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后琐忆

发布于 2021-04-20 00:4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细心品读吉学斌的《佛堂后志》,勾起我许多回忆。那“应德公,四男七女,”便是老朽的四个舅父,六个姨妈,一个妈妈。

四男七女中,我妈妈排行十一,在我印象中,只见过三舅父和大舅妈、二舅妈、四舅妈,姨妈中也只见过涧坪村的六姨妈,我叫小姨。

我认为,佛堂后的兴盛昌隆,源于良好的家风家教。

我的外曾祖父吉公讳钟才,生于道光七年(1827)三月,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腊月。当时,全家居住在台头街道下老院。据史料记载,从道光十二年到道光二十九年的十七年,旱灾、蝗灾、雹灾连年不断,特别是光绪三年(1877)更是颗粒无收,饿殍遍野。钟才公倾尽家仓,在台头大路支起大锅,抚恤逃难饥民,深得村民拥戴。

据碑文记载钟才公德业昭著。公配王孺人,所生子三女一,长曰应清,次曰应善,三曰应德,孝道善全,克昌厥后从未若三槐五桂之显达,亦当如乔仰梓之爱敬,故公生而仁慈,长而好善,当光绪大浸之岁,公家资丰裕,曾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好善乐施,以辅政府苏鲋之不递,虽未竟拯救之全功,而於亲邻故旧因而活命者多矣。

外祖父应德公,生于同治六年四月(1867),卒于民国二十二年九月(1933),享年六十有七。外祖父秉承父辈“耕读传家,和睦邻里”的教诲,幼年时用功读书,成年后勤俭置业,乃佛堂后创业鼻祖。据碑文记载:“公应德,字明道,少时克勤克俭,忙则犁雨锄云,暇则经商服贾,所谓亿则屡中,公其有焉及其壮也,全院三区续置良田半顷,凡大而砻,小而莱,无不为公手所造,而躬置之者及其老也,兰芽共茂,荆蕊齐芳,……”可见外祖父功高盖世也。


我印象中的三舅,中等身材,方盘大脸,文质彬彬,待人和善,不仅通古文,楷书尤为突出。他老人家住北院东房,无论屋内中堂,还是山墙上的条幅,皆亲自书写,满堂充溢着文化气息。而且做得一手好饭菜有一年春节,我爸爸从青海回来探家,带着我去佛堂后走亲戚。三舅亲自下厨,炸了一大盆油酥果子,可惜每个小孩只给三个,捧在手里,一点一点的咬着吃,又酥又甜,生怕吃完再没了。

三个舅妈,清一色三寸金莲,行动不便,招待客人,全靠表哥表嫂。说起我那八个表兄,有一个在湖北工作大表兄比我妈妈还大一岁,最小的表兄也比我大十多岁。一个个都像我三舅,个个身怀绝技,待人忠厚谦和。我那表嫂们却能说会道,本事非凡。每年大年初二走亲戚,我那分散在十里八乡的姨兄弟、姨表侄,背钱搭的、榆篮的,齐到佛堂后游亲。表嫂们一个个大显身手,家家炉台上放着两三口大锅,表嫂们系着围裙,或焖米饭,或压河洛,或炖油锅,或做烩菜,一边干净利索地收拾饭菜,一边笑呵呵地和表弟们开玩笑。最忙的时间就是吃饭的时候,点名似的吆喝,生怕哪个表弟没吃饱。我们也就跑东家、进西家,这家半碗,家几口,硬是把个小肚肚吃得圆鼓圆鼓。

