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一周时文综评(2021年10月18日10月24日)

发布于 2021-11-04 14:56 ,所属分类:高中作文素材大全



高考倒计时219天



高考作文素材‖一周时文综评(2021年10月18——10月24日)

01.植物人办残疾证需本人到场?政务服务当有温度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最近,上海市民张女士帮因病成为植物人的丈夫办理残疾证,在申请伤残鉴定证明时,却被要求王先生本人必须亲自到场。几番沟通无果,最终张女士只能找人帮忙开车送王先生去伤残鉴定医院。此事一出,引发大量和讨论。
这件事引发吐槽的点有二:一是王先生系失去行为能力的植物人,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照料,但申请伤残鉴定证明却罔顾实际,生硬执行“本人到场”的规定,给本人和家属都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二是要求本人到场本意是为了防止弄虚作假,但据报道,张女士弟弟称,折腾一番后,“根本就不检查的,就直接写病历的”。如此一来,更让人觉得有些形式主义。
先说规定。评残要求本人到场,这一规定属实,工作人员照章办事也属实。但除了一般性的规定,也需要针对实际情况的特殊性进行调整。更何况,对于特殊情况并非没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应上门开展残疾评定和办证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可开展网上办理申请”等。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其中也明确提到,增强基层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推行上门办、网上办、就近办等便利化服务。执行规定、严格管理本是好事,但别忘了,规定的存在是为了规范,而非设限或者为难;对于规定的执行亦是如此,要到位但不死板,要严格但不僵硬。
再说服务。规定是冷冰冰的,可是服务本该是有温度的。把方便留给了自己,把麻烦推给了办事者,一番周折后,证明是办下来了,但张女士一家恐怕难以从中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此前,已经有多地依据办事群众的特殊情况,做出了类似的优化:比如河南驻马店先进行排查摸底,再联合定点机构评残专家,为无法出行到医院做残疾评定的群众提供上门评残服务;再如湖南长沙公安此前推出了为因病卧床群众、社会福利院孤残服务对象或年满85岁以上老人上门办证的服务。像这样以人为本的做法,既方便了办事群众,也树立了良好的政务形象,还体现了文明社会的人文关怀,岂不美哉?
94岁老人被抬到银行,被儿孙抱起,只为人脸识别激活社保卡;九旬老人为完成社保年审,被家人抬上三楼……近年来,不少“必须本人到场”的奇葩证明都曾引发热议,刻板执行规定和缺乏服务意识备受舆论诟病。不少网友在讨论中也提到,自己和家人有过类似经历。当那些身体不便的人被抱起、被抬上楼的时候,窘迫的状态让人心疼。能不能设身处地为群众考虑得多一些、能不能用人性的温度让这样的窘境少一些?这是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该思考,并应该用实际行动去回答好的问题。
只要秉持一颗为民之心,方法总比困难多。让公共服务多跑路,让办事群众少跑腿,这不应只是一句口号。只有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把工作做到群众身边,才能赢得他们的信赖。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样的阳光应该照在每一个人身上。
02.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本文重点分析了如何展现经典作品之美,挖掘创意产业。本文结构非常清晰,三个分论点的写法紧扣文章观点,句式整齐对仗,很适合申论备考学习。开篇一段简单明了引出话题,并且清晰地阐述了本文观点,文章以对策分析为主,分三个分论点论证了如何让经典作品在新时代大放光彩,里面的具体做法可以积累,用在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有关的话题中。】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经过岁月洗礼,留存下许多具有唯一性、独特性的经典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在观察认识、形象塑造和表现手法上,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价值,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的造型理念等。