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密】“李广难封”背后的汉代社会等级制度

发布于 2021-03-26 04:4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我想从一个小问题来引发大家的思考:我们发现,中国古代的玉雕有一个非常奇特的题材,雕了一匹马,马上面趴了一只猴子,人们把这个题材叫作“马上封侯”。很多时候这种题材也被画成画像,一幅画,中堂上挂了一匹马、一只猴,这似乎是中国人的一个理想。甚至我看到一个学者刻了一方印章,叫“拥书可拜小诸侯”,就是我自己家里四面墙都是书,我就好像是一个小的诸侯、小的侯爷一样。甚至陆游的诗里也会写:“当年万里觅封侯。”那么“封侯”到底在中国古代是何种意味?爵位,又是一种怎么样的安排?我想通过这一节,帮助大家理解爵位在秦汉时代的意义。

今天距离我们祖先生活的秦汉时代已经很远了。在秦汉时代,我们的男性祖先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他和今人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每个人身上会背着一个爵位,这个爵位叫作军功爵。这个爵位是什么内涵?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分析。

爵位产生的背景,是小家庭化的这种社会。秦汉时代经过商鞅变法之后,把氏族制度下的大家庭剿灭掉了,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商鞅变法就曾经有一个规矩,说民有二男而不分异的,则倍其赋。就是家里你有两个成年男孩,这两个成年男孩你不分家的,你的家长和两个成年男孩,每个人要加一倍的赋税,这是要把大家庭变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家庭、小单元。所以我们会发现秦汉时代的这种户和口,就是人口和户,往往是一种五口之家的对应关系,就是父母、一个老人加上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这种五口之家的小家庭化的单元格局。

这种小家庭,家庭之间是完全平等的关系。贾谊在《治安策》里讲到秦朝的风俗时,就说“借父耰锄,虑有德色;母取帚箕,立而谇语”,说儿子把自己的铁锨和锄头借给父亲用,脸上就好像有恩惠一样;母亲到儿子家里来借一个簸箕,借一个笤帚,儿媳妇对着这个母亲,张口就骂,就表示一种“你好像占了我便宜”一样。

贾谊的这种批评恰恰向我们展现了,秦汉时代的国家,它的基层单元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家庭。这种小家庭又是以什么为网络被串起来的呢?答案就是爵。

在秦汉时代,爵分为二十等,四个层级。第一等叫君,就是封君,有彻侯和关内侯。第二等叫卿,有九个层级,从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驷车庶长、大庶长这九个层级。我们比较熟悉,商鞅变法当中,商鞅就曾被封为“大良造”。这个所谓的大良造就是这个九个卿里面的第三级,叫大上造。那么再往下一个层级是大夫,大夫有五个层级,第一个叫大夫,高一点的叫官大夫,再高的叫公大夫,再高的叫公乘,最高的大夫叫五大夫,因为他是第五级的大夫,所以叫五大夫。

大家知道,秦始皇登泰山的时候遭遇了风雨,这个时候,秦始皇躲在一棵松树下避雨,这棵松树就被秦始皇封为“五大夫松”。这个五大夫松,不是五棵大夫的松树,而是第五级大夫的松树,叫“五大夫松”。

那么再往下就是一般的士卒,分为四等,一等叫公士,就是普通的士兵;接下来叫上造,就是经过严格训练的士兵,类似于今天所谓的军士长;接下来是簪袅,就是可以骑着马,头上戴着这个小冠,象征一种军官的身份;再往上叫不更,就是经过多次战争和打仗,已经成为成熟的士兵。

秦汉的爵位分为二十等,从公士到列侯,这些爵位你如何能够一步一步地往上升迁呢?你要通过军功。秦汉时代的战争是相当残忍的。我们知道,秦汉时代打完仗之后,要数每一个士兵杀死了多少个敌人,从而记你的功劳。大家想象一下,当事人如何数你杀了多少敌军呢?在战场上他们有这样一个规矩:每杀死一个敌兵,要把敌兵的右耳朵割下来,然后拴在战胜的这个士兵的身上,等到一场仗打完就数一数,他割了多少个耳朵,就意味着他杀了多少个对方的士兵;每斩杀对方多少个士兵,就意味着他可以在爵位上获得多少的提升。

而这个爵位有什么用呢?首先这个爵位是特权的象征。爵位可以抵罪。你犯了罪之后,通过降低你的爵位,或者是免除你的爵位,可以抵一定的刑罚。爵位还可以减免徭役。有爵位的人,56岁就可以免除徭役,而没有爵位的人,要到了60岁才能免除徭役、兵役。汉代还有一种规定,这种规定是一种特权化的规定。刘邦在起兵的时候给自己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帽子,称为刘氏冠。《汉书》的《高帝纪》记载,刘邦规定爵位达不到第八级——公乘以上,不准戴这种刘氏冠。爵位的特权不仅体现在生前,还体现在死后。列侯的坟可以高4丈,就是40尺高,而普通人的坟,只有几尺高。

