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的诗与远方,都与我们有关 兴国县2021年中考语文阅卷小结
发布于 2021-08-20 11:15 ,所属分类:中考语文学习资料大全

点击上方蓝字我们
2021年江西省学考语文试卷给人第一感觉是“画风大变”,试题既出乎意料而又在意料之中,可以分为五大板块,共23个小题,与去年相比,增加了1个小题,试题总字数增加了600多字,约达7430字。考察的内容既注重引导学生丰富语文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又充分发挥了试题选拔与导向的两种功能,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体现出浓郁的文化色彩和浓厚的人文精神,彰显出明显的江西卷特色。

01
卷面各题块答题分析
第7题
本题总分2分,县平均分0.83,市平均分0.89。
本题“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问题:
1.有一定量的空白卷;2.审题理解不透彻,较多学生从选择题中直接抄袭选项内容;3.答题要点是针对情感,部分学生答非所问,不能把握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建议:
1.教师指导学生从创作背景中感悟情感;2.朗读感受,深化理解,从诵读诗文中体验情感;3.从诗词意境中理解情感;4.加强指导学生对古诗词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训练。
第8~9题
本题总分7分,县平均分是4.31,市平均分4.07。
问题:
1.第8题的三个字的解释中,“年”和“戏”翻译情况比较好,反而是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咸”字,很多同学翻译不到位,译成通假字“闲”、“总共”等。究其原因,或许是教师课堂中不注重个别实词翻译,教授文言文只注重文本结构情感的解读,而忽略了文本内容本身。
2.第9题翻译句子中,学生对于省略的“这是”把握不到位,直接忽略;把“何氏”拆解翻译——“什么姓氏的人”;把这句判断句翻译成了疑问句“(这是)何氏的房子。”——“什么人的房子”“什么姓氏的茅庐”“谁的庐子”…;“譬如”也翻译不到位,大多数学生译成“好像”。背后原因可能是学生对文言词汇的积累孤立零散,词语库存量少,没有形成词语链,同时,平时训练中缺乏有效的解题方法的指导。

建议:
1.中考文言实词释义时,主要考查文言文中的古汉语常用词,要想提高文言文实词释义的能力,学生平时就要多积累,教师课堂上教授学生解题方法,只有把知识的积累和方法巧妙结合在一起,才能奏效。
2.文言语句翻译应结合上下文语境,了解所译句子的大体意思,做到心中有数,并找出句子中需要着重翻译的重点实词;直译的要求是字字落实,可教学生运用“留、删、换”法;意译要求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在通顺流畅的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生动优美,可教会学生运用“调、补、变”法。
第10题
本题总分3分,县平均分1.86,市平均分1.93。
本题“选文中四个孩子,你最喜欢哪一个?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理由。”既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知能力,又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问题:
1.文言词汇积累不够,看不懂文章内容,作答时人物姓名和性格特点不相符,甚至有的学生连人物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如“徐孺子”写成了“徐孺”;2.学生没有审清楚题目,导致答题不完整,部分同学只答了喜欢的人物,没有进行原因分析;3.答题时不能正确把握文章大意扣住要点作答,缺乏快速捕捉有效信息和对潜在信息的分析能力。
建议:
1.重视文言词汇的积累;2.在平时教学中多多强调审题的重要性,做题中认真审题、规范答题;3.多练多讲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整体感知、捕捉有效信息和分析潜在信息的能力。

第11题
本题总分6分,县平均分3.81,市平均分3.79。
本题既考查了学生的背诵能力,又考查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这届九年级学生,从七年级开始,一直都是直接性默写,但中考时全部是理解性默写,所以难度加大了。
问题:
1.错别字较多,如,“凌”写成“临”,“绝”写成“决”,“览”写成“揽”,“众”写成“重”,“奈”写成“耐”,“燕”少写一横,“忧”写成“优”或“悠”,最后一句,多一个“乎”字等等;2.空白,一点都不会做,零分;3.答非所问,零分。
建议:
1.适当举行背诵古诗文比赛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加强背诵;2.平时抓严抓实,严把默写关,每次默之后,教师全批全改,并指正学生的错别字;3.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文,提倡理解背诵;4.平时加强理解性默写的训练。