我国创意产业要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有必要充分挖掘经典画作的多维度之美,运用好这一中国独有的文化宝藏,才能以原创性、时尚性和独特性在世界创意潮流中大放异彩。【开篇引出话题,说明经典作品的独特意义,点明观点。】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原创。原创性是创意产业能否行稳致远的重要因素。如果创意产业只是在重复甚至抄袭国际上过时或正火热的元素,而没有沉入到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中去挖掘,肯定行而不远。经典画作内含的文化意蕴,能够给设计师带来不同的设计思维,打开想象的广度与深度。好好挖掘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与重构,我们就能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传统底蕴的设计作品,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创意的华美乐章。【第二段开始是三个对策段,每一段的段首句也就是分论点都很对仗,从原创、时尚、个性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句式大家可以学习仿写。第二段分析的是展现经典之美,要注重原创,展现作品本身的底蕴。这一段的分析用了反面论证,说明忽视原创的危害,进而抛出观点,并以具体做法论证说明。】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时尚。时尚性不是简单的流行,而是各个文化元素之间的融合与碰撞,具有引领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魅力在国际舞台上也与日俱增,东方元素在时尚设计中运用得越来越多。把握时代审美心理和流行趋势,充分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创新,我们就能在世界叫响中国设计,甚至以东方审美引领时尚潮流。【第三段分析要赋予经典作品以时尚审美,引领潮流。本段论证思路是背景分析+具体措施+意义回扣,字不多但是思路层次很清晰。】

展现经典之美,赋能创意产业,要注重个性。个性化不是天马行空的另类,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标新立异,而是在生活化基础上的创意巧思。这个“巧”,是设计师在其作品中独具慧眼与独特个性的综合体现。要想达到这一高度,就离不开设计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作品的深刻理解。从历史背景入手,全方位了解古人画作的创作年代、生活习俗、表现手法、审美理念等,然后再对照现代审美、现代潮流,创作出契合当下生活的设计作品,这既是古为今用的推陈出新,又是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更是融合中国传统与个人才能的创新性发展。【第四段强调展现经典之美要有创意巧思。论证上,解释了“个性”的内涵以及如何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国的经典绘画作品中有太多可供挖掘的资源与素材,且都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只要创意产业的从业者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将当代生活的风尚和文化传统的血脉融合起来,我们就能创造更多创意丰富、制作考究的精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结尾回扣观点,发出展望。】


03.大学教恋爱、教农耕?“非常规课程”是有益尝试
来源:科技日报
近日,武汉大学公开课《恋爱心理学》火了,课堂上爆满的教室和门窗外挤满的学生画面一度刷屏网络,有网友笑称“小小的课堂装不下同学们对‘恋爱知识’的向往”。
事实上,高校开设恋爱课并非新鲜事,学生们向往的似乎也不仅仅是“恋爱知识”。近年来,常常有高校因开设一些“非常规课程”意外走红。此前,南京农业大学的“运动减脂课”、中南大学的“名侦探柯南与化学探秘”、厦门大学的“爬树课”、四川大学的“农耕课”等另类课程一开课就受到学生的喜爱和追捧,也引来社会和争议。