再说佛堂后我的那些表侄,更让我感受到书香门第特殊的气质和修养。表侄中,差不多有一半比我年长,但是他们不叫叔叔不说话。大表侄吉丰仓,是个有名的好木匠,那年,30多岁,在我家干活,我弟弟加锁才8岁,丰仓叫我们俩都是叔叔,全院子的人都赞不绝口。表侄吉虎仓,在我们孔池村大庙的保健站当医生,当时弟弟加锁8刚上小学,一天晚上,他到我家背着加锁去大庙和他作伴睡觉,到了大门口,从背上放下加锁,说:“叔叔,你醒醒,站好,我开一下门。”这小表叔至今提起来,都感到佛堂后的家教非同一般。表侄吉海仓,从教数十年,又到市教育局工作,如今已是耄耋之年,却对我们这些表叔尊敬有加。


老朽自1971年离开家乡以后,佛堂后的联系越来越少,然佛堂后的那份亲情却愈加难忘,以至于2005年,又把我的孙子陈煜铠送回到老家台头中学读初中。

巧就巧在陈煜铠的班主任,就是我表兄吉育温的孙子吉培民,培民又是一个责任心极强的老师,我曾经写过一篇报道《打造爱心的年轻人》,《太行日报》刊登改为《滴滴心血育花红》。在这里不妨附上当时的采访说明。

(采访说明:采访这篇通讯,源于2006年2月,我退休在老家居住,和乡亲们闲聊时,常常是海阔天空、无边无际,一次无意中聊起娃娃们上学,话题转向了老师,在蟒河中学当过炊事员的陈早龙就夸起了吉培民,陈飞的爸爸陈永茂就讲了几个故事。当时,我很感动,我为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典型而感动。心里想,多好的新闻素材,也没有记者来采访一下。五一节放假,有遇到太行日报社王俊义总编,讲了一个代课教师的故事。王总也很感兴趣,要我先写个稿子。由于要采访一些学生、老师和家长,更要见到吉培民本人,所以,直到暑假才动笔采访。开学后,又到学校了解情况。吉培民提供的情况太少,问情况是“没什么”,核对事实是“应该的”。校长崔龙会说:“县里早就说有记者来采访,可是,现在也没来。”教导主任王海亮说:“真是个好孩子,早该写一写。”于是,尽管手拙舌,也还是斗胆冒昧,算是为新闻单位提供一些素材吧。10月14日上午,我将写好的初稿拿到蟒河中学教导处,请王海亮主任审核,他先是让一位老师从电脑里给输出两份,又请吉培民等几个老师看了稿子。最后,大家认为事实只有下的,没有虚假的。

我们认为,在当前开展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急需要大力宣扬青年中的真善美,从正面弘扬青年人爱岗敬业的精神,塑造学习榜样。这篇通讯已经于10月25日被《太行日报》二版以《滴滴心血育花红》为题刊登。)

去年,在表侄吉海瑞的倡导下,建起了佛堂后家族群,一下子又把当年的亲情拉近了许多。只是佛堂后姨表兄弟,姑舅表兄弟,就只剩下我和加锁了,这就叫天地无情呀!我今年七十五岁了,说老也不老,说不老也有点骗人,毕竟力不从心。光说去台头找佛堂后吉氏碑文,决心下了好几次,五里路居然没有迈出一步,说不老,鬼才信。今年是非去不可,培民已经和我说,哪天去,他都陪我去找。只是表侄也所剩无几,靠侄孙吧。



附:

《滴滴心血育花红》

——记蟒河中学代课教师吉培民

吉培民,男,27岁,2002年毕业于晋中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同年9月,到阳城县蟒河中学任代课教师。4年的时间是很短暂的,然而,他却经历了人生旅途中一个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露头角

要说吉培民运气好,也有道理。刚刚毕业,正赶上蟒河中学95班的班主任张丽霞老师请产假。学校急需要找一名代课教师,彩球落到了吉培民头上。2002年9月1日,在课桌后坐了15年的他,第一次站在讲台上,面对曾经的他,迈开了人生的又一个第一步。

