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读单墫《解题研究》 谈如何学好数学

发布于 2021-09-11 17:49 ,所属分类:数学资料学习库


常规问题,要做到“熟练化”,熟是纯熟自如,化是出神入化。不熟不化,更要多练,待到后来,自然熟能生巧,变化无穷。

第一章 与同学们谈解题


1.解题的重要性




我曾经问一些初中同学:“你们觉得数学的特点是什么?”

回答是:“数学有很多习题。”

回答完全正确。

物理、化学、生物也有一些习题,但数量远远少于数学,“花样”更不及数学那样变化万千。对于物理、化学、生物来说,培养动手做实验的能力,比培养解题能力更为重要。


数学的习题,不仅用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培养你的能力,发展你的智慧。只有通过解题,你才能更多、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内容、意义和方法。学数学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为了学会解题。


数学书中有不少公式、法则、定义、定理,这些都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解题逐步地理解、掌握。所以善于学习数学的同学,都把主要精力花在解题上。

“数学尖子”就是解题能力强的同学。


2.解题必须实践


怎样提高解题能力?

必须多做题。除此以外,没有别的办法。

这就像学骑自行车,你必须去骑才能学会如何骑。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就曾在一次报告中说过,学习数学要做到熟练化。熟能生巧,进而出神入化。而要这样,就必须多练。


首先要做一定数量的基本题,打好基本功。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些较有技巧的问题。没有一定的数量就不可能熟练。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定数量的题,掌握基本的运算技能、基本的解题方法,做到纯熟自如。

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决不要老是简单地重复,一遍又一遍地做那些已经掌握了的习题。更重要的是习题的质量,要做一些有变化的、有技巧的题,掌握更多的新方法、新技巧。


所谓“数学尖子”,无非是多做了一些题,掌握了一些解题方法。只要努力去做题,你也能成为班上的“数学尖子”。

3.信心与决心


面对一道数学题,应当满怀信心:

“我能够解出来。”

“李雪花能解出来,我为什么解不出来?”

“江小毛能解出来,我更应该能解出来。”

你没有哪一点比别人差,甚至还有许多别人没有的优点。所以,不必气馁,至少应当努力“尝试”一下。


英国女诗人罗赛蒂有一首小诗“我想试试”写得很好:

那个说“我想试试”的小孩,

他将登上山巅,

那个说“我不成”的小孩,

在山下停步不前。

“我想试试”每天办成很多事,“我不成”就真一事无成。因此你务必说“我想试试”,将“我不成”弃于埃尘。


当然,一次尝试未必就能完全成功,往往要一再尝试,反复多次,直至成功。应当知道:“自古成功在尝试”,“失败是成功之母”。无论谁都不免会遇到挫折,这是十分正常的,千万不要灰心丧气,曙光就在前头,或许胜利已经向你招手,只需要再努力一下。决心也很重要。不痛下决心,事情是办不好的。下定决心,努力进取,就没有不能克服的困难。


4.专心致志


解题时必须全神贯注,全身心地投入。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焉”,如果在做作业时,吃东西、看电视、听别人聊天,思想不集中,那么时间花得多,作业也做不好,久而久之,形成做事不专心的坏习惯,而坏习惯一旦形成后,不花大力气就很难改正。


做作业时,思想应当高度集中,心无旁骛,争取在尽量短的时间内,“三下五除二”,很快完成作业,然后再吃东西、看电视或从事其他活动。

学习好的同学,并不一定花很多的时间学习,诀窍在于合理使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就必须专心致志。

解题需要专心致志,反过来,解题也有助于培养做事专心致志的习惯。多解数学题,就不会粗心浮气,焦躁不安,这也是解题的一个功效。


5.打好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要提高解题能力,首先要把简单的基本题做好。最基本的问题是四则运算。运算,一要准确,二要迅速,由于计算器的普遍使用,运算的准确迅速已经不再成为严重问题,更应当留心的是如何掌握运算规律,进行巧算,快速而准确。当然,下面讲的常规问题也是基础的一部分。


6.常规问题


课本中的问题,是中学里的常规问题。

常规问题是基础,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常规问题做好了,才能做更难的竞赛性的问题,反过来,常规问题都做不好,却一味找难题去做,好高骛远,注定要失败。