另外,国家所有的资源性的分配,都和这些爵位挂钩。《九章算术》上有这样一个记录,说今有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5人,打了5头鹿。我们常识认为5个人打了5头鹿,应该是怎么样?平均分配,每人1只。秦汉时代可不是这样分配,秦汉时代的分配方式是,大夫可以得1又2/3只鹿,而公士仅能分得1/3只鹿。参加同一场打猎,爵位越高的人,分得的猎物的份额也就越高。另外,爵位和你平时能够获得的资源、许可也有关系。汉代规定,关内侯最多可以占有95顷土地,也就是说如果买土地的话,关内侯最多可以买95顷,而公乘只能买20顷,大夫只能买5顷,而普通的公士只能买1.5顷,也就是说,普通的公士只能买150亩的土地。

汉代不仅男性有爵位,如果男性死了,这个家庭由一个成年女性作为户主,那么这种女性就被称为女户,这个女性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爵位,用这个爵位参与国家事务的分配。一旦打起仗来,这些背着爵位的男性就组织成军队,而相应的爵位就对应了相应的军官和待遇。

我们大概知道,秦汉时代,每100至500名士兵,就由1名享有五大夫爵位的人来率领。而且秦汉时代规定爵位分为官爵和民爵,普通老百姓最高的爵位只能是第八等,叫公乘。如果你获得的层级已经超过了公乘,怎么办呢?你可以把这个爵位让给自己的儿子,让给自己的弟弟或者是哥哥,让给自己的哥哥或弟弟的儿子;而如果你做了官,获得了600石以上的官职,则可以赐爵为五大夫。

这也就是说,官僚的职级和他所获得的爵位有一个对应的关系。这些爵位还可以继承。如何继承呢?根据秦汉时代的法律规定,成年的男子从20到23或24岁不等,要到所在的单位,就是所在的乡、县,去进行登记。这种登记被称作“傅”。这种傅就意味着你接下来可以成为这个家庭的继承人,或者你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人,你可以享有爵位的获得,以及爵位的买卖、继承等。

秦汉时代,随着爵位主人的死亡,这个爵位就消失了,但是只有一种爵位是可以不降低标准直接传给后代的,那就是侯爵。侯爵在汉代非常稀少。刘邦建国的时候,和他共同打天下的兄弟,一共封了143个侯爵。这143人当中,除了4人是刘邦的亲属——直系亲属和亲戚之外,其他的139人都是依靠军功获得的侯爵。而这个侯爵可以毫不损耗地一代一代传给子孙。当然子孙如果犯了罪,这个侯爵也就被取消掉了。

我们知道,秦汉时代的名将李广,一生遭遇多次战争,在汉代人的眼中,李广是最应该被封为侯爵的人。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李广到死都没获得侯封,这就为后世留下了一个成语,叫“李广难封”。这里面除了李广个人的这种悲剧之外,我们也看到封侯在汉代曾经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美好的梦想。

最后我们要说,在整个秦汉人的日常生活当中,爵位是须臾不可离的这样一个身份标志。不仅我们今人有身份证,汉代人也有所谓的“身份证”,秦汉人把自己的身份标识称之为“爵里刺”。“爵”就是自己的身份,“里”就是记自己的籍贯,“刺”就是名刺,就是一个名牌,这个“爵里刺”往往要写上:首先你的职务是什么,其次你是哪个郡的人,你是哪个县的人,你是哪个乡的人,你是哪个里的人,你的爵位是什么,你多大年龄,你长什么样子。比如说大家非常熟悉的司马迁,司马迁的“身份证”就这样写:“太史令”是他的职务,“茂陵”是茂陵县,他是关中人,“显武里”是他所在的这个“社区”的名称,他的爵位是“大夫”,他的名字叫“司马迁”,“年二八”28岁,他的太史令职务是“三年六月乙卯除”(除就是任命的意思),他的行政级别是“六百石”。所以两千年后,我们仍然能够看到司马迁的“身份证”是这样一个描绘。

可以看到,爵位是秦汉时代每一个人必备的身份特征。有了爵位,爵位越高,就意味着你享有越高的特权;而爵位越低或者是没有爵位,就意味着你在生活乃至各项活动当中,你失去了话语权,失去了分配的优先权。所以说,“李广难封”的背后,是秦汉一种特殊的国家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用身份编成了一张网,而把每一个人都纳入这张网当中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