第12题
本题总分5分,县平均分3.09,市平均分3.33。
本道题“具体分析文章⑧~⑨段所展现的方志敏的形象(5分)”本题限定作答范围为第⑧段至第⑨段,既考查了学生的要点概括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的人物形象分析能力。
问题:
1.学生在答题时不够规范,分点不明确,或不结合文章内容,只回答形象;
2.有部分学生审题不清,一是没注意题目中限定“第⑧~⑨段”,二是很多学生回答“运用某种写作手法表现人物形象”,而不是概括文章内容推出人物形象,即“具体事件+人物形象”;
3.部分学生答题时不立足于原文,无中生有;
4.内容重复,概括不准确,人物形象特征表述不确切,分好几点都是指同一个方面用同一个词;
5.未分点作答;错别字多;字迹过于潦草等等。
建议:
1.在课文教学过程中多人物形象分析,可以教学生在默读文章时看见与人物形象有关的地方就作下划线标记,在句(段)旁简要分析,养成习惯。
2.多课后习题,引导学生掌握答题方法。这道题其实就是教材课后习题的变式,在做题过程中训练学生从任一事件快速推导出人物形象(性格)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搜集和积累关于人物形象的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便在答题时能更快更好的表述。
3.注意规范答题,书写习惯。
第13题
本题总分4分,县平均分2.53,市平均分2.27。
本题“结合文中两处画波浪线的语句,谈谈你对“高贵的清贫”的理解。”本题考查根据关键句子理解文章主旨的能力。
问题:
1.本题答案可直接从原文抄原句,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联系上下文,没有准确找到两个要点,满分的比较少,给分时多是2.5分-3分;
2.很多学生没有分点答题,字迹潦草,答案糊成一团。
建议:
1.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紧扣原文,从原文中找答案的能力;
2.培养学生养成分点答题的习惯。
第14题
本题总分4分,县平均分1.48,市平均分1.47。
本题“梳理文中所使用的材料,简要分析文章选材的特点。”本题考查的是梳理文中材料及其特点的能力。
问题:
学生没有读懂题目,这道题分三部分来解答,一是围绕的中心1分,二是梳理文中的材料2分,三是材料的特点1分,对于学生来说较难答全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学生不会分析题目,答非所问,学生答语言特点、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文体结构、文章顺序、表达思想方面的比较多,这样答题明显是没有读懂题目的,二是答案不全,普遍能答到中心内容概括材料,但是缺少材料特点部分;三是答案空洞,没有具体内容,按照答题模式,没有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作答;四是存在空白卷较多。五是书写差,涂改部分多,卷面不整洁。
建议:
1.要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审题要清楚,教师在讲解试题中要注重分析题目和答案的组成部分,这样学生才能知道得分点;
2.在运用答题模板的时候要结合阅读文本来进行,不能泛泛而谈,使得答案空洞无内容;
3.要特别注意书写的整洁度,避免因书写差而丢分。
第15题
本题总分3分,县平均分2.05,市平均分为1.98。
本题“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
问题:
1.文体基本知识掌握不够熟练,该篇是记叙文,但答案中出现了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方法;2.修辞手法理解不到位,该题的错误答案出现了比喻、夸张、反问、反复、反语等修辞;3.学生比较粗心,答题时出现错别字,“设问”写成“设门”“设口”;“修辞”写成“修词”;4.该题是句子赏析,学生只是片面地谈对句子含义的理解,思考问题不够全面;答题步骤不够规范,很多学生答对了修辞和含义,把修辞的作用或者表达效果漏掉了。
建议:
1.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注重文体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基础知识,打好基础是关键;
2.平时教学扣细节,教育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可以准备纠错本,登记错别字,把自己易混易错的字进行分类归纳,常复习;
3.规范学生答题步骤,句子是由词语构成,句子赏析可以从词语角度赏析,如关键性词语,如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还可以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谈,包括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还可以从句式的角度,包括长句、断句、长短句结合等;还可以从句子所在的位置谈句子的结构,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升华全文等。