常规间题往往有固定的套路或模式,做这类问题时,可以想一想:书上有没有(或老师讲没讲过)类似的例题?我有没有做过类似的问题?如果在记忆中找到了类似的问题,解起来当然容易得多。所以常规问题的套路或模式应当熟悉。但更重要的不是死记这些套路或模式,而是通过这种问题养成良好的数学品质,如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感觉,从整体上看问题等等。

常规问题,应当如前面所说,做到“熟练化”,熟是纯熟自如,化是出神入化。不熟不化,更要多练,待到后来,自然熟能生巧,变化无穷。


7.兴趣


学习要有兴趣,兴趣不是天生的,没有人天生喜欢数学,也没有人天生讨厌数学。如果你小学的时候就打好数学基础,每次考试都是90分以上,你会讨厌数学吗?所以当你并没有那么喜欢数学的时候,你可以从基础学起,从解题出发,参照上面的几点去实践、去练习、去增加信心,这样学习数学的兴趣就会慢慢增加了。数学是一门最“踏实”的学科,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学,来不得半点虚假。


如果你对数学有兴趣,那么你就会解很多数学题,越做越想做,根本不觉得是什么“负担”特别是一道困难的问题,冥思苦想,久久不能解决,突然灵机一动,想了出来,这时你一定觉得非常的快乐。而这种乐趣,是其他任何东西所不能代替的,只要你有过这种乐趣,你就会喜爱数学、喜爱解题。

兴趣生努力,努力生兴趣。“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话我很不赞成,其中的“苦”字应当改成“乐”字,只有有了兴趣,你才能在“学海”中自在地遨游。


8.简单、自然


解法应以简单、自然为上。

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解题最好单刀直入,直接剖析问题的核心,不要兜圈子。常规的题,往往可以“一招破敌”,能一招解决的决不要用两招,应当尽量减少“废招”,那些“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


简单与自然是在一起的。

所谓“自然”,就是抓住问题的实质,题目该怎么解就怎么解,不故弄玄虚,朴实自然。

一位著名的围棋高手武宫正树,被人誉为“宇宙流”,他自已却说:“如果我给自已的围棋命名的话,是‘自然流’。”又说他“只是非常自然地下”,“自然是美的。就围棋来说,下得自然、流畅就会感到美,相反,不自然的话,就会感到难看”。解题也是如此。


第二章喜欢数学的同学


1.做有质量的问题



解题需要实践,因而要做大量的题,不仅如此,对于优秀的同学来说,题目的质比量更为重要。

题目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规题,有固定的套路可循,例如解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另一种是带有竞赛意味的问题,简称为竞赛题,这类间题没有固定的套路,往往需要解题者发挥自已的创造性。


我们常说要培养创造性,创造性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解一些竞赛题。优秀的学生应当做相当数量(比如说100道)的竞赛题。有机会的话,适当参加一些数学竞赛,这会对自己有很大的提高。

竞赛题中,证明题远多于计算题或求解题。因为证明题更能培养思维能力、所以我们也将重点放在证明题的讨论上。


2.基本量


在问题中,有些量是基本的,有些量是由基本量派生的。例如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a,b,c或三个角A,B,C是基本的量。而在此基础上得到的量,如中线、高等就是非基本的。


解题中,常将非基本的量化为基本的量,使得要证明的结论变为基本量之间的关系,从而变得显而易见或不难证明。这也可以说成是消元,消去派生的或中间的字母,化成只剩下基本字母(如三角形的边长a,b,c)的问题。从基本量出发,步步为营,逐步推进。似乎无技巧,却是一种基本的技巧,可以遵循的技巧。

所谓“大匠不工”,“似拙实巧”,就是指这种朴实无华的技巧。在很多场合,有助于走向成功。


3.从简单的做起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解题应当从简单的做起。

从简单的做起,首先,可以熟悉题意,通过具体实例,弄清题目的条件与结论,其次,先解决简单问题,可以增强自已的信心:既然我能解决这个特例,那么再努把力兴许就能解决更一般的问题。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简单、特殊情况的解决,往往给我们很多的启发,往往指出一条解决一般问题的道路。所以遇到问题,切莫裹足不前,切莫束手无策。只要你动手去试,就会有“策”。


我曾经用小钉锤敲过矿石(那是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矿石很大,浑然一体,似乎无从下手,但只要耐心地敲打,一锤、两锤…终于敲下一小块再继续不断地敲,最后大矿石瓦解了。解题也是如此。

