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狂揽9大名校offer!关于留学申校,offer收割机这样说...

发布于 2021-05-21 13:56 ,所属分类:出国留学学习资料


回复关键词【雅思】,领取4月资料



李同学(Lisa)在20fall斩获了9所名校offer。

今天我们请到了这位“offer收割机”,为大家带来满满的留学干货

从如何做好申校时间规划、如何发表论文、挑选什么样的会议、再到构思出一篇学校感兴趣的文书和实用性非常高的面试技巧。


学员:Lisa

参加项目:科研一对一

院校背景:南京外国语学校

标化成绩:GPA 4、托福114、SAT 1520






采访实录


当时目标就蛮明确的:在国际会议上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参加一些conference当时时间很紧迫紧,11月份的ED快要截止,所以不是有100%的信心实现这个目标。


美本时间线


整个过程让你感到最痛苦和最有成就感的地方分别都是什么?

最痛苦的过程可能是搜寻资料。很多时候想要的资料在网上找不到,比如“近10年中国女性律师行业的就业比率”这类,有的时候花了1小时找到的数据不能完全论证我想表达的观点。

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修改论文的时候,从论文的第一页往下滑到最后一页的那种成就感。从一开始的空白word文档,到后来一点一点的堆积,推翻,修改,再完善自己的想法,最后终于看到了自己精心雕琢的成品。

做科研的时候有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样解决的?

我写东西的时候特别喜欢写得很general,缺少细节。比如有一个很玄乎的词“to a certain extent(在某种程度上)”,这种词就太过于模糊,或者“in some years”这种,没有具体的表明多少年,从哪一年到哪一年。

Lisa同学上课读的文献


导师Janet总是一针见血,她把我论文中太宽泛的地方全部标注了出来,让我继续去寻找reference,年份,具体的数据,具体的百分比等等。于是我就跟着修改意见一点一点去搜,翻各种网页,最后终于加上了有说服力的detail。


然后在选会议的时候,我也跟导师Janet说了我想要参加什么样的会议。比如说那种关于能够做presentation的会议。然后就找了三个会议,大都与sociology相关。整个过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最后被一个会议(被导师评价为fabulous)邀请做oral presentation,同时也收到了另一个会议的录用函。


Lisa同学最后答辩
我把导师助理芬达老师的分享给大家
有科研方面问题的小伙伴
可以添加老师咨询哟(记得备注:科研)
导师在整个过程中给你提供了一些什么样的帮助?

搜集文献资料

最开始我对这方面很小白,有些数据我不知道该怎么查,导师会教我查询各类资料的渠道,怎么样快速看文献并梳理出自己想要的部分。在搜索文献的时候一个个去读它们的引用文献,然后去提炼我需要用到的数据。


制定个性的教学课件

因为每个人的研究方向和兴趣有所不同,比如我对Women in workplace特别感兴趣,所以Janet导师在我原来的基础上,根据我的兴趣安排我喜欢的topic,做新的ppt,找新的reading material并且在课上与我讨论。


Lisa同学上课的PPT

推荐书目
Janet有时候会发送一些书的片段,并且推荐一些书,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本叫Outliers的书,让我意识到了成功的因素有很多很多,而且不一定都是人为可控的。

提供人生建议

申请结果出来之后,我不确定是选UCLA,USC,Carnegie Mellon还是Smith college,发了邮件给Janet询问建议。她特别认真的回复了一份很长的email给我,告诉我每一个学校的不同以及她的想法,真的很感激


谈谈现在你对科研有一个什么样的全新认识?

我现在觉得做科研不仅仅是一个研究过程,更是对人各个方面能力的锤炼。比如self-discipline,很多时候paper的进度是自己决定的,在很累的晚上,我可以选择是多看一集美剧,或者是多花一个小时继续完善我的paper。

然后科研也是一种对于自己是否浮躁的检验。很多时候我不知不觉的就陷入了对于immediate gratification的追求中,比如看朋友圈,刷YouTube视频什么的,但是这些往往不帮我实现长期目标,并且会让我自己陷入一种很浮躁,静不下心来的状态。

Lisa同学的论文录用函

所以很多时候,如果我发现自己无法坐在电脑前完整的花上两个小时在paper上的话,那就说明我再一次陷入了对于immediate gratification的渴望中,变得不再沉稳。一般这种时候我就会开始调整自己,所以科研,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是我的某一自我监视的有用的tool。


综合来讲写论文是一种沉浸式的活动,就和看书一样。当我在同一个地方坐很久查资料,打字,不断地修改的时候,我可以忘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不愉快的事情,或许这就是一种专注的快乐吧


因为要去美国读本科,我觉得需要提前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这样可以更好的在大学表现。因为万事都要提前准备。


申请规划是怎样的?有没有自己的一个心得或经验?