第16~17题
本题总分7分,县平均分4.89,市平均分4.98。
16题选出“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17题“结合你平时阅读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问题:
16题:题目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能做对此选择题。个别学生选择题留空白。
17题:1.少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答题卡空白;2.很多学生没有仔细审题,没有结合自身阅读谈体会,都是摘抄短文中的个别句子来谈体会,答案欠精准;3.部分学生书写比较潦草,卷面不整洁;4.少数学生答案写错答题区域,把别的题目答案写到本题答题区域。
建议:
1.平时学生要多积累;2.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第18~19题
本题总分7分,县平均分5.06,市平均分5.05。
18题选出“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19题“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具有哪些优势?根据材料三的内容概括。”
问题:
18题:错误率比较高,大部分选A/C,对说明方法理解不透彻(作比较)。
19题:对题目理解不透彻,没有办法准确的筛选关键信息;错别字较多(容量-容易、容最,效率-郊率);
建议:
1.多注重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和练习;
2.多培养学生找关键信息能力。
第20~21题
本题总分6分,县平均分是3.79,市平均分3.73。
20题选出“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21题“八(1)班某同学想阅读王树增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请你从阅读纪实作品的基本要求出发,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给予阅读方法上的指导。”本题考查的是《红星照耀中国》阅读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问题:
1.学生没有关于阅读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的积累,大多都是答宽泛的“精读、略读”而不是说把握作品事实,先阅读目录等这样客观符合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很多同学审题不清,题目要求是写阅读方法,但是很多人泛泛而谈具体的《红星闪耀中国》的内容和精神品质;
3.很多人谈到了具体的阅读方法,但是没有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来论述;
4.有些同学不在规定范围内答题,还是要多加注意。
建议:
1.名著导读的教学要兼顾内容和方法,不能只注重内容而不注重方法;
2.名著导读一定不能临时冲刺,要真真切切让学生阅读,要统一语文教研组从初一到到初三强力推名著,面对初三的繁重压力,可以提前初一初二阅读名著,减少压力;
3.名著阅读要尽可能(必要时为必须)师生共读,师生共享,师生共进。

第22题
本题总分4分,县平均分1.69,市平均分2.28。
本题“《傅雷家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所体现的教子之道有什么相似之处?请简要阐述。100字左右。”考查《傅雷家书》与诸葛亮的《诫子书》所体现的教子之道的相似之处。
问题:
1.教子之道的相似之处是都重视对孩子做人的教育,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没有从“教子之道”入手,而从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等答题;2.学生对《傅雷家书》《诫子书》内容理解不够,如未读过或未完整阅读《傅雷家书》,把《诫子书》与《出师表》相混淆,认为《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刘禅的;3.错别字较多,如“烦/急/暴躁”的“躁”写成“燥”,“刘禅”的“禅”写成衣字旁,“傅雷”的“傅”写成“博”,“做人”的“做”写成“作”。
建议:
1.认真审题,抓住题干关键词,如本题的“教子之道”;2.阅读、理解、熟记名著、课文内容、思想等,名著篇幅较长,掌握阅读方法并对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课文(文言文)的内容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背诵并把握情感;3.教学中,要兼顾学生的基础知识——字词的教学,对于一些容易写错的错字、别字,课堂中要强调,减少学生在答题中的错别字。