从简单的做起,可以发现规律,有时候不知如何入手,更看不清楚规律是什么,这时应当先退后进,即退到最简单的情况,从简单的做起,待规律看清后,再向前迈进。


4.寻找规律


数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规律,在解题中,也应当注意寻找规律。

从简单情况做起,发现规律,提出猜想,然后加以证明,这是数学中常用的方法,比如在数学归纳法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5.简单自然、直剖核心


解题应力求简单自然。要抓住问题的实质,直接剖取核心,不要拖泥带水、兜圈子、使出很多“废招”。


6.跟着感觉走


学音乐的人乐感好,打乒乓的人球感好,下棋有棋感,游泳有水感,学数学也必须有良好的数学感觉,这主要指对数量的大小、图形的对称……一般地,指对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或内在联系的把握程度。


数学的感觉非常重要。按照菲尔兹奖获得者小平邦彦的观点,能否学好数学取决于有无良好的数学感觉。

除去先天的因素外,数学感觉可以逐步培养。解题时的“题感”,也是数学感觉的一个反映。题做得越熟,题感就越好。解题时,我们往往“跟着感觉走”。


7.思则有路


常常有人问我解题的思路,当然,在讲解时,每一位事先看过解答并作好充分准备的教师,都可以把“思路”讲得清清楚楚,似乎每一步都是合乎逻辑的产物,其实,实际解题时并非如此,思路,其实是说不清的。你必须亲自解题才能体会到这一点,解题时迈进的每一步,不完全靠逻辑,更多地是靠你的感觉。如果越来越简单,你会感到路走对了,胜利就在前头。如果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艰难,你也应发现前景不妙,希望渺茫。简单自然,往往是你判断的准则,而逻辑很可能是事后诸葛,对你的行为作“合理”的解释。


思才有路。如果自己不动脑筋,只等别人将解答告诉他,那么即使说得非常清楚,很可能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思路是什么,至多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反之,如果已经认真作了思考,即使还没有获得解答,只要得到简单的“提示”,被“点了一点”,也就能豁然贯通,完成剩下的部分。

反复地思考,不断探索,再三地试,从简单的做起,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探测间题的各个方面,不放过丝毫的可能性,从挫折中不断总结,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突然之间,灵感来了,像“被一道闪电击中”,出现了一个巧妙的想法,看到了灿烂的阳光,一切全清楚了。


8.要有好的想法


“学而不思则罔”,在学习中应当多想,数学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要把抽象的内容与生动的例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抽象的内容,因此,学习数学要掌握很多具体的实例,正面的或反面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感觉“到数学,解题时也就能左右逢源。


好的想法,除了平时留心、多想,还要靠学习。

“思而不学则殆”,如果不读书,只凭自己空想,也是不易提高的。应当将学与思两者结合起来,观点提高了,见识增长了,好的想法往往也就自然产生了。


9.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同一个间题,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因而也就产生不同的解法。例如平面几何问题,可以从纯几何的角度去看,也可从解析几何的角度去看,还可从三角的、复数的或者向量的角度去看。如果你头脑灵活而不僵化,学识越多,看问题的角度也就越多有时一个很难的问题,换一个角度来看却比较容易,所以解题时特别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10.创造条件


条件越多,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解题时,首先要牢记已知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充分利用,慢慢推出更多与解题相关的条件。


有时候我们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例如要证命题“若A,则B”,可以采取反证法。反证法其实就是增加了一个强有力的条件B,而要证明的结论则是“矛盾”,无论与什么矛盾均可(与已知矛盾,与已证矛盾,与熟知结论矛盾,等等)。

归纳法,也是增加一个强有力的条件:归纳假设,假设命题对n-1(或<n的自然数)成立,在此条件下证明命题对n成立,有时宁愿将要证的结论加强再证。因为运用归纳法时,要证的结论加强了,归纳假设也就加强了,手中的条件增强,对证明当然有利,这些都是创造条件。


11.要学会总结


要通过总结,不断增长才识,能够判明什么样的解法是优雅的解法,什么样的解法是兜圈子,逐步掌握简单自然的解法。在解题中,根据“简单自然”的原则去寻找解法,去调整思路。这种识别、判断、鉴赏与调节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章 解题的基本知识


1.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在《数学的心脏》(美国数学月刊1980年第7期)这篇文章中,数学家哈尔莫斯劈头提出一个问题:“数学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

“公理?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

哈尔莫斯认为这些都很重要,但不是数学的心脏,他强调指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这句名言代表了众多数学家的共同看法,也反映了数学发展的真实情况。

