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 张媛媛:探索历史教育,领悟人生智慧

发布于 2021-03-26 09:5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作者简介

媛媛

教坛新秀,笃学笃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2017级本科生,现签约重庆市巴蜀中学。曾前往台湾师范大学伯乐书院进修,在校期间曾获西南大学一等奖学金,西南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西南大学三好学生,西南大学三下乡优秀小分队队长等荣誉称号。任西南大学校史宣讲团副团长,西南大学校史馆讲解员,并参与全国精准扶贫调研。获第十一届园地杯课件大赛特等奖,现组织史辰工作室,制作高中统编教材课件。



读后感言

      人之一生,最难的莫过于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任鹏杰老师的教育杂文紧紧围绕着“服务人生”的理想目标,处处流露着对教育的真切情怀。基于“教育服务人生”这个立意背景,本书共分为七个章节:“讲理”、“有人”、“有心”、“求新”、“务实”、“探真”、“有魂”。既有理论引领,也有实践经验,旨在努力启迪和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通读此书,我深受启迪,下面谈谈我的阅读感受,把其归纳为四个“一”。

◆ ◆ ◆ ◆

一个核心:追寻历史教育的人性

◆ ◆ ◆ ◆

      通过本书题目《历史·教育·人生》,便可以明确感受到作者旨在传达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就是服务人生。我们理解历史,最终是为了理解人性,为了人类认识自己,正如任老师所言“人”才是历史教育追寻的目标。那培养什么样的人呢?


      任老师在书中谈到,对于学生,主要的人生任务就是完善一体两面:一面做好自己,一面做好公民。为了达成此任务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公民意识,健全人格指向公民个人综合品质的内在行为倾向,公民意识指向公民与他者的外显行为关系。这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个人健全的品格是做好公民的前提。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承担现代公民之责任。


      问题又来了,该怎么培养健全的人呢?任老师在书中强调用整体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小到个人的人生方向,大到民族国家和人类,都需要建构整体史观——完整的世界观、公正的价值观、健全的人生观。相互关联的三个维度皆需要贯穿于教学中,比如教师要培养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和谐意识,独立自主的个性人格意识,独立判断舆论、共识的意识等等。


      同时,任老师主张让历史教育回归常识,回归“人”的常识。常识应该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公正和正确的见识,是人们“共同”认可且具有义务坚持和捍卫的见识——人类共识。要关注被掩盖的真常识,警惕伪常识。


     在本书的最后,任老师强调教育期刊要有魂,作为《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的主编,他的办刊宗旨依旧围绕着“服务人生”的终极目标,随时牵挂着“人”。

◆ ◆ ◆ ◆

一对矛盾:理清史实与价值的关系

◆ ◆ ◆ ◆

      历史教学中免不了遇到这样的矛盾,追究史实还是追求价值?史实与价值的关系乃是“是”与“应该”的关系,也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关系。这两者同样不可分离,“是”由“应该”左右,“应该”受制于“是”。我们都知道历史第一要务是求真求实,但任老师讲到不可以止步于“求真求实”,最重要最关键的是价值引领,“求是求真”是必须的,但“求应该求对”更重要。


      任老师的见解给老师们授课指引了方向,要先去思考一节课所蕴含的价值观。学生学习历史,需要能够判断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同时我们也要处理好两者关系,价值引领不是撇开事实,而是相反地,要用史实来证明所主张的价值有一定依据。价值带有一定主观化,教师在授课中要减少主观臆断,增强价值的现实说服力,通过可靠的证据即历史事实让事实(史)与价值(论)走到一起。从中我领悟到历史课的灵魂重在价值引领,思想是课堂的血液,“应该“不应该”不判断了,“善恶”不分了,“美丑”不辨了,作为“人”的根基就没有了。


      任老师博观约取,引用了很多教育名言来证明价值引领在教育中的重要性。比如英国著名学者怀特海所言“教育根本动力是对价值的鉴赏,是对重要性的认识。”又比如皮亚杰所谈到的“教育是个体与价值之间的规范性关系。”所以,我们不可漠视或削弱价值观对课堂教学的引领作用。


