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说,她想去英国留学,系里正在组织报名,利兹大学。
我对留学从没产生过任何非分之想,但我对留学一词并不陌生。我的亲叔叔,90年代初,便公费留学瑞典与香港,我听过他关于瑞典及香港留学生活的描述,吃过他从瑞典带回来的巧克力,穿过他从香港买给我的时髦外套。尽管如此,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向县城的村二代,父母小学还没念完就都在文革中中断了学业,没有任何书香门第的熏陶,高考前还分不清大专与本科的区别,一路稀里糊涂考上了重点大学,我已经心满意足,从没想象过自己有一天会留学,我以为出去留学的都是大学公派进修的高精尖专业人才,比如我叔叔。而我一个学英语的,算什么专业人才?室友的话题突然打开了我的脑洞:留学?自己可以留学吗?
第一次摸到护照,第一次听说托福,第一次去外国使馆。(那时申请护照是需要有足够理由的,需要大学给出介绍信,公安局才给办护照。中国人享受“护照自由”不过二十年时光,以后还能不能继续享受护照自由,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说。)这一年,我们系有三个学生去利兹大学读研,三个都来自我们寝室。去年春天,女儿被波士顿大学录取了,关心起世界大学排名。她兴冲冲地告诉我:老妈,利兹大学又荣登全球前100啦!其实,二十几年前,我根本不知道还有世界大学排名这回事,也根本不知道利兹大学究竟算不算好大学。能出国留学,已是意外之喜。
到如今都是这样,我对没去过的地方,没见过的东西,没吃过的食物以及还没到来的未来等一切陌生事物充满了好奇与期待。唯一不感兴趣的,只有“陌生人”。应该说,当人作为某地风土人情的组成部分的时候,我饶有兴致,看他们穿衣打扮,看他们脸部神情,看他们走路姿势......但若要与陌生人进行毫无目的的交流,我有天然的抗拒心理。那时大学还没开学,我与同行室友好不容易找到预定的小旅店,在地下室,黑乎乎的,设施简陋。我们在地下旅店凑合了三天,天天出去找房,第三天在大学附近找到一间三层楼的排屋,离大学步行十多分钟,一共四间房,几个中国学生合租,立即搬了进去。过了一阵,其中一位男生把他那间房间转租给了一位英国女生,他自己搬了出去。2020年元旦期间,我重返利兹,特地去我曾经住过的那条街寻觅。排屋还是原来的样子,门口的街道也还是原来的样子,也许再过二十年依然是原来的样子。这栋房子里发生过的那些事,并不见得美好,然而每每想起,都似芳馨拂面。当年穷学生,生活拮据,与现在英美留学生的生活不可同日而语。有句话说得好:我们所怀念的,不是过往的生活,而是年轻时青春飞扬的感觉。
安顿完住宿,学校注册,警察局注册,银行开户......平生第一次拿到了支票本,拿到了信用卡。(早知道今时今日在境外开户这么难,学成回国后就应该好好维护我的英国账户。)
我是广外英语专业毕业的,大学毕业时已是专业英语八级(专业英语四级相当于大学英语六级,专业英语八级是国内英语的最高等级),听说读写都是我们的基础科目,因此,当时考托福,我们几个同学都可以一次过关。说明这个前提,是为了让大家明白,我们在出国前已经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然而,刚到英国,不要说在课堂听专业课程,即便是去银行开户,去警察局登记等等简单的事情,我们依然存在语言障碍。我记得刚搬好家的后两天,我们从超市购物回来,家门口的街道上几个孩子在玩耍,看我们拎着超市的袋子,跟我们打招呼:You come back from Morrison? 就这简单的一句话,我们谁都没听明白,一连pardon了好几遍,孩子们一连问了好几遍,最后不了了之。回到家收拾完东西,把超市的收银条拿出来核对,我忽然明白孩子们的问题了:你们刚从Morrison回来?我们一直没听懂Morrison是什么,因为在我们的脑子里没有Morrison这样一个地方。