在20世纪开始之际,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在巴黎召开,会议的筹备组邀请希尔伯特作一个报告。希尔伯特与他的好友闵可夫斯基商议,后者在1900年1月5目回信说:“最有吸引力的题材莫过于展望数学的未来,列出在新世纪里数学家应当努力解决的问题。

希尔伯特接受了朋友的建议。经过近八个月的准备,1900年8月6目,已享有盛誉的、38岁的希尔伯特向国际数学界提出名为《数学问题》的报告,其中包含28个数学问题。这一意义深远、大气磅礴的演说,揭示了20世纪数学发展方向,成为数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某类问题对于一般数学进展的深远意义以及它们在研究者个人的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正如人类的每项事业都追求着确定的目标一样,数学研究也需要自己的问题。正是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研究者锻炼其钢铁般的意志和力量,发现新方法和新观点,达到更广阔、更自由的境界,”


2.解题是数学的特点


既然“间题是数学的心脏”,学习数学自然需要解题,实际上,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解题。解题,是数学的一大特点。其他的学科,例如语支,也需要习作,需要命题作文,但其数量与种类均不能与数学的习题相提并论,至于理化等科,它们的特点是动手实验或实习,我国古代数学家杨辉就曾指出:

“夫学算者,题从法取,法将题验,凡欲明一法,必设一题。”

任何一本现代的数学课本,都配备了相当数量的习题,用以领悟巩固所学的内容、方法。


很多人学习数学,是为了将它作为工具来运用,要使这“工具”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必须勤加练习,很多数学书中都设计了这种应用性的问题,它比巩固性的习题要高一层次,但这种“应用”仍然是模拟的,真正的应用还必须通过今后自己的实践。


在信息社会中,知识、脑力的重要性越来越超过体力,人们也越来越多地需要数学。在1989年,美国数学科学委员会等组织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强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美国人需要为生存而思考,他们需要进行数学式的思维”(《人人有份一致国家的一份关于数学教育之未来的报告》)。


要学会数学式的思维,必须做一些含有推理、论证的问题,这种问题比一般的计算题、求解题难度大,更有利于增长智慧。学数学如同下围棋,必须实践(做习题),必须和较高水平的人切磋(做有一定难度的题),棋力(数学水平)才有长进,此外,还需揣摩成局(学习定理的证明或著名问题的解法),领会其精髓(深刻的数学思想)。


通过解题介绍知识与方法(当然,首先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入),并不是追求一种形式(有一段时期,流行过一些非常程式化的“教学方法”,大多无疾而终,这里就不举例子了),而是遵循教学中一条重要的原则:主动学习的原则。它的中心思想是:学习任何东西的最佳途径就是靠自已去发现。

所谓教学改革,无非是希望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好的效果。如果以问题与解题为中心重新组织教材,我相信能够达到上述目的。


3.教会思考


按照波利亚的观点,“数学技能就是解题能力一不仅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且能解决需要某种程度的独立思考、判断力、独创性和想象力的问题所以,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在于加强解题能力的训练”(《数学的发现》第一卷序言)。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数学课程?

数学有很多的应用,目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经济、管理等等都需要数学。但这并不是开设数学课程的最主要的理由,事实上,如果不是专业技术人员,小学的算术与简单的方程在绝大多数场合已经足够了。开设数学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其他课程,同样地,也担负着教会学生思考的任务,但数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学习数学,对于思考能力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在此想介绍一下波利亚的观点,即“教会思考'意味着数学教师不仅仅应该传授知识,而且也应当去发展学生运用所传授的知识的能力……但是在这里,我想仅侧重说明两点就够了。

第一,我们这里所提的思想,当然不是指白日作梦,而是指‘有目的’,或有意识'的,或‘能导致后果'的思想,这种思想在我们谈论的范围内,也就是‘解题’。不管怎么说,我认为,高中数学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应是发展学生的解题能力。

第二,数学的思想并不总是纯‘形式'的,它并不仅仅就只是公理、定义和严格证明,而尚有许多从属于它的其他东西:如将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一般化,归纳地论证,从类比中进行论述,在一个具体问题中认出一个数学概念,或者从个具体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学概念,等等,或许用一句不很全面但较简短的话来说,就是:让我们尽一切努力去教会证明,同时也让我们去教会猜测”。

