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 | 董瑜:史学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漫谈

发布于 2021-05-11 18:00 ,所属分类:论文学习资料大全

2021年4月29日,由南开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研究生会《春秋》编辑部承办的“导师有约——研究生师生交流下午茶”活动在127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邀请到董瑜副教授,董老师以“史学论文的选题与写作漫谈”为题,与现场同学进行了经验分享与交流。2020级中国史硕士生赵凯悦主持了本场讲座。

内容回顾

董老师结合自身论文写作以及指导学生论文的相关经验,围绕论文选题与写作展开了精彩讲解。

选题对于写好一篇文章至关重要。董老师指出,选题应当遵循问题意识的指引。问题意识是指贯穿文章始终的“有意义”的核心问题。董老师借助王立新教授的观点,指出“有意义”是指核心问题应当体现“阐释性和分析性”,并进一步结合美国学者林·亨特的《新文化史》和法国学者罗杰·夏蒂埃的《法国大革命的文化起源》中的观点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为帮助同学们进一步理解,董老师结合以往指导的学生论文展开了具体的讲解,指出研究不应只历史现象本身的来龙去脉,而应发现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关联。

如何才能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呢?董老师指出,选题和研究应建立在梳理学术史脉络、挖掘大量史料和合理运用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释、形成有效的学术对话。

首先

应仔细阅读前人的研究成果,清晰了解学术史。寻找一个有意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阅读和思考。董老师进一步对阅读方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阅读范围不能局限于研究对象本身,而是与研究对象的历史背景相关的各类书籍。二,研究世界史的同学可以阅读中国史领域的经典作品,从中获得启发。同时还要注重社会科学领域著作的阅读,培养理论修养。三,历史研究同样需要想象力,适当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有益于写作水平的提高。

其次

要不断挖掘新史料和运用新视角,使旧问题重焕生机。美国史学家埃里克·方纳曾谈到,随着新的史料不断被挖掘,新的研究方法介入整个历史研究过程,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的生活体验,会有非常多元的研究视角,任何问题都可以做出新的解释。世界史研究如果能借鉴中国史学的研究经验,就有可能发现外国学者还没的研究问题,提出新的历史解释。

最后

提出一个有意义的问题离不开现实的关怀。一方面,研究过去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的环境、群体与个体;另一方面,时刻保持对身边现实问题的也会影响我们的问题意识。现实关怀不是为了满足某些现实需要而刻意地解读史料,而是要求我们在充分挖掘材料的基础上合理阐释其意义,在现实关怀与学术追求之间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

董老师认为论文写作应当选择大小适中的选题,而适中的选题应当符合三个标准:一,选题应当比较具体、题材稍小且资料相对集中;二,题目难度适中,要考虑个人能力是否能够驾驭,以及是否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三,如果选择一个微观的题目,要注意“以小见大”,避免“碎片化”。此外,要注意选择可以扩展的题目,为日后的研究留下可发挥的空间。

在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充足的史料基础上,我们需要在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梳理逻辑。董老师结合个人写作的经历指出,写作的过程就是不断思考、补充新材料和修正原有想法的过程。史学论文行文的逻辑性,写作之前,需要对讨论对象的一些内部联系有一个了解,写作过程中处理好每一句子和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使之与中心论点保持联系。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需要长期的学术训练才能完成。董老师认为,写好文章要从仔细阅读和模仿优秀文章开始。学习高明的作者的谋篇布局与修辞达意,勤加练习和思考才能写出好文章。另外,我们还需要虚心听取意见、学习他人长处,避免偏执。

交流环节

杜宇飞结合学习过程中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国教科书内容的变动应从侧重反映美国史学的发展状况,抑或从社会对教化要求变化的角度去理解的困惑。董老师指出,美国教科书内容的变化离不开史学潮流变动的影响,它也承载着构建国家记忆和塑造国家形象的功能,二者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教科书内容的调整会受到这两方面对抗或调适的影响。

吴徐正正就史学写作中的叙事如何具有逻辑性,以及如何进行逻辑训练提出了疑问。董老师认为,要解决行文逻辑问题,一方面要广泛阅读逻辑清晰的好文章,学习作者处理句子间层层递进的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在写作过程中时刻牢记写作意图,清楚每一句话在文章中的功能。

胡逸群从如何在文章中体现现实关怀,以及开篇如何安排史实和论点两方面向董老师请教。董老师指出,现实关怀有助于指引选题,但考虑到研究内容的历史语境,论文写作应尽量避免出现现实关怀的直接陈述,而好的文章可以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流露的现实关怀。对于外国学者常用的以故事性的叙事开篇的写法,和中国学者普遍采用的直接陈述观点式的开篇哪种更可取这一问题,董老师谈到,两者各有优点,关键是开篇将文章的问题意识清楚且有条理地展现出来。

供稿:研究生会《春秋》编辑部 廉海霞

编辑:魏博鑫

审校:曾臻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