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数学文化答题活动的题目设计
发布于 2021-08-17 20:17 ,所属分类:试题库考试资料大全
今年的圆周率日,作为魔都一家出版社的数学编辑,笔者有幸组织了一场以“数学文化”为主题的答题活动。这次活动共127人交卷,活动的对象主要是4年级以上的中小学生,当然据事后调查,也有全家总动员的情况。虽然已经过去4个多月,但笔者对此次活动记忆犹新,现记录一二,跟大家分享。
这次活动共20道单选题,每题5分。题目难度由易到难,并尽可能地融入数学文化的成分。下面,笔者依次给出每道题的出题心得,同时表达自己对数学文化的一些理解。为了保留您做题的乐趣,绝大部分题目没有在正文中给出答案,您可以放心阅读。
1.今天(2021年3月14日)是第二届国际数学日,取这一日期是因为圆周率π的近似值约等于3.14.( )
作为第一道题,理所应当简单一些。但98.4%的正确率远远超过其他题目,还是非常点令人意外的。
2.花花排队购物,从前往后数是第4个人,从后往前数是第7个人.请问一共有多少人排队?
A.10 B.11 C.12 D.13
这道题是一二年级的思维训练题,难度很低,但需要避免思维惯性。有人说,思维训练不就是小学奥数吗?和数学文化有什么关系?笔者认为,广义的数学文化不仅包含数学史、数学故事,还包含数学的语言、思想、方法等等,而这些内涵在思维训练题中也得以体现。
3.6盏亮着的电灯,编号为1,2,3,4,5,6,各有一个拉线开关控制.将编号为2的倍数的灯的拉线各拉一下,再将编号为3的倍数的拉线各拉一下,拉完后亮着的灯数为几盏?
A.2B.3C.4D.6
这道题的出题背景源自2016年华西都市报的一篇文章《错误答案5年无人察觉 9岁小学生纠错奥赛名题》,讲述了四川的一名9岁小学生罗弋坚持己见,推翻奥数名题标准答案的故事。类似的问题还有正四面体和正四棱锥拼接最少几个面,也是由一位美国的小朋友推翻结论并解决。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
4.如下图,是一种曾在上个世纪40年代风靡欧洲的拼图游戏——“伤脑筋十二块”。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一位退休语文教师方不圆把它改编成立体的,做法是让每一块的形状不变作为底面,高度变成与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相同,记为1.如果把这12块拼成底面为4×3的长方体,它的高是多少?
A.1 B.2 C.5 D.6
笔者周围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虽然年事已高,但对伤脑筋12块乐此不疲(他们喜欢称作“12块”),更有甚者花了20余年研究和记录“12块”的各种奇妙摆法。
“12块”的背后涉及到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例如笔者和朋友曾发现,取这12块中的任意多种,都能密铺平面。美国著名数学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也对此有过研究。在这个时代,各种高科技的益智玩具层出不穷,但能经历时间沉淀下来的,最终才能成为“文化”。
5.它被誉为国际数学界的最高奖项,1936年首次颁发,华裔数学家丘成桐先生曾荣获该奖.2014年,美国数学家玛利亚姆·米尔扎哈尼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女数学家.请问这个奖的名称是?
A.陈省身奖 B.诺贝尔数学奖C.奥斯卡奖 D.菲尔兹奖
这道题的出题缘由,源自几年前笔者在华师大旁听的一次“非常数学”夏令营。记得在闭幕式上,徐斌艳教授介绍了从古至今有卓越成就的女数学家,其中便包括米尔扎哈尼。
6.如图,两个一样的圆柱体,垂直地贯穿在一起,它们的公共部分被称作“牟合方盖”.如下图,从一个圆柱的方向看去,该牟合方盖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什么形状?
A.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
B.圆形、圆形、圆形
C.圆形、圆形、正方形
D.正方形、正方形、圆形
牟合方盖是笔者读高中时在课外书上首次认识的,之后便对其美妙的性质印象深刻。后来知道,它在数学史上还有一定的地位——祖氏父子在刘徽的工作基础上用牟合方盖首次算得球的体积。
7. 桌上有9枚硬币,其中6枚正面朝上,3枚反面朝上.现在把硬币随机分成两堆,然后把其中一堆硬币翻个面.要使两堆中正面朝上的硬币数量相同,应该把多少枚硬币翻个面?
A.3B.4C.5D.6
这是一道比较经典的趣题,乍一看,能做到题目所述的效果令人不可思议。可以用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求解。
8.小理把《趣味数学300题》《新华辞典》《红楼梦》《上下五千年》四本书随机放到数学、文学、历史、工具书四个书架上,问四本书的位置全部放错的情况有多少种?
A.4 B.9 C.16 D.24
这是著名的装错信封问题,也叫错排问题,最早被尼古拉·伯努利和欧拉研究。希望用这道题致敬大数学家欧拉以及具有传奇色彩的伯努利家族。
9.可以表示成一个整数的平方的数,叫做完全平方数.如果一个完全平方数的十位是7,则它的个位一定是几?
A.1 B.4 C.5 D.6
要做出这道题,需要知道完全平方数的一个比较冷门的性质。当十位是奇数时,个位必定是4或6。
10.回文数是指正读和反读都一样的数,例如5、11、323、4884等.把一个自然数与它的逆序数(倒过来读的数)相加,得到一个新数.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基本总能得到回文数.比如39,需要经过2步得到回文数:39+93=132,132+231=363.
请问,314159需要经过多少步得到回文数?