波利亚所说的第一点是解题,第二点也是解题。


或许有人会嚷嚷:这只是为少数尖子生服务,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原则。

似乎早就料到有这样的人和这样的意见,波利亚将学生依照未来的职业分为三类:数学家约占1%,用到数学的人约占29%,不用数学的人约占70%,他指出数学教育应当符合于两个原则:

第一,每一个学生应当能够从他的学习中得到某些收获而不管他以后的职业是什么。

第二,那些在数学上表现出有一些资质的学生应当受到鼓励和吸引,而不要由于拙劣的教育使他们嫌弃数学。


“解数学题的能力,当然,依赖于某些有关的数学知识,除此而外,它还有赖于某种有益的思维习惯,某种一般性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称之为常识的东西。”这种有益的思维习惯与常识,对于所有的学,都是非常重要的,是应当具备的素质,而这,只有通过解题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对于仅约1%的未来的数学家,“将他们发掘出来是一件最重要的事情。假如他们选择了一项错误的职业,那么他们的才能将遭到浪费”,“高中教师对这1%能做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唤起他们数学上的兴趣”。“解题便是通向数学的一条最重要的道路”。


4.解题必须实践


波利亚有一段名言经常被人引用:“解题是一种实践性的技能,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能通过模仿和实践学到它……你想学会游泳,你就必须下水,你想成为解题的能手,你就必须去解题。”


华罗先生在一次报告中也曾说过,学习数学要做到熟练化,熟能生巧,进而出神入化。而要这样,就必须练。

苏步青先生在《怎样学好数学》一书中,介绍自己学微积分时,做了20000多道习题,可见,学好数学必须多做题,提高解题能力必须多做题,这是众多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共同的认识。

很多的数学教师鼓励学生做题,很多学生做题,这是学好数学的正确的径。但也有人讥之为“题海战术”,这种人,不是身在教学一线的优秀教师,他们以为只要将课本上的定理、定义背熟了,数学就学好了,这完全抹杀了数学的等点,将数学混同于某些需要机械记忆的课程。


5.问题的种类


问题成千上万,形形色色,可以有各种分类方法:

按数学内容来分,可以分成几何、代数、数论(算术)、组合数学等,其中代数包含方程、等式、不等式、数列、函数等,几何包含平面几何、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以及一些组合几何、几何不等式,三角现在已不作为独立学科,往往纳入代数中。

按问题的结论来分,可以分为计算题、求解题、证明题。

从形式上分,有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

按难度分,可以定出A,B,C,D诸等级。国际数学竞赛最难的定为A级。


我赞成将问题分成两类,一类是有固定模式的,可以按照一定的套路去做,大多数计算题与求解题及一部分证明题属于这一类。中小学课本、考试中的问题基本上都可归入这一类,另一类则是没有或较少固定模式的,很多证明题及一些求解题属于这一类,各种竞赛题或带竞赛意味的题组成这一类。它更需要解题者发挥其聪明才智,有助于培养创造能力。从难度看,前者容易得多,对于解题高手,多半可在5分钟至半小时内基本解决,而后者则至少需要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以上。

此外,还有一个大类即所谓应用问题,然而,课本中的应用问题大多是理想化了的,并不是真正的实际问题,例如工程问题,假定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保持不变,而合作时,效率等于各人效率的和,在实际中,往往并非如此,人多有时反而误事,“木匠多了盖歪屋”,国外有一种考查,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设计.近年来,国内也有人主张考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每届高考中插入一道应用题,以作提倡,但真正的应用题,需要学生有很高的抽象能力,不仅了解面临的实际间题,而且善于从中找出主要因素,制定合理假设,将问题化为某种数学模型,再借助计算机等手段予以解决。因此,这类问题虽好,却是“儿童不宜”,不适合在中学普遍推广,更不应在考试中出现。对于中学生来说,还是着重在打好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数学知识,过分强调应用,反而易使知识失去系统性,变成零零碎碎。须知应用能力是很高的一种能力,现在大学流行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群体从事应用问题的研究是很有益的。但对中学,不应期望过高,勉强他们去做难以企及的事情。


6.解题的步骤


文章有不同的写法,不过大多有三个部分:开头、正文、结尾。解题也是如此,可以分为三步,即

(1)弄清题意

(2)拟定计划

(3)实施计划。

解完以后,还可以进行一些讨论、回顾,也可以称为第四步,即

(4)总结。

波利亚列出了一张“怎样解题”表,然后围绕这张表展开讨论,我们先将这张表抄录如下:


弄清问题

第一,你必须弄清问题

未知是什么?已知是什么?条件是什么?满足条件是否可能?要确定未知,条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

画张图,引入适当的符号.

