MBA大师的课就已经帮我整理好了套路,这就省去了我自己整理的过程。确实,在职备考是没有这个时间精力来自己整理套路的,另外,即便是我自己整理,也可能是不够专业和有效的。因此MBA大师课程的出现跟我当时的需求就非常吻合。
英语
由于英语底子还可以,再加上是二战,英语的策略基本是稳住阅读理解。我知道,以我的水平,上80分是比较难的,但是稳住70多分问题不大,所以这里也采用了性价比的策略,保持阅读理解错5个以内,同时英语作文的策略也是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错。
作文
作文花的时间是最少的,小作文还是把各类逻辑问题做了梳理,然后加以练习,大作文我连素材都没有怎么背,我觉得这样性价比不高,第一背诵是我不擅长的,这个时候我不挑战自己的短板,第二,即便背了也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想起来,因此我的策略就是梳理结构,把结构搭好,里面的内容根据经验发挥,基本不会有太大错。
综合整理我的笔试策略有以下几点:
1、一定要定前期策略。因为每个人的特点、基础都是不一样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策略,然后根据你的策略选择适合的课程和行动。有的人可能基础很好,靠前突击三个月也能考高分,但对我这种基础不好的,还得老老实实打基础,拉长周期。另外,各科的时间分布也很需要根据自己情况来定策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薄弱点是下功夫补还是选择战略性的放弃,以我为例,我薄弱点是数学和逻辑,是综合里的大头,但是我作文是不可能好到可以补足这两门短板的,因此我就重点攻克数学和逻辑,作文不求出彩。
2、考试时间分布的选择。这个主要是针对综合,对我来说,数学、逻辑、作文我没有一个是优势项,反而有两科是短板,因此我的策略是每门严格一个小时卡时间,一门都不放弃,从平时真题练习到模板到正式考试,我都是运用的这个策略。也有人会战略性的放弃一篇作文,这样他就可以把时间腾出来完成数学和逻辑,只要其中一门分数很高,最终结果也是很好的。
3、一定要借力。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辅导机构已经把备战经验、套路都帮你准备好了,选择适合自己的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很大精力的,毕竟在职备考,要追求经济最大化原则,付费买一些时间和效率是非常值得的。我个人是不太推荐备考自己买回一堆书自己琢磨的,这样效率太低,当然如果全职备考或者本身学习能力非常强除外。
4、积极参加模考。真实考试环境最大的挑战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分数,因此模考是高度模拟真实环境的,一方面可以熟悉考试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在多次模考中摸索适合自己的策略,比如我一年的综合策略就是每一门严格掐一个小时,不管做不做的完,一个小时到了就必须开始下一门,最后作文是50分钟可以写完的,最后多出来的10分钟就挪给逻辑或数学,此外还要留5分钟涂答题卡。
5、设定高目标。有句话说的特别好:求上得中,求中得下,这句话在我备考中也得到了验证,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235分,然后把这个目标分解到每一科,我很清楚这个目标对我来说是高的,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实现,我认为的实现几率大概在50%左右。我当时心比较大,奔着奖学金去的,但是心里觉得如果考不到那么高也完全可以接受,毕竟自己能力摆在那。最后考试,逻辑没有发挥好,考了205分,还是很满意了。
(组队学习赚学费的日子)
在整个备考期间,通过各种套路的学习,体系的学习,我同时也发现,我们以前吐槽的应试教育,让我对结构化和体系化有了更深的认知。看似千变万化的题目,最终都可以整理为若干结构和体系。而MBA大师的课程之所以符合我的需求,正是因为这些套路背后对应的体系。
反思我自己,平时虽然觉得自己系统化思维不错,无论工作与生活都会去做结构化梳理,经过这一年的学习,我发现做的还远远不够,至少与MBA大师梳理的体系相比,我还有很大的差距与提升空间。所以,这一年,我看到了应试教育之美,应试教育背后的体系化之美,我们要学习的不浮于表面的东西,而是学习背后这种思维模式,这对我们长期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我和一起备考的同学也经常交流,如果中学时我们就接触这样的教育模式,考个985不是问题(也不知道哪来的自信)。但是,我想说的是,希望未来的教育,无论是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好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思维模式的教育,这才是提升人类认知最最重要的东西。19年的时候,跑去交大听何帆教授的讲座,有一页我印象十分深刻,他说:未来20年内,会爆发一场教育革命。真的很期待这样的教育革命,我可能已经逐渐看到了这种变化。希望市场上涌现越来越多坚持初心、用心做教育的机构。
(忍不住给大师的两位男神发了感谢信,加了从没说话,一下子就来个长文)
十年后的考研,看似带着很多不同的目的,但其实更加纯粹。我们全力以赴,为的只是遇见更好的自己。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