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学科本体性知识系统探究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研究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划分的视角

发布于 2021-05-23 10:14 ,所属分类:政治考试学习资料





心理学家杰罗姆·凯根(Jeromekagan)根据人类社会现实发展,提出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三种文化”的划分,国内学者李醒民教授也认为“最好还是把人类知识分为三大部类——自然科学(一般径称‘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鉴于道德与法治所涵盖和整合的学科知识领域的广泛性,本研究尝试依据知识的三大部类,将教材所涉及的学科本体性知识分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人”为中心,以人的生命属性为根本、人的发展为指向,以知识的三大部类为基本分析框架,以教材内容为抓手,采用归纳的方式将教材(包括各个栏目)中所涉及的人文、社会、自然知识领域按学科知识范畴进行分类。

从教材分析的整体情况来看,教师任教道德与法治并不需要系统掌握每个学科门类的全部知识,但应侧重了解和掌握某门学科中的部分知识。因此,本文对三大知识部类下的各学科知识进行范围限定,例如,农学知识方面,教师主要掌握“有关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知识”。下文将进一步阐述各方面知识内容,以期呈现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所需了解和掌握的更为明晰的知识体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

人文学科本体性知识


本研究借鉴“文、史、哲”作为人文学科的三大通俗指称,将人文学科分为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知识、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以及有关艺术审美与创作的知识四类。

(一)有关文学方面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偏重中国古典文学。如一年级教材中出现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童蒙经典;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我们这样过中秋”中出现有关中秋节及有关秋天的诗词等。除此之外,教材中还有散文、小故事等内容。基于此,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要熟悉、理解;同时,教师需要通过学习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童话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了解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领悟中外不同时期文学作品背后所蕴藏的精神价值,培育学生人文底蕴,引导学生积极的情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知识

教师要了解人类社会朝代兴替、生活方式的变化等发展过程,并从历史中汲取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质。教材中有关人类社会历史的知识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故事;节日的由来;人类社会生活变迁。教师需要树立科学、理性的历史观,通过借助历史材料,了解一些历史事实,探寻人类文明轨迹,跟踪发现社会现实问题,挖掘历史中放之现今社会仍然通用的社会经验,引发学生讨论,以史为鉴。

(三)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

有关伦理道德的知识在所有知识门类中占比最多,体现出本课程以促进学生道德发展、支持学生道德学习为主的特性。“伦理”和“道德”包含着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即内在的价值理想和外在的行为规范。本研究根据教师与学生社会角色的多重性、活动场域的不同及教材相关内容,将伦理道德知识分为以下四个方面: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无论是教师和学生身份的多重性,还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特性,都要求教师具备伦理道德相关的知识,并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学生及身边的人起到榜样作用。

(四)有关艺术审美与创作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是专业的艺术教师,在艺术技能上未必需要很高的造诣,但对于“何为美”“何为艺术”应该有自己的见地,而这属于哲学二级学科美学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既需要有哲学思辨的视角,又需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基础知识。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哲学功底和艺术涵养,不断充盈内心世界,提升外在气质,进而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蒙。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

社会科学本体性知识


依据学科知识分类和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教师需具备的社会科学知识主要涉及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生活四个方面。

(一)有关政治方面的知识

教育部等五部门提出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小学阶段思政课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要具备政治相关知识,尤其是教材涉及国情、党情、时事相关知识,更需要教师的相关知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自身的业务发展方向和学生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需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培养政治敏感性,在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环境中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二)有关文化及文化多样性的知识

人类创造、学习并适应文化,文化帮助人了解自身,也了解不同群体的成员。世界各国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一个民主和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人们需要拓宽视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教师应该了解人类的文化遗产,探究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珍爱我国文化遗产,尊重文化多样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文化观。

(三)有关法律方面的知识

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参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所涉及的法律知识范围,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法律知识主要分为以下七个方面:宪法、刑法、行政法、社会法、民法商法、经济法,程序法。对于教材中出现的法律条目,教师须了解其来龙去脉,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要义,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进而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

(四)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关社会生活的知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生活保健、安全常识、环境保护、消费与分配。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吃饭有讲究”一课涉及合理膳食、卫生饮食等相关内容;三年级第三单元整个单元都是以“安全护我成长”为主题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近年来一直提倡小学德育要走向生活化。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生活,并用生活滋养专业,用专业引领生活的有心人。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学问,才能成为学生的生活百科,引领学生自主生活。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

自然科学本体性知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主要借助自然科学相关内容来探讨人的自然生命、人与自然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使学生建立起对生命及自然的联系感、敬畏感。根据教材内容,教师需具备的自然科学知识具体分为以下五个类别:

(一)有关生物及生命成长的知识

教材中有关动植物以及儿童生命成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热爱大自然,关心生命,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们与自然界中的生命体建立关系感,这样才能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同时,还要帮助孩子探寻人类生命的起源、进化及运作方式,体会到生命的美妙,从而激起孩子们对世界、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之心。

(二)有关地理环境的知识

教材中主要涉及人文地理,即以人地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作用。道德与法治不是地理课,教师主要了解一些基本地理常识,深谙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引导学生亲近家乡、热爱祖国;敬畏自然,世界。

(三)有关工业生产与生活的知识

中高年级教材涉及诸多与工业生产有关的内容,日常生活中很多司空见惯的物品都源于工业生产,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关心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心物品和工具视为道德生活的一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关心物品的生产、物品的使用、物品的安排、物品的维护,只有对物质世界的理解逐步加深后,才有可能更加理解自己的日常生活、理解社会的发展。[3]

(四)有关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知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生活性,而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人们的生活就离不开农业。因此,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知识是教师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农业生产也渐渐走向国际化、技术化。我们需基本了解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五种产业形式;探寻农业生产的时代变迁及其与生活的关系。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农业生产,也需要教师拥有一定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了解工业与农业对国民经济、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从而更全面透彻地看待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各地区经济发展趋势等。

(五)有关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知识

科学技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创造生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要了解科学技术与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发展的关系,全面、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教师需了解人类社会的科技发展脉络,并最新科技成果,引导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上述基于人类知识三大部类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梳理,可以初步构建起教师认识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课程的多学科视角,也突显对教师专业化所提出的要求。那么,教师如何提升课程的多学科本体性知识?

从对教材的学习和使用来看,首先,教师需注重从各类教学文本中发掘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以“课标和课本”为代表的“现成的文本”、以“教案”为代表的“教学设计文本”、以“师生会话”为代表的“教学过程文本”和以“课后作业”为代表的“教学结束后的文本”,均是学科本体性知识建构的重要资源;其次,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总结与提升,只有将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才能检验出原有知识经验的问题与缺陷,优化自身知识结构。

从日常专业积累来看,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培养较广泛的阅读和思考的习惯,无论是文、史、哲、艺等所谓“雅”的集成,还是民俗、乡风、社会生活等“世俗”气息,以及科学、技术等“高精尖”领域,都需要教师自身通过网络、书籍阅读去吸收、内化;同时,教师还必须养成综合灵活的思维能力,培养在多学科知识背景中切换、整合知识的意识和能力,即如何提纲挈领地抓住众多学科知识的精髓,需要教师寻觅、联通、建构自己的知识网,通过阅读输入—自主联结—课上输出的循环方式,不断训练自己的思维,更新知识结构。



严月,丁媛,强晓菲,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19级德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钟晓琳,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培育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EA190360)初期成果之一。



本文原刊于《中小学德育》

2021年第4期




扫一扫或长按ErWeiMa可直接填写订单详细信息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