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脉动:怎样才能化“焦虑”为“从容”

发布于 2022-06-08 11:46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关于高考的文章很多,这一篇,或许不同。



作者:李骏翼

原题为:《高考脉动:0、1、…、18、XY、∞〉




0:原初的焦虑




在很多人的内心,孩子的高考成果,也是父母的成败的标志。是多生娃赌概率,还是少生娃求质量,不少家庭选择后者。某种意义上,高考不仅是“教育”的指挥棒,同时影响着“生育”的节奏。


时代瞬息万变,但高考却比较容易预判,考什么、怎么考、竞争度如何,都有清晰的脉络。这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家庭的挑战,亲身经历过人,都知道这其中的苦与难。家长曾经是学霸,焦虑往往更强烈,高考成绩不能遗传和继承,孩子考不上自己当年的名校,其实是大概率结果。


林林总总,这些“原初的焦虑”能被消除么?难,很难,非常难。躺平的青年,丁克的中年,确实没有这样的焦虑,但这显然不是解决之道。更理性思考,这样的焦虑真得需要被消除么?或许未必……


思考题: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高考,怎样才能化“焦虑”为“从容”呢?几乎所有的答案都藏在教育理念之中。




1:起点的理念



“公平”是我们最基础的教育理念之一,高考就是核心展现场景,甚至比义务教育制度更能牵动大众的认知和感受。


学界通常把“公平和效率”视为一组矛盾,很难兼得,但在家长看来,二者却融合得天衣无缝!大部分家长们都期望并相信高考的公平,而推动自己孩子追求效率,并不追求什么邪门歪道。清北率不足1‰,985率约2%,双一流率6%,“多考一分,超过千人”的话虽然扎心,但在某些时候就是客观事实。只看分、不认人,这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公平,状元是谁不重要,既不会少,也不会多。高考里没有团队概念,每个考生都是“孤勇者”!


好在学业而具有非常鲜明的“可积累”特征,幼小初高,只要每个阶段都更努力一些,就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势,而不需要依靠运气。我们都非常熟悉“伤仲永”的故事,就算孩子天赋满满,不努力不拼搏,照样没出息。


我们内心的教育理念还有很多,比如“孟母三迁、闻鸡起舞、学而习之、悬梁刺股”等。在世人眼中,“功夫kongfu”很能代表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不是对外的强悍武力,而是对已的严格自律,平日苦练功,高考金榜名。


理念决定着行为,虽然媒体报道有很多相反案例,但真相就在那里,学生、教师与家长们的配合相当默契。年年岁岁考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千万考生浩浩荡荡,就算是落榜者,知识文化水平其实也并不低。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源起在高考,连续四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高考功不可没。但是,面对全新的数字时代,过去的成功经验,传统的教育理念,未来还能持续有效么?要回答并不容易。





…:路径的选择




人们常说“高考改变命运”,张桂梅老师依托高考机制,把数千名孩子“送出大山”,跳出空间与阶层的拘束。当然,还有很多可以改变命运的路径,创业、结婚、体育、文艺,甚至博彩。而高考这条路,或许是歧视最少、容量最大、出口最宽、竞争最公平的选择,对很多人而言,这就是人生的捷径。


每年参加高考的人很多,不能参加的同龄人也很多。曾经的中考分流,让很多少年感受到人生的挫败感。不久前,《职业教育法》重新修订,让高考变得更加开放包容。庞大的高等教育存量,需要更充足的供给,但希望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任重而道远。


当前,如果有人说“我不打算让孩子参加高考”,意思通常不是想要“弃学”,而是计划“留学”。因测评机制不同,两条路相似难相容。好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依然奏效,中国学生的国际竞争力有目共睹,要进入排名近似的国外大学,竞争强度确实要低不少,但前提条件是动辄百万的资金,以及至少三五年的机会成本。


有人把高考描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虽然不准确,却反映出当前教育路径选择的“三单”特征——单方、单向、单选。当考生从百万升至千万量级,当录取率从个位数提到80%水平,原本高效的机制并没有呈现出“四两拨千斤”的美妙,反而让人感受越来越“内卷”。那该怎么办呢?智慧交通或许能给教育带来启发。