“就这也用专门开课学习?”面对“非常规课程”的授课内容,一些人认为司空见惯、小题大做、难登大雅之堂。但和预期不同的是,偏偏这类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
“非常规课程”的反响背后不仅是学生群体对此类授课内容的强烈求知诉求,也折射出素质教育改革中我们的教育之缺和教育之需。
一直以来,激烈的升学压力导致家长、老师、学生不得不过分分数、花费大量时间学习学科知识,从而失去对兴趣、性格、情操等“软实力”的培养。人际交往、美育甚至是运动都一度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和浪费时间。进入大学的青年群体,富有朝气,喜欢尝新,挣脱长时间的高压束缚,对这些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打破禁忌的“非常规课程”表现出强烈的喜好就不足为奇了。
“非常规课程”是大学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而此类教育内容也应当逐步向素质教育全阶段推广。当然开好一门“非常规课程”可能比上好一堂“常规课”更难,从课题选择到教学计划都需要良好的师资予以保障,保证趣味性、创造性与知识兼容并蓄,才能避免噱头大于内容。以上都对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生处处是风景,所遇凡事皆学问。知识本身与我们的生活并不对立,如果在课堂上多一些门类选择,多一些有趣又有用的课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更有助于未来学生走出课堂,在有知识保护的情况下探索世界和体验人生。
04.“倍速看剧”受青睐,别怪观众缺乏耐心
南方都市报
据近日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8.2%的网络视频用户不按原速观看,00后尤其青睐倍速功能,使用比例39.6%。有观点认为:倍速与当代社会普遍的“时间焦虑”一拍即合,已经是很多音视频应用的标配,“2.0倍速”甚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不只在倍速方面长视频为用户提供了多种选择,在是否打开弹幕、是否只看某一演员的片段、是否点击购买剧中人服饰等方面,长视频也充满服务意识。借助手中的鼠标,观众仿佛掌握了更多主动的权利,只是,这种权利的存在,对于观众与长视频生产者双方来说,没有让情况变得更好,而是显而易见地变坏。
长视频提供倍速按钮,甚至鼓励用户倍速,这是因为在平台看来,用户的观看,只是提供了一种数据,而数据的多寡,又决定了作品收益的高低。对于平台来说,用户只要完成了“刷剧”,就是最大的成功,至于用户是用怎样的眼光和什么样的评判标准,来看待这部剧,对于创作者与平台,都不是那么重要。
短视频长不过几分钟,短不过十几秒,但却能够给用户带来“欲罢不能”的观看体验,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会消耗于短视频身上,而想要与短视频竞争用户的时间,长视频就必须也要提供接近的体验,因此“倍速观剧”等节约时间、强化互动的功能应运而生。观众可以随意拉动进度条,随时通过弹幕吐槽,花尽可能少的时间看完一部话题明星出演的作品,并获得在社交媒体上进行讨论的准入门槛,这就足够了。
通过“倍速刷剧”的粘合,貌似平台与观众各取所需,皆大欢喜,实际则不然,这一“激励手段”对双方造成的伤害都不小。体现在用户身上,就是当他们以观众身份完成了刷剧过程后,内心其实明白,好剧是不舍得让人快进的,只有差剧跳跃着看,也不会有损失感。而且,当用户对倍速形成了依赖,以后就算面对好剧,也时不时会产生要快进的冲动,这对人的深度观赏、阅读、体验能力,是一种破坏。
体现在平台那里,一旦某一平台提供的作品,绝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倍速观看的形式推送到用户那里,用户就会产生既定印象——即这一平台并不值得留恋,也不值得成为忠实用户。因此在平台之间的竞争当中,一旦另外一个平台有了精品意识,接连推出几部好剧,用户会毫不留情地转移。
Netflix深刻地知道用户黏性的重要性,因此在全球用户那里留下了该平台只出产好剧的印象。它前段时间推出的《鱿鱼游戏》,在全球有1.42亿家庭观看,当一部长视频成为家庭集体观影的选项时,显然它被倍速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而Netflix高涨的营收数字也表明,只有不被倍速的作品,才是一家视频内容提供商获得持久的关键竞争要素。
用户采取倍速观看,是正当的权利,也是他们发表评论的有力手段。在电视机还是客厅中心的时候,遇到不喜欢的剧作,换台就是最严厉的批评,而在屏幕观看成为用户消费中心的时候,倍速观看也具备了批评的特征,可以这么认为:倍速越快,用户对于该长视频的评价就越低。不要认为倍速观看也是一种认同,平台只有把倍速观看当成一种“羞辱”,才会有动力去制作吸引观众慢下来、安静去欣赏的好作品。
