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高频考点第33天--学习与学习理论

发布于 2021-08-16 14:46 ,所属分类:教师资格考试学习资料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学生学习心理

第四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都是重点哦~



1.学习及分类

(1)学习的概念

学习是指个体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①言语信息;②智慧技能;③认知策略;④动作技能;⑤态度。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

①获得与消退

获得: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消退: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削弱,并最终消失。

②泛化和分化

泛化: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作出反应;分化:指辨别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并对其作出不同的反应。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联结—试误说)

“迷笼实验”基础上,提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提出三条联结学习规律:

效果律:能获得满意的结果,反应与刺激之间的联结便会增强;烦恼的结果,则联结削弱。练习律: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逐渐增大。准备律:事前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则感到满意,否则烦恼。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基本规律包括强化、消退、惩罚。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正强化(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喜欢的)刺激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厌恶的)刺激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分为: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

消退:指有机体在作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

惩罚分正惩罚(呈现性惩罚)和负惩罚(取消性惩罚)。呈现性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取消性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减少一个(喜欢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也叫替代性学习,即通过观察别人而进行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没有外显行为。观察学习分为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指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外部奖励)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外部奖励)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自我奖励)。


3.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观点:学习过程是对情境的突然顿悟的过程,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的环节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②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③发现学习论。

(3)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①学习的分类: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②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③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客观条件—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

④有意义学习的分类: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原有观念发生本质属性改变);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掌握一个比原有概念的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产生的;并列结合学习,知识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

⑤先行组织者技术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人的正面本质和价值,强调人的成长和发展,称为自我实现。主要理论有: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3)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所有的习题都有道理

历年试题是唯一的依据

考教师资格证避不开做历年试题

回复【2021】0元领




2022教师考编

筑梦教师,从教资开始

6天教知基础+4天综合素质

两科精讲班,10个白天

识别ErWeiMa查看详情

小哥哥 小姐姐
好内容快转发给身边的人哦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