A.2B.3C.4D.5
这道题的背景是至今尚未解决的回文数猜想,也叫利克瑞尔猜想。196可能是最小的利克瑞尔数,虽然计算机已经验证到天文数字,但仍然没有结果。
11.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就成了著名的莫比乌斯带.莫比乌斯带由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和约翰·李斯丁于1858年独立发现.普通的环形纸带,如果沿着正中间剪开,会得到两个一样的环形纸带.那么,把莫比乌斯带沿着正中间剪开会得到
A.一根大的莫比乌斯带
B.一个绕了两个半圈的纸带
C.两个分开的环形纸带
D.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带
这道以莫比乌斯带剪纸游戏为背景的题目得分率是最低的(34.7%),可能大家都懒得动手进行验证吧。需要提一句,推广到绕n圈的情形是第一届阿里巴巴数学竞赛的题目。
12.平面图形的密铺是指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多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满整个平面.下图是用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组成的一种规则的密铺方式,其中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的数量之比为:
A.6:1 B.3:1 C.2:1 D.1.5:1
这道题其实不难。如何根据重复图案,找出最小重复单元,便是这道题的精髓所在。
13.阿基米德多面体,是由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为面的对称多面体,共有13种.和正多面体一样,阿基米德体在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比如,小朋友踢的足球,就是由一种阿基米德体“膨胀”之后得到的.请问是哪一个阿基米德体?
A.第①个 B.第②个 C.第③个 D.第④个
从这道题可以看出,一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背后蕴含了数学的原理。
14.作为东方的文明古国,我国的古代数学家也有非常辉煌的成就.比如首先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7位,领先西方近千年的祖冲之;首创割圆术,并为《九章算术》做注解的刘徽等等.请问以下哪个成果是我国数学家首先取得的?( )
A.证明毕达哥拉斯定理
B.提出中国剩余定理
C.完成《几何原本》
D.发现欧拉公式eiπ+1=0
数学史上以中国或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定理不多,我们需要对自己国家取得的成就有所了解。
15.有一个神奇的分数,它是所有分子、分母为自然数,且分母不超过16500的分数中,最接近圆周率π的数,由祖冲之最先发现,被称为密率或祖率.这个数是
A.22/7 B.157/50 C.355/113 D.3927/1250
“圆周率日”答题活动,当然离不开我们的主角——圆周率——以及它背后动人的音符。
16.历史上著名的七桥问题,曾难倒许多人.后来数学家欧拉把它转化成我们熟知的一笔画问题,并将其解决.他发现一幅图可以一笔画,必须要奇点的数目是0个或2个.(有奇数条线连出的顶点叫做奇点,反之叫做偶点.)以下不能一笔画的是?
A.第①个 B.第②个 C.第③个 D.第④个
妇孺皆知的一笔画游戏,你是否知道其背后的数学背景和规律呢?
17.莱洛三角形是指分别以正三角形的顶点为圆心,以其边长为半径作圆弧,由这三段圆弧组成的曲边三角形.莱洛三角形的一个特点是具有等宽性,即各个方向的宽度均相同.如果一个莱洛三角形的宽度是1,它的周长是
A.π/2B.πC.2πD.3π
这个棱角分明的三角形,被应用在井盖、汽车发动机、产品造型等生活中的很多地方(笔者发现一些类似信号塔的建筑上也有莱洛三角形的身影),其”定宽曲线”的性质还是微分几何的研究对象。
18.我们都观察过正方体,比如魔方、积木块、方盒子等等.请问在太阳底下,正方体的影子不可能是哪个图形?
A.正方形 B.长方形 C.五边形 D.六边形
这道题目源自央视综艺节目《加油向未来》,它有一种巧妙的解法。因为正方体是一个非常对称和完美的几何体,它的每组对边全都平行且相等。因此它的影子一定有偶数条边。
19. 有2堆石子,数目分别为2020和2021.甲和乙轮流进行以下操作:“把其中一堆拿掉,并把剩下一堆重新分成两堆.”首先无法进行完整操作的人算输(比如剩下(1,1)两堆时).甲先行动,如果他想必胜,第一次应该怎么操作?
A.拿掉偶数堆,把奇数堆分成奇数堆加偶数堆
B.拿掉奇数堆,把偶数堆分成两个偶数堆
C.拿掉奇数堆,把偶数堆分成两个奇数堆
D.甲不管怎么操作都不可能必胜
尼姆游戏的规则变化无穷,并且其制胜策略千差万别,这一点尤其引人入胜。笔者曾总结过尼姆游戏的一些典型变化,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视频号中搜索“尼姆游戏的各种变形”。
20.有这么一列数,1,1,2,3,5,8……它的后一个数等于前面两个数之和.这个数列叫做斐波那契数列,由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最先发现.向日葵中的种子的排列数就是两个相邻的斐波那契数.它有很多奇特的性质,比如①越往后,相邻两个数之比越接近0.618②前n项之和等于第n+2项减去第2项.如果已知第30项是832040,请你估计一下这个数列的前30项之和最接近多少?
A.134万B.217万 C.1340万 D.2170万
斐波那契数列中有着魔术般的神奇性质,等待着后来者的探索。要知道,国外的《斐波那契季刊》已经快60岁了。
因为篇幅有限,有的题目背后蕴含的数学文化阐述得不够详细,还请大家包涵。如果您想核对答案,可以点击这里。最后,祝贺征文活动圆满成功,希望中国的数学文化氛围越来越好。
024善用数学文化 灵动数学课堂 优化育人途径
025基于数学文化的高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026数学中的美—— 读《数学文化中的美育渗透》有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