观众养成倍速观看的习惯,是平台引导的结果,更是内容低质化的结果。不要怪观众缺乏耐心,是包括长视频在内的诸多内容,没有让人产生耐心的质量与吸引力。平台想要真正赢得用户的喜爱,不妨尝试把倍速按钮取消,宁可承受被用户“换台”的风险与损失,也要拿出用优质好作品去吸引用户注意力的认真态度。
05.从“佛媛”到“幼儿媛”,“媛媛”不断当休矣
来源:正观新闻
“佛媛”刚走,“幼儿媛”又来。近日,一则打扮精致的女子站在杭州某幼儿园门口接孩子的视频引起了网友热议。视频中女子画着精致的妆容,身穿黑丝短裙,露出大腿整理书包鞋子,而更为讽刺的是书包上的标签还没有拆除。
打着给侄子送书包的幌子,其作秀的意味暴露无疑。幼儿园园长回应称,该女子并非孩子家长,而且也不止一次到幼儿园门口摆拍,曾向短视频平台反映实际情况。现场接孩子的家长也表示视频中的女子和四五个工作人员一起拍摄视频,先后更换了多套衣服,在被劝离后并未接到孩子,并直指该女子“为了红没有节操”。
的确,幼儿园是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不该是部分网红假扮“名媛”、辣眼摆拍的秀场。虽说只要不违法违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衣自由、拍照自由。但作为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尤其是试图靠注意力赚钱的网红博主,更要审视一下自身行为的社会观感,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
穿着不合适宜的衣服在幼儿园门口摆拍,不仅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还有可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影响。为了一时流量不惜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辣眼摆拍,这样的行为注定会被流量反噬。如今,该女子账号内容已被全部清空,充分彰显了舆论场上对类似扮“媛”行为的鲜明态度,可谓是咎由自取。
《说文解字》中指出:“媛,美女也,人所援也”。然而,近段时间层出不穷的扮“媛”行为,却让这个原本美好的词逐渐偏离本意。从拼下午茶、拼豪华酒店甚至连丝袜都要拼的“拼团媛”,到假借寺庙打卡、抄经品茶等行为贩卖礼佛产品的“佛媛”,再到菜市场摆拍、糟蹋东西的“菜媛”……可谓是万物皆可“媛”。
然而,相较于社交媒体上的“媛媛”不断,舆论场上却是怨声载道。人们抵制的原因既是因为这些扮“媛”行为往往是以不合时宜的方式出现,更是因为所谓的网红“名媛”们不管披着什么样的画皮,其背后所图都无非是名利二字——以博眼球的方式摆拍聚拢人气,然后再趁机带货变现。通过不合时宜的方式营造虚假人设敛财,类似“名媛”的吃相着实有点难看。
如今,相关平台也在不断强化监管,及时对“佛媛”“幼儿媛”们封号、清空内容,充分表明了平台和社会大众对弄虚作假、低俗营销行为的零容忍。如此旗帜鲜明的态度对于网红“名媛”们也是一个警醒——靠假扮“名媛”低俗营销注定是昙花一现,若要网红变“长红”,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优质内容上。
对于网红“名媛”而言,通过别出心裁的方式出圈的心情可以理解,营销带货的行为也无可厚非,但标新立异也要合乎社会道德规范,营销赚钱也要取之有道。只有符合社会审美的创意带货,才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06.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她值得”是最好的评价
来源:红星评论公号
10月21日,有网友发现张桂梅老师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最新版),书里对她有上百字的描述,并且配了一张她和学生在一起的合影。看到这个消息,网友们纷纷留言:她值得。
张桂梅的故事,可谓尽人皆知。此前她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比如“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等等。她身上的荣誉,不可谓不多,不可谓不重。但她被写进这部书里,依然在互联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这大概和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意识有关,中国人对历史十分敬畏,将“青史留名”视作一种极高的褒奖。张桂梅的事迹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这一幕是有象征意义的,从历史观的角度看,也有着深刻的意指:意味着一位中学校长,正式地进入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共同记忆。