15年来,他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大专毕业生,打心眼里讲,他忘不掉哺育他成长的每一位恩师。“老师”,这个既尊严,又受人尊敬的称呼,曾经是他追求的人生目标。因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教育世家。在民国年间,他的高祖辈,就有两兄弟因为教育成果突出,荣获“山西省一等褒状”,其中一位因担任牺盟会秘书而被日本鬼子杀害。另一位在全国解放以后,曾经担任阳城县政协委员。他的祖父辈,是共和国的第一批人民教师。他的父辈为文革后的教育振兴,作出过应有的贡献。而今,他也光荣地走上了讲台,在激动之余,他心里更多的是压力,是怎样当好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吉培民虽然活泼好学,追求上进,敢于挑战,但是,对于刚刚走出学门,踏上讲台,文科教数学,又代班主任,他能适应吗?校方本着试试看的态度,先让学生开了课。

也许是基因的遗传,也许是哪一位师长的身教,吉培民从接受任务的第一天起,就把“爱”字放在了第一位。尽管有人向他反映说95班的学生难管,纪律差,学习成绩更差,学校计划对这个班的学生实行分流。但是,吉培民不管这些,他认为,初一,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住校生活是他们生活的一个新起点,在小学那种上课听老师讲,放学靠父母管的状况,完全变成了一切靠学校、靠老师、靠自己的生活模式。这些,在大人们看来是乎微不足道,而反映在孩子们身上,就有着巨大的差别。作为班主任,自己不仅要担当起老师的责任,还要充当孩子们的家长、兄长和知心朋友。于是,他把对教师岗位的爱,对每个学生的爱,对新生活的爱,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把自己平时喜欢看的书籍、杂志全部搬到办公室,把自己的录放机和一些好的磁带也带到了办公室。在他值教的第一节课上,首先向全班学生宣布,同学们需要看什么辅导资料、杂志,听什么歌曲,在课余时间可以到他办公室。后来,他发现个别学生由于特殊情况耽误了打饭以后,泡方便面没有开水,他一方面教育同学们要遵守作息时间、按时打饭,一方面准备了热水器,放在办公室,他回家吃饭,也不锁办公室的门,让误了打饭的同学去泡饭吃。

经过一段摸索,他又发现,同学们的数学课进步比较快,其它课进步比较慢,尤其是英语。于是,他和英语老师杨敏霞商量,决定把自己带的数学课的作业放在课堂上做,把原来的数学自习时间,让给杨老师来加强英语辅导。同时,利用自己对初中英语熟练的长处,在讲数学课时,有意插进几个英语单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还经常拿名人名言来鼓励学生,不要怕落后,关键是自己要努力,“伟人之所以看起来伟大,只是因为我们跪着,站起来吧!”为了增加班集体的凝聚力,他们又提出了打胜“95”保卫战,勇创全校第一名的口号。他在班里建立了“三表”,即日常管理一览表,学习成绩一览表,学生操行量化表。这样一来,学生和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各位带课老师的劲头也越来越大了,全班学生学习劲头也越来越足了,95班的精神面貌迅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初二升初三的考试中,95班一举夺得全校第一名。在2004年中考时,全班54名考生,17名考入阳城一中,其中数学单科107分(满分200分)以上的就有18名,总成绩获得全县农村中学第一名。

爱的升华

中考结束以后,县里领导表扬,学生家长夸奖,吉培民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青年。这年暑假结束,他本来应该去接初一的新生,学校领导非让他重新带毕业班。这样,他又担任了应届毕业班101班的班主任,同时兼带102班的数学课。这对于他来说,

又是一个挑战。101班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度过了两年,在学习上、生活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用95班的方法来教育毕业班,确实有些不太对路。但是他坚信,爱心和真诚具有永恒的感召力。