小站的导师当时是这样帮我规划的:


1.先brainstorm喜欢的专业

2.确定1-2个申请的专业

3.开始做专业相关的活动:看相关书籍,参加相关的workshop,research

4.开始撰写academic interest文书


所以我这次论文的选题也是和这些申请专业相关的或者说是相匹配的。


对于选校:建议综合考虑学术氛围,求职机会,校园环境,地理位置等等。


Lisa同学

心得还有经验确实有不少。比如申请季不能随波逐流,如果大家都去参加辩论和商赛了,并且他们在辩论商赛里拿了很多奖。


但是如果你觉得你喜欢做科研,你不必强求自己去和别人做一样的事情,因为不是所有的活动都可能会适合你。


应该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活动,而不是一味的随大流,别人参加什么就参加什么。我当时就犯了这样的错。


还有一点其实就是时间管理。这一点很多人提过—千万不要拖延,早点写完文书,早点轻松。不然的话可能会体验到连续ddl前三天3-4小时睡眠的惨状。


对于面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经验?

当时我有6个面试,而且我发现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越可能有面试,毕竟竞争也更大嘛。这些招生官确实表现出对我这篇论文的兴趣,他们会针对这篇论文问我在这段经历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是如何解决的以及都学到了哪些东西。我需要做的就是准备好这些问题的答案,然后真诚地告诉对方。


Lisa同学

面试的话其实是一个自己主导方向的过程。无论对方问的什么问题,你都可以在短短几句话的时间内引出“你想让他/她知道的关于你的事情”。


我一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主动说,我喜欢做research并且我之前有过这样的经历,对方一定会追问下去的。他们比较感兴趣的点会是在过程中的收获和自身的成长。


国外招生官比较看重申请人的哪些条件或者特质?


以下都是导师的建议,后续在面试中起了很大作用:

  • 硬性条件:GPA、SAT、托福、IB成绩、AP成绩、Alevel成绩、家庭背景、地区和校友资源等等。
  • 软性条件:课外活动(包括科研和竞赛)、推荐信、个人魅力(文书里体现)
  • 特质:好奇心,敢于探索,领导力等等等等。

软性条件和特质其实很玄乎,毕竟好奇心,领导力这种怎么量化呢?但其实通过科研经历是最好证明的。就比如Columbia University在Common App中特意留了两个空白的地方让人填写科研经历,然后Activity list里面也有一个research/publication的选项,可见这些学校真的很看重申请人的科研背景。

Lisa同学

总的来说越好的学校越看重申请人的软实力。比如说申请top 30甚至是top 20的学校,在标化不能拉开太大差距的时候,就只有拼软实力了。


在文书等申请材料里面有多少篇幅比重涉及到了小站教育的科研?

还是占到了比较大的比例,因为我的Activity List的第一个就放的是这一次的科研经历+国际会议录取+发表。


然后很多的学校会有Why Major的文书,我也会把这段经历加进去,来表示我对于Gender studies的兴趣。包括Why school,我也会提到我这次科研经历让我意识到我很享受research的过程,并且希望在大学继续进行这样的research。


Lisa同学

我在文书里首先介绍了我为什么喜欢这个专业,对这个专业的兴趣是如何一步一步发展的。所以这时结合“科研经历帮我更加了解这个专业”能比较好地说明这个问题。甚至还提到了看过的书籍、查阅过的文献,通过这些最后来表明我很享受research这个过程。


每个人在申校的时候都希望自己能申请到自己的梦校,如果现在的你也处于出国阶段,硬实力竞争力不大,欢迎添加芬达老师咨询“科研实战小班课”,你也能变身“offer收割机”!





点个在看离你的梦校又近了一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