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规律总结12||地球宇宙环境要点归纳

发布于 2021-05-25 14:08 ,所属分类:初高中地理学习资料

点击以下链接,查看精彩分享。购买资料请联系QQ903099087.

【全部规律总结链接】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1‖综合题解答策略梳理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2||30条关于农业问题解答策略梳理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3||30个常用地理计算公式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4||14种风的类型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5‖10种云的类型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6||15条关于大气的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7||20条关于工业的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8||23条关于京津冀的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9||34条关于产业转移的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10||世界地理要点归纳

高中地理规律总结11||中国地理要点归纳

【全部微专题链接】

高中地理微专题1-600目录

【全部命题素材链接】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1—50目录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1|传统文化—良渚古城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2|日本核废料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3|传统文化—景泰蓝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4|传统文化—安仁古镇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5|精准脱贫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6|玻璃幕墙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7|风沙活动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8|水土流失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59|城市渠化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0|城市棕线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1|拉尼娜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2|传统文化—徽商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3|地表反照率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4|37种地理现象影响因素分析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5|30种常考地理现象成因分析归纳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6|雾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7|日本核电站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8|生态农业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69|30个生态环境问题解答思路归纳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0|30个关于河湖沼知识归纳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1|一带一路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2|潟湖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3|游移湖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4|牛轭湖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5|风能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6|坡向与植被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7|坡垄种植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8|章丘大葱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79|珠峰测高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0|铁皮石斛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1|定制公交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2|森林火灾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3|第七次人口普查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4|中欧班列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5|滑雪场的建设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6|生态足迹

高中地理创新命题素材87|水足迹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9月初21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亿千米(光行8分钟)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109(70万千米)

地球质量的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130万倍

地球密度的1/4

地球的28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磁暴;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作用下绕太阳公转。

9、八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八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

赤道周长

4万千米

表面积

5.1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1)经线和经度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半球。

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西经20°和东经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3、地球的运动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360°,需时为23564秒。
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一天,自转了360°59′,需时为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36554846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角速度:大约每小时15°,每4分钟,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地相同。
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
线速度:平均每秒约30千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形式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地方时相差4分钟。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15°,而将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1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7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66°34′的夹角不变。(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23°26′(如下图所示)。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3-5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6-8月划分为夏季,9-11月划分为秋季,12-2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  (2)从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下问题: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56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24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24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那么要加上24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21日和923

622

1222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直射在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节气

北半球春分日(321日)
北半球秋分日(9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