18:竞争的机制




高考是很多人的成人礼,而人们的理解也很像18岁的样子,时而成熟,时而青涩。


高考不是考试,甚至不是竞赛,核心目标是要把有限的大学名额分配给有限的学生,理解为“通过竞争发福利”似乎更有趣。学位数和考生数,是高考最根本变量,扩招扩考都是大变革。而如何分区分批确定各校的招录配合,也比考试更重要。至于测评科目是5门、6门还是3+X,影响力其实很有限。而最终的考试环节,答题评分,排排坐分果果,算法复杂度还比不上高考数学题,计算2000多所高校和1000万考生的数据,也用不了多少台服务器。


借用传统的“道法术器”认知模型,高考怎么考是“器”,配额怎么分是“术”,学位和考生资源是“法”,那什么是“道”呢?


某省奥数大牛被清华数学系录取,但他发现同学强者如云,很快便对数学失去了兴趣,转而去了别的专业。类似故事还有很多,隐藏着“道”的秘密。高校规模还在扩增,新生人口却在减少,高教普及率必然提高,如果回到“教育资源分配”这个第一性原理,再理解高考未来演化的方向,或许更清晰一些。




XY:未知的机遇




人们喜欢用“X、Y”表示未知事物,而Y=F(X)是每个高考生都熟悉的方程,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X促进Y的改变。如果Y指高考,那当今时代最重要的X会是什么呢?


直接回答——数字化。这不是某一个人的观点,而是很多人的共识,政府部门也不断强调教育数字化的内涵和意义。但是,五六门科目,总分三位数,就算加上辅助信息,高考分配调取每位考生的数据总量不过几十字节,和古代科举其实没有太大区别,而推送一条个性化广告所用的计算都比这要复杂很多。


前瞻数字化未来,或许会演化出“通用考试舱”这样的硬软智能体系,基于强大算法和算力,在虚实场景中由人工智能完成综合测评,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有风格和意愿。把这些丰富的数据代入“双向志愿匹配”算法,给出优化选项,最终还是由人做出决策。这些只是未来设想,数字科技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高考无疑是最值得思考的切入点。


把数字化视为“挑战”,就会消极拖延,如果视为“机遇”,就会积极探索。不同角色状态有不同的博弈策略,我们正在从教育大国走向教育强国,应该如何呢?





∞:无限的脉动




对于个人,高考成绩可以逆天改命。承前决定十年的成长轨迹,启后影响十年甚至更久的学业就业。两天的表现,深度影响二三十年的命运,如此高的杠杆率,不仅让人唏嘘感慨。这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成就,也蕴含风险。


对于国家,高考变革可以加速发展。短短几十年,从普及基础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把人口红利变成人才红利,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虽然增长仍在继续,但幅度已经逐步降低。


个人追求更高的成就,国家追求更高的发展,互为因果,相得益彰,既是正和游戏,更是无限游戏。


当硅基芯片逼近纳米极限,莫尔定律已经失效,而要追求更高的速度,可以改芯片架构,或者堆叠芯片数量,还可以重新定义计算,开启量子时代的新篇章。同样,我们可以重塑对“高等教育”的认知,再有新的数字工具支撑,最终决定着未来高考的使命和机制。


高等教育,不是给高等人的教育,也不是教人成为高等人,更不是高薪酬与高福利的必然凭证。高等教育,为高层次的教学与高难度的研究提供完整的场景支撑,与各领域有机融合,最终实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高价值的社会创造。高考,自然可以开放给每个人,没有年龄限制,首先他愿意,还要他可以,更要他承诺。


父母原初的焦虑减弱了,18岁那年的竞争也不那么残酷了,参加高考的人增加了,媒体上的抱怨却减少了。未来的高考,或许就像心脏的律动,吸引并推动每个人更新认知与能力,赋能整个社会有机体保持着健康与活力。


——

本文理念源自《元宇宙教育》这本书,用科幻方式讲述未来50年的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之路,直面200多个教育问题,更赠送一部科幻小说以及一份五千年教育历史长图。站在未来,回望现在,想象未来,创造现在。


文 |李骏翼,《元宇宙教育》作者,跨界教育研究者,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特约研究员,清华美院社会美育研究所学术委员,另出版专著《家庭教育心法》。


教育 | 就是中国未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