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

发布于 2021-11-29 17:4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听书



刘水芹


我们这代人,很多人小时候喜欢听书。

七十年代初期的苏北农村,周围识字的人还不是很多。父亲初中毕业,不能算知识分子,但是也会讲一些故事给我们听。小叔比我们大十来岁,读书时候比较调皮,自己有许多画册。小时候他负责“哄”我,对我这个大侄女有感情,我六七岁时,也可以偷偷地看他的画册,那时候不认识字,只能看着黑白的图画。父亲闲暇时也会拿着画册讲给我们听,《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杨家将》等故事从那时已经在我的心底生根了。







八十年代初期,村里还没有通上电,夏天蚊子多,晚上没事干,经常有好事者,请一唱书人李麻子到我们村的大场上唱书,因为唱书人声音粗,哑声如破锣,水平一般,有人戏言:“愿听猪打呼,不听李二粗。”

有说有唱,咿咿呀呀。

拖一张席子,或扛着大长板凳,集中到大场上,凑凑热闹,孩子自由玩耍,不受控制,大人也聚到一起闲聊,妇女凑一块儿,抱怨抱怨婆婆小姑子。是否听懂不重要,重在掺和。一场书唱很多天,结束由组织者到各家凑粮食给唱书人。

大概三年级暑假,唱书人又到我们村,我每天晚上顶着旧席子,夹着单被,随着伙伴们去听书,唱什么不记得,估计听着听着就睡着了。

在正式唱书前都有一个“书头”——短故事、小段子,主要是锣鼓敲起来,把周围的人招引过来,也是在等人。唱书头的时候,我们都是清醒的,记得有一次,书头说的是这么一个故事。两个无赖垂涎村上的一个寡妇已久,甲对乙说,今晚你如能得手,我明日请你喝酒。乙拍着胸脯说,今晚我不仅成其好事,还要她明日到处宣扬。夜晚,乙来到寡妇家鸭圈,抓了一只鸭子,拔去身上的毛,用一块石头压在这鸭子的身上。第二天,寡妇见状大骂:“哪个臭流氓,昨晚偷偷跑到我家,压(鸭)压要死,毛毛拔光了。”






书头大都有点“荤”,一般人家是不准大姑娘小媳妇去听书的,至于小孩子大人倒是不管的。正式唱书,都是大部头。连续唱多晚,关键时刻就停住,要想知道结果,明晚再来。集市上有专门听书的场所,逢集有唱书人,听书人团团围坐。唱到关键处,停下来“拿签子”,就是委托人“收钱”,一毛,二毛。

听说,唱书人自己带茶杯,不让别人添水。如果有人在茶杯里放了指甲,就会害了唱书人的嗓子,唱书人就唱不成了。我很好奇。

唱书当中,唱书人穿插不少闲话,联系现实,评论古今,延长时间,叫“外水”,大家说“唱书没有不带外水的”。

喜欢打扬琴的格式,一人拉二胡,一人打板,还有的是一男一女,一主唱,一副唱。英雄落难,悲切处,大人擦眼,我们也紧张。

另一种是“工鼓锣”,就是一个人,敲小鼓敲小锣,很有节奏,“说书”多,唱得少。男同学会模仿学唱,拖腔嚎啕。

唱书结束,大人喊一声,我们迷迷糊糊跟着回家。有一次,睡在草堆上,大人没注意,大家都走完了,我忽然惊醒,慌忙跳下,踉踉跄跄往家赶。





八十年代中期,生活有了改观,很多人家买了收音机,刘兰芳讲的《杨家将》评书,风靡大江南北。一时间,只要到刘兰芳说《杨家将》,男人不下地干活了,女人的针线活也停了,小孩子也不乱跑了,每晚六点,收音机旁,坐满了人,害怕错过一句,第二天聊天就跟不上趟了。“听古书,评俗理”,有人赞扬杨家人的忠义,也有边听边骂潘仁美的。那年我是五年级,放学的路上,随处都能听到刘兰芳的声音,断断续续,走一路,听一路,串起来还不是很连贯。







念师范时读到课文《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节选,文章非常生动,说王小玉说书让人“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

女儿喜欢听故事,他爸爸喜欢讲故事,一则小寓言被他爸爸讲多天,东拉西扯,加了许多“外水”,还有“插曲”,咿咿呀呀唱上一段。关键处,吆喝孩子“给爸爸倒杯水”,孩子乐颠颠倒水之后:“爸爸快讲哎”。

一次他爸爸从外地回家,买了盒装连环画,比我们小时候的画册又高级很多。其中一套是《杨家将》,有空他爸爸带着孩子看,经常看着书讲《杨家将》给孩子听。







“桃源故郡好风光,运河水流向东方”,电影电视的发达,唱书人说书人市场萎靡消失,说书人参与音像出版社录像,有了电视评书。唱书人现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了。前年,先生为本地著名唱书人孙育和先生拍摄微视频《唱书人》。


听书人都变老了,不少老人带随身听,环卫工人的三轮车边、小区里经常听到说书人的工鼓锣声、扬琴声。电视录像评书在电视上还有观众,插入老年人药品保健品、鞋服广告,广告段比评书还长。

今年重阳节前,先生组织唱书人到敬老院为老人唱书,老人们非常开心。

现在,有了“小爱同学”,经常让她为我们“服务”,唱歌、讲书……样样都会。小时候,听的《杨家将》总有残缺,杨家将那么多人究竟是怎么死的,一直是个谜,虽然也能看书找答案,还是觉得刘兰芳讲的杨家将好听,于是从头开始,跟着刘兰芳再次走进杨家将的悲欢离合,忠义成败,或赞美杨家将的勇猛过人,或贬议潘仁美的小鸡肚肠,或赞扬刘兰芳的语言生动,娓娓道来……

听书,给我带来许多乐趣。















刘水芹,女,1973年生,江苏泗阳人。耕耘在黑土地上的园丁。数十篇文章发表在《莫愁》杂志、“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淮阴语文”gongzhong号。《车来车往》被拍摄成微电影,腾讯视频发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