时下,人们都把升学看成是学生成材的唯一出路,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更是加班加点、突击补课,千方百计提高学生文化知识。但是,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抵触情绪。吉培民根据学生心理状况,在自己可以调整的范围内,把一些自习课改成娱乐课,教大家唱歌、下五子棋,让学生们适当放松一下。他十分重视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注重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表扬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在他的眼里,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淳朴。有的学生偏科,他在肯定他们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他们偏科的弊端,鼓励他们掌握全面知识。对有文体特长的学生,他就注重发挥他们的强项,鼓励他们为班集体争光,同时也启发他们加强文化课的学习。在学生面前,他从来没有摆过老师的架子,他感到自己离开高中好多年了,连高一的数学都忘了,就经常请升入高中的学生给他补习高中数学。他发现102班的学生陈飞不仅学习好,而且字写的也好,他就向陈飞同学学习硬笔书法。中考时,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守在考场外,考生一出考场,他们就围上去问考得怎么样,而吉培民则从口袋里掏出两瓶水递过去说:“已经过去了,别考虑它,赶快喝口水,准备下节课吧。”2005年中考时,第一节课刚考完,102班的考生孙浩杰便感到头晕得厉害,吉培民二话没说,和102班班主任李小蒲老师,立马把他送往附近医院输水,下午考完试以后,吉培民又陪孙浩杰到医院输水,直到深夜两点。有人问:“你又不是他的班主任,为什么一直陪着他。”吉培民笑着说:“学生病了,每个老师都有责任关心,李老师是女同志,晚上不方便,何况我又这么年轻,应该的。”吉培民真正实现了自己不仅要当好学生的老师,还要当好学生的父母、兄长和朋友的愿望。

路的困惑

2005年,吉培民担任了初一121班的班主任,这是他来到这个学校的第四个年头的开始。正当他满怀信心继续奋发的时刻,接憧而来的现象,令他应接不暇,年轻人自我矛盾的心理,发生着难以控制的变化。学生入学,他的亲戚、朋友、学校的教职员工都来找他,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分到他的班里,这一点,他还好说,基本上往教导处一推了事。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麻烦了。先是报考公务员,报名好说,但要去应考,起码要复习一下文化课吧?有人劝说他请假或者辞职,专门坐下来去复习应考。可他想,身为班主任,又带两个班的数学,怎么好意思为了自己的前途而扔下工作去复习功课呢?再说,扔下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复习,能安下心来吗?权衡再三,他放弃了请假和辞职的念头,只是抽空看看复习资料。当然,考试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006年夏天,县里招考教师,他也报名参加了,又一次名落孙山。而就在这一年里,市里的一所公办学校和两所私立学校,先后向他发来招聘函,工资远远高于他目前的三百到五百元的代课费。何况,一个代课教师,没有编制,榜上无名,评不上职称,长不上工资,别说前途,还不知道能不能说下媳妇。27岁的吉培民能不考虑这些吗?可是,他看到那些他已经接手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他说:“我的前途无论如何,先把这一届学生送下来再说。”

2006年国庆节,学校召开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吉培民和他的121班又一次被评为全校综合评比第一名。当时,学校提出让吉培民离开121班,再去带毕业班。这个消息一传出,121班的一些学生家长找到学校,陈述利害关系,提出千万不敢采取这一措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学校终于同意让他留教121班。但是,对全校升入初二的学生进行了又一次调整编班。为什么?学校自有学校的道理。

学校对吉培民的情况非常关心,他们也是千方百计想留住这个热心教育事业,倾心教育事业,对教育事业充满爱心的年轻人,他们多次向上级打报告推荐,县里、镇里的一些领导也多次表扬吉培民的这种爱岗敬业的精神。然而,鼓励归鼓励,他所面临的困惑,不正是今后对“路”的选择吗?照他的决心是要送走这一届学生,那就是2008年,那时候的他是不是会选择离开讲台呢?

(结束语:在完成这一篇稿子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因为,呼吁仅仅是呼吁,发展才是硬道理,而要发展,就要靠人才,靠一代一代的人才来培养人才,发展才能实现。人才,是千里马,培养千里马则需要伯乐,现在,我们当务之急是寻找伯乐。愿我们的领导们,镇里的领导们以及更高层的领导们,开启慧眼,更多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人才,当好新时期的伯乐!)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