Morrison是英国一家连锁超市的名称,二十多年前,我不仅不知道英国的连锁超市叫什么,我甚至不知道连锁超市是什么,九十年代我所经历过的生活,与连锁超市无关。我们手上提着Morrison的袋子,孩子们一看就认得。还有一次,我去麦当劳吃汉堡餐,我问店员要番茄酱:Could I have some tomato sauce please?大家一定觉得很搞笑,专业英语八级就这水平?不好意思,我从1989年初一第一天学英语到1999年英语专业毕业,在国内所接触过的所有英语里,就没有出现过口语化的西方生活词汇!店员递给我两包番茄酱,告诉我:your ketchup。我疑惑地看着他,他又重复一遍:your ketchup。从此,我才知道老外都管番茄酱叫ketchup,没人说tomato sauce。
再比如Americano(美式咖啡),Espresso(意式浓缩)之类的单词,大家现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二十多年前的中国,星巴克还不知道在哪,我们认识的咖啡,只有coffee,再无其它。刚踏上英国的第一个月,可以说,每天都会碰到诸如此类的弱智问题。至于上课用到的专业词汇,则更繁琐。大量的专业书目,边查字典边阅读,厚厚的牛津中英字典,朗文英英字典,翻来覆去,几乎每一页都有折痕。
同学们来自世界各地,每次讨论课,就会听到五花八门的英语口音,这才是真正的英语听力考场!一位日本女生与一位希腊女生的口音着实令人费解,然而英国本土老师与学生听起来毫不费力,就像中国人听四川话听天津话都能明白,然而让一个学普通话的老外听四川话和天津话,就会很抓狂。传说中的印度英语,在英国也时常遭遇。估计老外们听着中国学生的CHINGLISH(中式英语),内心也很苦逼。至于什么苏格兰腔、爱尔兰腔、约克腔、澳洲腔、美国腔等等,那都不是事儿。反正在英国,除了伦敦腔,别的都是非标。移民马耳他后,有人跟我说马耳他人说英语有口音,我常嗤之以鼻。马耳他人说英语无非就像包头人说普通话语音上扬而已,比苏格兰口音都轻,可以忽略不计。
真正想要掌握英语,还得去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锻炼,国内学得再久,也是半吊子外语。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前两天,我的中学英语老师与我聊天,羡慕我满世界乱跑。我跟他说:虽然不会说外语也能全世界跑,但我真心感谢各种机缘巧合让我学会了英语这门世界语言。我的两位中学英语启蒙老师,在八九十年代,都是一等一的英语老师,口音纯正,基本功扎实,把我从一个门外汉,带入英语世界。我对我的老师们心怀感恩。本文作者专业提供欧洲移民服务
帮助您在自由世界安家
地中海鱼儿,杭州人,英国利兹大学管理学硕士,在留学移民行业从业多年,曾任职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几年前从西湖游到洱海,旅居大理;2018年又从洱海游到地中海,移民马耳他。移民并非一时兴起,为孩子享受更优质的教育,为自己拥有更自由的生活。
马耳他为四位一体国家:欧盟成员国、欧元区、申根国、英联邦国家。马耳他永居卡,可畅行所有申根国。另外,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在马耳他通行无阻,无论是孩子上学,还是日常生活,在马耳他都可体会到英语的便利。因此,马耳他开放移民后,成为英语国家中性价比最高的移民选择。无移民监,无语言要求。
在马耳他上学,可接受正宗英式教育,上学费用却比英国本土低一半多。目前,马耳他移民政策依然宽松,蠢蠢欲动的心,亟需抓住机会。
马耳他除永居项目外,同时开放直接入籍项目。
更多信息,请加鱼儿了解。
更多文章请gongzhong号查看:
鱼儿的两个视频号,一个带你看世界,一个给你讲移民,敬请!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