“她值得”是网友刷屏式的回复,也是对张桂梅最好的评价。三个字言简意赅,却又含力重千钧,似乎一切毋庸多言,被写进书里就是理所应当。当这三个字刷屏,也是一次网友意见的集中展示,人们的看法是如此统一,也是如此干脆利落。
张桂梅每次在舆论场上出现,总能引发网友自发地、热切地致敬,这是很值得琢磨的现象。就像这次被写进书里,也并非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新闻或是一个重大活动,只不过是网友一次偶然的发现。饶是如此,张桂梅依然成了舆论热点。这种信息发酵的模式本身,也可窥见民心所向。
上网一搜索,关于张桂梅的报道非常多,她的事迹人们也早已耳熟能详:她扎根深山、投身教育40多年,将近2000多名女孩送进了大学;自己却耗尽青春,身患17种疾病。感人的事迹,其实关联着一个人人关心的宏大议题——社会流动性。
并非人人都生活在深山,并非人人都面临大山女孩那样的困境,但突破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进而改变命运这种心理是共通的。这也是为什么张桂梅的事迹具有普适性,人人都能与之共情。张桂梅让整个社会看到了个体在与命运抗争时所爆发出的巨大力量,提供给我们关于社会流动的希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从张桂梅身上汲取这种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张桂梅总能“点燃”舆论,让网络上的氛围一时间变得向上、乐观、奋进。对于那些大山女孩来说,张桂梅是一位“燃灯校长”;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她也是一位“燃灯者”,她的精神普惠每一个人,涵养着社会的价值认知。
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可谓人人乐见的一幕。同时也要看到,改变命运、阶层流动、男女平等,这些凝聚在张桂梅上的精神内涵,更应该牢牢地成为社会发展始终坚持的方向。
07.粉丝们该如何面对“偶像”的崩塌
来源:澎湃新闻
没有满足一些“迪迷”们美好而又善良的想象,该来的还是来了。
据@平安北京朝阳,近日,朝阳公安分局接群众举报称,有人在朝阳某小区卖淫嫖娼。对此,警方依法开展调查,将卖淫违法人员陈某卉(女,29岁),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男,39岁)查获。经审查,上述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多家媒体核实,李某迪正是钢琴家李云迪。
此事迅速在网络引发了热议。我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云迪此前的公众形象还是比较正面的,如今成了失德艺人,更是直接触犯法律底线,这个冲击力一时难以消化。等待他的不仅是来自法律的处罚,想必也会面临一定的从业限制,以及被粉丝抛弃。
关于李云迪嫖娼,下午在办公室里,大家便开始循着小道消息的蛛丝马迹吃瓜,很多人表示不相信。我还特意去李云迪的微博里看了看,发现今天下午1点左右,“李云迪”还在更新微博。那条微博下,基本都是“宝贝你超棒”“好想你哦”“等你演唱会”的甜腻留言,甜腻到有些不正常。
我脑海里下意识蹦出一个想法:基于过往经验,明星艺人的微博,并不见得就是本人亲自运营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猜想。而且,我也不知道这些留言的背后,是没有感情的机器还是情感喷薄的粉丝,但我大受震撼。如果这些留言全是真人,那毫无疑问是粉丝们对一个人深深的迷恋。
然而,当 @平安北京朝阳的通报发出的那一刻,那些粉丝不敢承认、不想接受的,还是被证实了。
或许有人会说,嫖娼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法律意义上,它违反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一般就是行政拘留若干天,再就是一些罚款。但正如在夫妻关系中,它会给伴侣造成伤害一样,在偶粉关系中,偶像的这一行为,也会给粉丝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
如今,火出圈的偶像越来越多,翻车的偶像也越来越多。而这背后是无数的粉丝,他们先是疯狂追逐,为自己的偶像奉献自己所有的热爱与激情,甚至是相当多的财富,然后骤然迎来晴天霹雳,失去对一个人甚至一种现象的信任,进而迷茫无措。
那么,如何避免这样的冲击?