第23题
本题总分50分,县平均分36.13,市平均分36.19。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题目写作。
清晨几个人在郊外散步,忽然听到一阵凄厉的鸡叫声,只见一个人抓着一只鸡走来,鸡尾羽略长,颇似野鸡,散步人问:“敢抓野鸡?”那人气愤地说“邻居家的公鸡!半夜啼叫,害得我一夜没睡,我一早就把它买来,马上就让它变成盘中餐” 散步人笑而不语。
题目一:将材料扩写成一篇具体、生动的文章,题目自拟,要求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角度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从材料中公鸡,买鸡人,散步人等不同角度可以悟出不同的道理,请任选一个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解析:
这次作文题目难度较大,跟以往相比有很大的创新,江西中考近十年来都是考命题或半命题作文,没有考过材料作文,本次作文命题形式改为材料作文,依托校本教材(扩写),并且往高考靠拢,也提示了2022届学生的一个备考方向,这种形式下,套作比较难,还是更多考察学生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题目一和题目二都需要先选取立意角度来进行行文,题目一偏记叙文,题目二偏议论文,但记叙文也能写。本次材料作文选取角度较多,立意没有好坏之分,还是要看大家是否能佐证自己的观点,“邻之人有鸡夜鸣”出自文言文《言默戒》是一个关于发言和沉默的寓言故事,结合材料,可以为大家提供以下几点思路和建议:
公鸡的角度:公鸡本该天亮时分鸣叫,但这只公鸡却半夜鸣叫,可选择以下立意:
1.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2.做事不能违背规律;3.要正确认清自己的价值;4.做错事最终会受到惩罚。
买鸡人的角度:
1.从根源上解决问题,邻居家鸡鸣叫,不是找邻居麻烦而是选择买鸡解决问题。
2.为人要宽容大度。买鸡人一气之下选择杀鸡激愤,也许退一步能够海阔天空。
散步人的角度:
1.每个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样,要学会尊重别人,劝诫别人适可而止。散步人一开始以为是野鸡劝诫过一回儿,听过买鸡人的解释后选择笑面不语。
2.批判对社会现象漠视的态度。散步人内心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没有表达出来,没有付诸行动。
问题:
1.拟题不当。这是近十年首次选用的材料作文,给出的材料学生很难明白其深意,但有两个题目选项有2个,第一个作为保底作文,第二个作为提升作文,因为是自拟题目,首先题目的拟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个难题,所以出现的题目五花八门:有《宽容》《诚实》《善良》《鸡》《与鸡有关的故事》等,但也出现了一些好的作文标题,如:《它错?他错?》《郊外奇遇记》《一出好戏》《换个角度看事物》等,也有一部分同学没有拟写标题。
2.套材料作文较多,但所套材料不是试卷给的材料,而是平时的素材,如:新冠疫情、感动中国人物等,所以平均分取32分左右。
3.有一些是平时记下的优美的文章,把所给材料完全忽略,这类作文给的25一28分。
4.抄阅读的作文,有整篇作文直接抄阅读理解里的几段话,抄满字数止,只能给5分;也有些首段抄所给材料,后面的全部是阅读理解的句子,5一10分;还有一些是一段自己的话,一段阅读理解的句子,夹杂着抄,这类给的20分左右。
5.学生的书写较差,有些字迹完全不认识,而且涂改现象严重,有些同学几个段落一起涂改,导致字数不够,卷面不整齐,得分也就低。
亮点:
1.能根据材料进行扩写,也有些能根据材料写出自已的观点。如《换个角度看事物》先写试卷给出的材料,接着能巧妙地地运用上自己的材料,最后总结:换个角度看事物,美好隐匿其中,宽容与体谅也将竞相绽放。
2.能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把鸡,邻居,散步人分别比作中国,美国和一些邻国。
3.部分作文语言优美,词藻丰富,语文功底扎实。还用小标题、题记、书信体等各种形式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4.构思新颖。有学生能首尾用环境描写,中间用所给材料扩写,材料后面发表评价。
5.还有一点做得比较好的就是,绝大多数作文都能够首尾呼应,语言通顺,字数达标,所以平均分不会很低。
建议:
1.要紧紧围绕课标,结合课文的单元写作,各种题型的作文都要写,才能训练学生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注重学生的书写训练,注意卷面要整洁,不涂改。
3.老师要提醒学生不要抄袭现代文,能用自己的话写到600字,都可以拿到平均分。
4.平时多积累多阅读,多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细节。