      既然价值引领如此重要,任老师又介绍了历史教育中有价值且值得学习的三种知识类型,这就给老师授课知识点的选择提供了方向。一是要注重概念知识,即真实准确的历史知识。因为历史有价值且值得学习,其前提是真实。二是要关注方法论知识,即程序与策略知识。了解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把历史价值与学生的生活加以连接。三是要注重态度与信念知识,即价值观知识。基于人的感官之上的认知、理解、判读或抉择。通过任老师的讲解,我深受启迪,教师所做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而是要让学生感受说理的路线,通过思维冲突与价值的争鸣来唤醒、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样知识与智慧才可以在课堂里活起来。

◆ ◆ ◆ ◆

一种追求:有效性课堂

◆ ◆ ◆ ◆

      我们知道服务人生是教育的目标,而所谓有效教学,更指达到教育目标的效果。在目前中国高考制度下,如果学生连一张试卷上的问题都答不好,这说得上是有效教育、有效教学吗?如何在考试分数与有效教学的两难困境中求解放,这或许才是一线教师所要思考的,同时也是初任教师的我最困惑的。


      任老师在书中指引:有效课堂最重要的是教学转化。把教师的知识转换为学生的知识,由“教”之效转化为“学”之果,这涉及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艺术等诸多本领。教师需要在学习者的动机、感受和体验上要教学效果,做学习者的协作者,来发动、唤醒、激活学习者的原动性。新课程所提倡的理念是参与、互动、协商,因此我们更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有问题导向性的互动。


      我还领悟到,要想打造有效性课堂,老师的角色一定要转变。在教学中增加互动讨论、表达个人意见的环节,帮促学生既会思考又会表达并行动,避免形成被动接受的习惯。老师也要借助丰富的历史素材,多元多样的视角和观点,批判地认识历史本身,给学生较多的自主思考余地。教师培养学生由认识到实践,由宏观到微观,努力地寻求问题的答案和难题的解决方案。


      任主编针砭时弊,一语道出现今教学状态之所以失衡,往往错在根上,错在理念。但理念不是说教,理念是基于实践的观念,亦即能够指导行动,不会行动就不能说已经有理念。目前全国已经多个省份使用新教材,我自己也在新高一授课,时常反思并惭愧“自己真的以学生为中心了吗”。我想很多老师也还没有转变观念,没有在实际授课中真正鼓励学生思考,培养独立见解、追求真理的思维。希望我们不断追寻有效课堂,不“空”讲知识,更不“空”讲人生。

◆ ◆ ◆ ◆

一股动力:新教师成长鞭策

◆ ◆ ◆ ◆

      读完此书深受鼓舞,任老师的教育思想为初任教师的我指引了方向。


      首要,提升专业能力。任老师强调历史教师塑造专业身份,是赢得自尊和自信的根本。专业能力的具体体现就在于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要深度挖掘,不可以随意对待历史,反对时代错置,反对脱离背景,反对无视过程。独立认识、独立思考、独立判断,都是教师专业成熟发展必备的基本能力。


      其次,提升研究能力。任老师提及研究是用书面形式思考,促进个人专业成熟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真正的研究必须付诸书面,善于做书面形式思考,亦善于做研究与写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容易趋向成熟。


      同时,不断探索实践。光有理论和研究不行,必须从观念到行动作出一系列实质性的转变。舍得投身历史教育的深海去探索,而不是始终徘徊在研究的浅滩。紧盯正在做的,实实在在服务于历史教育实践工作。找出现今教学的弊端所在,然后对症下药,对历史问题进行冷思考。书中第五章“历史教育要务实”和第六章“历史教育要探真”,便是任老师对于具体问题的思索,对于历史教学中某一人物或某一知识点的探究。


      总之,面对教学的困境,我从任老师书中取得两方良药:从两个“原动”解决问题。一是回归历史学科的原动力历史知识,在学科上补充知识、扩展视野、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凸显历史本身的生机和史观魅力。另一个是回归教育的学习原动学生,亦即学习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以要时常叩问自己:“这个历史知识我搞懂了吗?”“我是否以学生为中心?”

     拜读完此书,我很钦敬任老师的教育情怀。新课标新教材之难不言而喻,我的认识还难臻成熟,不过在此书鞭策下我还要敢于直面不完美,去努力接近完美。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力求把新课程意旨落在实处,围绕课程目标,并根据学生差异和课堂进程变化而采取灵活变通的教学策略,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使课堂变得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严要求,常思悟,追寻任老师“服务人生”的教育境界。




张勇、周刘波《巴渝文化探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