我觉得,粉丝最好的保护自我的方式,就是在专业能力之外,把你的“哥哥”“姐姐”当成一个普通人,对其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也是留给自己的安全区。
粉丝对偶像,可以始于看得见的颜值,也可以敬于看得见才华,但是千万不能陷于所谓的人设。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些光环的阴影下,究竟藏着什么东西,代表着复杂人性的哪一面。
爱一个身边的人,你可以爱他(她)的全部,可以包容他(她)的缺点和不足;但是爱一个遥远的人,一个高高在上的人,大可不必付出自己所有的真心。因为你并不了解,也难以知道他的全部,也就难以辨别哪些是真心话,哪些是场面话,哪些又是装模作样的谎言。
粉丝对偶像最好的追逐状态,或许正如哪首歌里所唱的:“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在偶像经济和粉丝经济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做一个足够独立的人,做出足够清醒的判断和足够理性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不少如日中天的偶像轰然倒塌,那些耀眼的光环突然熄灭,我一直在想,他们大量的、狂热的粉丝后来都怎么样了?内心会不会有一些起伏,认知会不会有一些改变?是继续追下一个,还是开始反思自己的追星方式了?
我想,一定会有些人从内心到行动,都做出了某些转变吧。
只是,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大可不必通过这种先受伤、再治愈的方式来获得成长值。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对所谓的偶像保持足够的距离感,也就不至于像是一只昂扬的风筝突然断了线、没了风,失去方向。
08.“25岁当博导”上热搜,摆脱论资排辈的观念
来源:光明网
“90后”目前已渐成为中国学术圈的生力军,而“95后”的青年学者也开始在学术舞台上活跃。最近,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95后”弘深青年学者冯磊引起社会舆论。据媒体报道,冯磊自2021年1月起加入计算机学院工作,入职时仅25岁,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毫无意外,25岁当博导,上了热搜,这折射出我国还存在把博导当作头衔的观念。把博导作为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只有教授才能遴选为博导、招收博士,这让一些青年教师不能独立指导博士生;其次,严重影响博士教育发展,因为不少博导都是老教授,与中青年学者相比,老教授可能较少同博士生共同参与研究,从而对博士生进行培养、指导。
去年9月,教育部曾在回复政协委员提案时明确,博导是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这沿用了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印发的《关于改革博士生指导教师审核办法的通知》,该通知下放了博士生导师评审权,明确规定“博士生指导教师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而不是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以适应博士生教育发展的需要和扩大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办学自主权。
也就是说,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部门就已经给博导进行了准确定位:是岗位不是头衔、荣誉,更不存在博导比普通教授更高一级的说法。本世纪初,北京大学等高校率先对博导遴选进行改革,先是不再要求博导必须由正教授担任。2005年,选出的139位博导中,副教授占比达三分之一,共有49名,被媒体称为彻底打破了博士生导师必须由有正教授职称教师担任的传统做法。2007年,北大还进一步提出,讲师也可担任博导。
这是与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接轨的做法。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中,有博士学位的新聘教师(助理教授)就可招博士,此举有两大好处,一是给青年教师独立的教育、科研环境,让他们有条件施展自己的才华;二是研究表明,科学家出成果的黄金期为30岁到45岁,而30岁往往是博士刚毕业不久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学者有想法、有活力,完全有能力带博士生。不让他们直接招博士,可能会导致教授当挂名导师、青年教师成为实际指导教师的状况,这不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能力。
但是,除了北大等少数高校对博导遴选进行改革外,长期以来,仍有不少学校把博导作为教授中的一个固定层次,社会舆论也普遍认为博导比教授“厉害”。要让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就必须摆脱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破除唯资历、唯“帽子”的人才评价体系。只有实现了具备博士学位的、符合条件的新教师都可以带博士生,25岁当博导才不会成为新闻,而变为管理、培养青年教师,开展博士教育的常态。


重磅推荐:


高三开学5次作文详尽评点与升格汇总


高考作文‖新学期高考作文评点升格训练班招生简章


重磅‖教育部司长:今后高考主考语文,语文重点在作文(书写),字字铿锵有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