5.高分作文可能靠学生自己,但是38分左右的作文老师是可以教出来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建议老师们多上作文课,多讲评,学生在掌握了写作技巧的基础上,也更能有选择性地去观察生活,发现好的写作素材。
02
总体建议
1.把字写好,把话说通。
首先是把字写好。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总体看,今年比往年情况要好些,但也并不乐观。书写不规范、甚至难以辨认的并不是个别现象。
其次是把话说通。文从字顺,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即语言通畅,用词准确,能把想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把字写好,把话说通就是最基本的要求。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欠缺恰恰暴露出平时的教学中,在词句的积累,语言的感知,语感的培养这些方面,我们都存在明显的不足。
2.学会审题。
一切考试的关键,都在审题,语文尤其如此。因为语文不像其他学科,不存在完全的知识障碍。或者说,语文考试,并非在考知识,而是在考能力,而这“能力”,就是审题能力。因为审题就是阅读。在语文这里,考审题,就是考阅读。
在语文这里,不存在完全无法作答的试题,语文的答题错误,主要是因为审题,或者弄错题意,或者答非所问,或者答而不全。一份语文试卷,只要审题不出问题,都能得到可观的分数。
审题无非几点:一是不出声反复念题或指读;二是选择题要标清选“错”项还是选“对”项;三是标出题干关键词,先分解后综合,理清要点,抓住重点,谨防遗漏题目要点。
3.学会阅读。
阅读教学始终围绕两个问题:读懂文字、读出自己。
读懂文字包含“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两个问题。阅读最主要的目的是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情与意,它的价值更在于学以致用,提高表达能力。
读出自己要回归到以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为核心,注重文本理解、体会表达效果、学会初步运用、读有所感读有所悟,以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水平和人文素养为目的的正确轨道上来。倍加单元导读、“预习”及语文教材后的“阅读提示”、“思考探究”对于文章在主题、结构、表现技巧及语言特点分析的表述语言术语,踏踏实实、真真切切教好语文教材,向教材设问学考点。
阅读教学还包括名著阅读,名著阅读应按阅读的规律和方法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不能只是不求甚解地走马观花,最好确定一部分重点内容,细细感受揣摩。在读的过程中用好勾画、标记、批注等基本的读书法。加强对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真正落实部编版教材中名著阅读的要求(每周固定一节课,带领学生读名著、画思维导图);不能忽略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尤其对倡议书、发言稿、演讲稿、推荐词等更要高度重视;认真梳理12部名著的重要人物形象和典型情节, 围绕每本名著出一些选择、填空、简答、专题探究题目,形成专题卷。
4.学会写作。
从学生的作文中找到普遍性的问题,变成训练点,形成环环相扣的序列。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为训练的突破目标,通过一篇作文的写作,训练一种文体、一个系列的写作技巧。
从初中语文课中找到作文训练点。教师依学情教学生跟着不同类型课文学习不同的写作知识,内化巩固后训练学生写作,再点评、修改、反馈。
依据部编版语文六册教材作文有梯度的落实训练点。如图:
苏子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以后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再也不能只是单纯的你讲我听,你说我写。而应该是开放而多元的,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以体验、情景为主的真实运用,来完善学生自我的语言系统,近而培养丰富的情感,深入的思考,正确的三观,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这一定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因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份份对未来的期许,无尽的诗与远方,都与我们有关。
最后,衷心感谢每一位参与阅卷工作的语文教师的大力支持!
(小题供稿:吕莉、丘观华、田美红、卢淑琼、郭志新、谢彩菲、钟立华、李兰、李海丽、廖青莲、林观、杨九娇、温芳华、李雪梅等)
(总结撰写:李玲、吕德军)
编辑:王豪
审核:谢芬锦 周庆玲 王建林
更多精彩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