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海燕/故乡随行记(三)
发布于 2021-11-29 18:2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壮美昭陵文化艺术平台
| 文学 |书画|摄影|朗诵|音乐|
︱第 1930 期︱
故乡随行记(三)
文/晁海燕
勇于进取的好后生——晁向征
晁向征,我的族侄,1980猴年生人,性仗义,喜文学、书画,爱篆刻、雕塑,对考古亦有浓厚的兴趣。高考落第当过兵,复员后当过工人,做过销售,开过饭馆,家里还种了四五亩果园。一路连跌带爬,饱尝生活的辛酸,在困境中长大,走出了自己的路。现系陕西省艺术家联合会会员。
我离开家乡时,他还没出生,对他前几十年的情况少有,只是听说他小时爱画画。近几年,因为编写家谱回老家对他有所了解。他也在默默地收集我们祖先的信息。关于他对书法绘画等艺术的独有情钟和执着追求,及至目前崭露头角,也是这期间才知道的。作为长辈,我欣喜地看到,他身上具有我们祖先的遗风,勤劳自立,朴实忠厚,敏行纳言,爱读书,求上进。依我们家传统,好事不张扬,轻易不当面夸奖自家的孩子,但他的奋斗轨迹以及面对困难和挫折所表现出的坚韧,让我感动。尽管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奋斗的空间还需拓宽和提升,但晁氏后人的成长需要一面励志的镜子。因此,我决定讲出这个故事,希望能给大家有所启迪。
听他说,六岁时家中盖房子,见爷爷用玉米秸秆芯蘸白灰水楷字书写,遂生兴趣,后常学爷爷在地上照猫画虎,他现在还记得“曹操率军南下”是爷爷经常习字的内容。小学三年级时,他曾用毛笔在电线杆上涂鸦,画雷锋头像,这是他最早的艺术灵感和“画作”。
1993年上初中,他十三岁,家里淘井淘出一堆红泥,他加彩做成一幅“中国魂”的泥塑,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泥塑作品。画面充满了少年的稚气,但也凸显他的艺术天赋。此后,他开始断断续续地习字画画,至1999年冲刺高考前,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书包里的作业本,成了他画画的练习册;课本上凡有空白的地方,他都想象着画上了插图;整个中学阶段,教室黑板上方都张贴着他的“墨宝”。因此严重偏科忽视了文化课的学习,导致高考失利,以十分之差与他梦想的美术学院失之交臂,留下终生遗憾。高考后那个暑假,他在县城中山街创办了他人生第一个美术培训班,招生五十余人,其中有四五位学生后来走上了专业美术岗位。他在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徘徊着,苦寻着改变命运的方向。
一次偶然的机会,为他的梦想开了一扇窗。那年征兵,接兵干部来到他家,被他满屋子的书画作品所震撼,因为那就是一个小小的“书画世界”,他没费吹灰之力当了兵。在新兵连他当了副班长,下连后又当了连文书兼通讯员等。写作之余,他在图书俱乐部的大桌上,铺上了自己的书画毛毡;有了心爱的画桌,他如鱼得水,一有空就黏在俱乐部;在这里,他一边翻阅各类图书,一边习字画画。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武警青海总队开展“庆祝建党八十周年高原卫士爱祖国”总队书画比赛,他的国画作品“铸魂”夺得了总队第三名的好成绩,给他们中队带来了第一次荣耀。在连队大会上,指导员亲手给他颁发了总队邮寄过来的获奖证书和奖品,此时他感动地流下泪水,他终于看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缕曙光,找到了英雄用武之地。两年后,他光荣地退伍了,“背景”不济的农村娃,想成才不是那么容易。但人生多一段历练,受些挫折,未必不是件好事。有道是,苦难也是一笔财富。
退伍后,为了生计他到处奔波,南征北战。先去威海进工厂当了六年磨具工,成家后回西安做了八年销售经理,最后在县城经营了两年餐饮。但无论环境怎样变迁,生活多么不易,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和挚爱。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他的长枪短炮——画板、画笔和毛笔,这是他视为生命的“行头”。2018年以后,他终于摆脱了生活的困扰,可以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于自己所爱的事业。一路苦心摸索实践,已有了一定的功底,目前专事书画培训和墙绘。他给我发了许多照片,其中就有他绘制的建党百年大型墙绘和各种山水画,还有雕塑等。咸阳有好几家大型餐饮店的墙绘都是他的作品;本县许多乡村振兴墙绘也是他画的;还有好几个村排队和他预约了后面的活儿。这项工作非常辛苦,经常登高爬低,冬历寒风,夏顶烈日,但他乐在其中。家人心疼他,但也为他骄傲。他靠自己的双手,不懈奋斗,在汗水中收获梦想和满足,也为晁氏一门绘制了新的精彩的一页。
希望晁氏后人都能自强不息,多与“高人”比肩,能快速成长。成才不止上大学一条路,是块金子,放在哪里都放光。只要肯付出,有真才实学,人生照样精彩纷呈。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征集啦!点击下面蓝字了解: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征集出版方案
本期编辑
编辑||张克俭审稿||赵志锋
精彩链接分享转发
▼
点击下面蓝字“”平台作品一览无余!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