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你能否把它们写下来?

拟定计划

第二,找出已知数与未知数之间的联系.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联系,你可能不得不考虑辅助问题.

你应该最终得出一个求解的计划

你以前见过它吗?你是否见过相同的问题而形式稍有不同?

你是否知道与此有关的问题?你是否知道一个可能用得上的定理?

看着未知数,试想出一个具有相同未知数或相似未知数的熟悉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与你现在的问题有关,且早已解决的问题.

你能不能利用它?你能利用它的结果吗?你能利用它的方法吗?为了能利用它,你是否应该引入某些辅助元素?

你能不能重新叙述这个问题?你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叙述它?

回到定义去.

如果你不能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你能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部分?仅仅保持条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这样对于未知数能确定到什么程度?它会怎样变化?你能不能从已知数据导出某些有用的东西?你能不能想出适合于确定未知数的其他数据?如果需要的话,你能不能改变未知数或数据,或者二者都改变,以使新未知数和新数据彼此更接近?

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已知数据?你是否利用了整个条件?你是否考虑了包含在问题中的必要的概念?

实现计划

第三,实行你的计划

实现你的求解计划,检验每一步骤.

你能否清楚地看出这一步骤是正确的?你能否证明这一步骤是正确的?

回 顾

第四,验算所得到的解.

你能否检验这个论证?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果?你能不能一下子看出它来?

你能不能把这一结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问题?


7.12条解题要诀



其实,解题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论,或许前面我们所说的一些要诀反倒更切实用。归结起来有这么12条:

1.要做100道有质量的题目。

2.反复探索,大胆地跟着感觉走。

3.从简单的做起。

4.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5.学、思结合,发挥创造性,努力产生“好想法”。

6.设法创造条件,不断变更问题。

7.引入适当字母,向基本量靠拢。

8.力求简单自然,直剖核心。

9.要享受到解题的乐趣,对解题有浓厚的兴趣,能有儿分痴迷更好。

10.要有充足的信心。

11.要有百折不回的决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

12.注意总结。

每一个解题的人,都有自己的经验,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总结出若干条有用的要诀。


本文是读单墫老师《解题研究》的笔记,文中文字基本都是原书内容。

我觉得《解题研究》的学习方法已经很完善,并且有点深奥,需要读者们去进行更多的细读研究。

《解题研究》有八章,并且配有各种例题讲解,建议大家可以去读一下原书。

在此我只写了前三章的内容,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也应该已经够用。


往期精彩回顾:

第69期 |圆锥曲线线段成比例问题

第70期 |圆锥曲线中的对称性问题

第71期 |圆锥曲线设点

第72期 |杭州、宁波高三一模难题解析

第73期 |平面向量与圆

第74期 |导数大题—构造函数

第75期 |导数—函数放缩

第76期 |视频—三角函数“万能的单位圆”

第79期 |双绝对值函数最值嵌套问题

第80期 |高中数学知识点完整版(浙江)

第81期 |2020浙江高考数学卷(解析)

第82期 |几道圆锥曲线取值范围与最值问题

第83期 |多元表达式的取值范围问题的几种类型

第84期 |高三数列小题 难题详解

第85期 |高三函数与导数小题 难题详解

第87期 |浙江高三模拟考向量难题汇总

第88期 |浙江高三数学不等式难题汇总

数学很难,数学的某一个角落就能轻易耗去一个人的一生;数学也是最简单的,它的每一个问题都有正确答案。

gongzhong号成员

蒋明航老师


王韡舟老师

关于坚果数学

在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时间这个概念,那么几乎所有的事情只要努力便终能成功。所有的失败,其实都是败在了最后没有了时间。人生如此,学习也是如此。所以,请珍惜当下,去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出于对这个理念的认同,两位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数学老师走到一起,共同创立了“坚果数学”这个gongzhong号,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高效优质的教学服务,让学生学得更轻松,更深入。


本gongzhong号设置的栏目有:

数学专题:研究与整理高考重难点、命题热点、高中数学边缘知识。内容来源:自己整理或来源于网络。不定期推送。

试卷解析: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帮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微课视频:将平时教学过程中的重点课程、难点课程、优质课程以微课的形式展现给大家,难度不高,适合中等学生观看.




欢迎 坚果数学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