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护理杂志投稿-妇产护理论文
发布于 2021-11-29 20:19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更多期刊咨询,联系在线编辑~
关键词:护理论文;论文发表;核心护理;期刊;杂志;当代护理杂志
目的 建立并评估能模拟外源性物理损伤的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模型。方法 取64只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建模后1、3、7 d组,每组16只。假手术小鼠予颈部切开、缝合,建模小鼠予左侧颈总动脉钳夹30 min。取颈总动脉标本,通过H-E染色观察血管组织结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n=10)、蛋白质印迹法(n=6)检测血管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内皮细胞出现不同程度损伤,血管基质的连续性下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内皮素1表达上调,炎症细胞标志物髓过氧化物酶(MPO)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表达增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颈总动脉钳夹伤后血管功能相关标志物VCAM-1、eNOS、内皮素1,炎症相关蛋白环氧化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2、基质金属蛋白酶9,以及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活化caspase 1的表达均有不同程度上调,其中血管功能相关标志物VCAM-1与eNOS表达均在钳夹后3 d到达高峰,而内皮素1表达则在钳夹后1~7 d呈上升趋势。结论 颈总动脉钳夹致颈总动脉钝性创伤小鼠模型建立成功。颈总动脉钳夹可导致血管组织损伤并发生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这种损伤可能是创伤性血管狭窄及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
目的 观察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后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7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入组患者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史者继续予抗病毒治疗,必要时予保肝治疗。治疗组加用疏肝健脾解毒方,每日1剂,治疗至少3个月;对照组不予口服中药。治疗3个月后对7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进行评估。随访4个月至1年计算无进展生存期。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及Child-Pugh分级等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得以改善,胁肋胀痛、腹胀、纳呆、倦怠乏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组KPS高于对照组(P<0.01)。随访4个月至1年后,治疗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48.20±7.34)周、无进展生存率为80.00%,对照组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38.30±16.73)周、无进展生存率为57.14%,两组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疏肝健脾解毒方能改善肝内胆管细胞癌术后肝郁脾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无进展生存率。
目的 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五味子中2种三萜酸类成分甘五酸和黑老虎酸的含量,并考察不同产地五味子中甘五酸、黑老虎酸的含量差异,为提高药材质量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甲醇-1%甲酸水(86∶14),检测波长220 nm,流速1.0 mL/min,柱温30℃,进样量10 μL。进行方法学考察,测定辽宁、吉林、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河南7个产地五味子样品中甘五酸、黑老虎酸的含量。运用SPSS软件(SPSSAU)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甘五酸、黑老虎酸在10~800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为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25%(RSD=2.04%,n=6)和96.02%(RSD=2.03%,n=6)。不同产地五味子样品中的甘五酸和黑老虎酸含量变化较大。5个产地的南五味子(湖北、湖南、陕西、山西、河南产五味子)中甘五酸、黑老虎酸的含量均高于北五味子(辽宁、吉林产五味子),甘五酸含量最高的为河南产五味子[(0.285±0.015)mg/g],最低的为吉林产五味子[(0.068±0.017)mg/g];黑老虎酸含量最高的为山西产五味子[(0.927±0.017)mg/g],最低为吉林产五味子[(0.039±0.010)mg/g]。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简单、准确、可靠、重复性好,适合同时对这2种三萜酸类成分甘五酸和黑老虎酸的定量分析。
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及战争模式的改变,创伤性脑损伤有增无减,已然成为重要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和卫勤保障的重难点。笔者检索并分析了近年国内外创伤性脑损伤的流行病学数据和相关研究进展,对创伤性脑损伤的发病率、病死率、致伤因素及临床诊疗等进行综述,为创伤性脑损伤的研究和平时、战时救治提供参考。
血管损伤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包含了不同部位与器官、不同病理类型的创伤性与非创伤性、急性与慢性的血管结构损伤或功能障碍。本文以血管损伤概念的提出作为出发点,论述了既往孤立性探讨创伤与非创伤性血管病变,以及分学科对血管损伤性疾病开展研究和诊疗工作的局限性,强调了创伤性与非创伤性血管损伤联合诊疗、多学科合作、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最新技术与设备带来的便利,进一步提出了“平战结合,以平练战”诊疗模式的构想。这对于有效提高平时血管损伤的诊疗效率、显著提升战时血管损伤的救治水平有积极意义。当代护理杂志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