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写作课(基石,总课程说明,20210319版)
发布于 2021-03-27 17: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思与修哲学研究所
“Meditation and Self-Cultiv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之
哲学写作课
(总课程说明)
工作秘书,20210319版[1]
安排:
1、思修课,除了第一次,后续思修课都会建议准备好沉思性的思修文字(思修论文),以文字的方式呈现自己的思修推进、思修情况。
2、哲学起思课,每个课程板块结束时,写一篇沉思性或学术性的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求主题与课程板块的主题一致或相关,以沉思性或学术性论文的方式呈现自己在这个课程板块中的(部分)哲思收获。
3、原典辩证课、哲学研究课,每个课程板块结束时,写一篇学术性课程论文。课程论文,要求主题与课程板块的主题一致或相关,以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自己在这个课程板块中的(部分)哲思收获。
4、长期进修人员,要求最后完成一次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哲学研究。
说明:哲学写作课,是一个全程性课程,全程于哲学写作的“始”与“终”、“起”与“归”——起于生活之写作、奠基生活之写作、归于生活之写作。
说明:
1、要注意区分“通常的学术性论文写作”与“通常的沉思性论文写作”以及“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哲学论文写作”(尤其是第一[个]哲学写作)。
2、课程论文偏重通常的(准)学术性论文写作;思修论文,开始偏重通常的沉思性论文写作,逐渐过渡到强调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哲学论文写作。
3、哲学写作课的目标,一是娴熟于通常的学术性论文写作,二是娴熟于通常的沉思性论文写作,三是逐步娴熟于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论文写作,四是最终完成一次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属于自己的第一(个)哲学研究。
分情况的论文阶段说明(大概):
一、通常的学术性论文写作,阶段(大概):
1、阅读文献阶段:直至拟定出主题。
2、搜取文献阶段。
3、初步成稿阶段:批评性梳理文献,籍此初步形成自己的结论和论证。
4、征求意见阶段。
5、正式定稿阶段。
二、通常的沉思性论文写作,阶段(大概):
1、追压阶段:在切己的读思修中,起于预持地追压问题、追压观点。
2、推进阶段:真切体会到自己在追压过程中收获了(阶段性的)思修推进。
3、沉思阶段:把自己所收获的(阶段性的)思修推进,对自己诚实地、体现真实收获过程地、起于预持地、以具有自我说服之论证力度的方式,呈现出来。
4、征求意见阶段。
5、正式定稿阶段。
三、通常的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论文写作,阶段(大概):
1、锁定问题阶段:在读、思、修中追压问题,当遇到那种自己有些“压不住”的问题(即直觉上亟需解决的问题)时,可以作为“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论文主题去做一次初步处理,并籍此把问题再压一压。
2、裸稿阶段:以沉思的方式,澄清自己所期待的结论,并给出能够说服自己的论证。
3、搜取文献阶段:围绕自己裸稿的结论和论证,搜寻在“问题-结论-论证”上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文献。
4、初步成稿阶段:结合对文献的批评性使用,基于自己的裸稿,进行修改或完全重写,最终成型一篇既能说服自己又有论辩力度的论文初稿。
5、征求意见阶段。
6、正式定稿阶段。
四、第一(个)哲学写作,阶段(大概):
1、追压问题阶段:从切己的预持关注开始,在逐步的读、思、修中,追压问题,直至追压到(对自己来说)最深切底层的(对自己来说的)那个“第一(个)哲学问题”。
2、沉思裸稿阶段:从预持的生活直觉开始,在彻底的审思精神中,纯粹沉思地收获(对自己来说)最深切底层的、极具说服力的、如磐石的“第一(个)哲学结论”。这是一个说服自己(也有机会说服他人)的纯粹沉思性过程,初步实现(对自己来说的)“哲学奠基生活”。
3、学术论文稿阶段:在沉思裸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辩护需要,搜取任何可能有助益的(无论是支持性的还是批评性的)正式或非正式文献,梳理其本来的问题线索、论证过程,在“问题-结论-论证”上,最终呈现出自己所锁定和维护的最底层问题、最底层结论、最底层论证。这个阶段,初步成熟出一个完全说服自己的、极具论辩力度的、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第一(个)哲学文稿”。
4、征求意见阶段。
5、正式定稿阶段。
6、第一哲学辩证阶段:在第一哲学上继续推进,并需要与其他第一哲学(或第一“反”哲学、第一“非”哲学)方案进行第一哲学辩证意义上的开放性辩证。
补充说明:
1、文献使用是论证性的,旨在助益论文的论证力度和前沿力度。
2、有文献要求的论文,最开始至少批评性使用不少于3~5+篇正式文献,而通常情况下至少批评性使用不少于5~8+篇正式文献。最终的哲学论文,则根据自己的辩护需要,使用在任何意义上有助益的、任何数量的正式或非正式文献。
3、思修课,思修的任何较大推进,均建议体现在文字上,书写成一篇思修论文。思修论文,逐渐过渡到兼具沉思性和学术性的论文写作,于是逐渐过渡到有文献要求。
4、哲学起思课,每个课程板块结束,写一篇追压性质的或者沉思性或者学术性的课程论文。如果3个月内提交,建议有文献体现。
5、原典辩证课、哲学研究课,每个课程板块结束时,写一篇学术研究性质的学术性课程论文。6个月内提交,有文献要求(按2)。
6、课程论文的提交时间,如果需要,可以申请延长提交时间,但提交时间不建议超过一年。
7、关于课程论文的建议:以追压为主。即以“用学术论文的方式呈现自己真实的思修追压”这个写作意图为主,无需明确的倾向性观点——甚至不建议。但如果确实有倾向性观点,则建议呈现出来,但会建议在论文结语部分留下进一步思考的追压性问题。
8、每一篇课程论文,都安排一次写作课。写作课是1对1的,除非同课程成员申请参加且获得论文作者的同意。
9、每一篇论文,助力人都会仔细评阅、助力,并会建议基于评阅意见而进行修改或重写,且可以在修改或重写后再次安排写作课评阅、助力。(注:修改或重写说的是“建议”,再次评阅、助力说的只是“可以”,所以都不是硬要求,自愿进行。且,“建议”带有倾向性,“可以”没有倾向性。)
附1:
欢迎光临“思与修”
当月当年研修安排表(实时更新)
申请访学人员、课程人员、进修人员的流程
附2:思修场域
一、六基石
思修课(暗课)
哲学起思课(多样)(明课)
原典辩证课(系列)(明课)
哲学研究课(系列)(明课)
哲学写作课(多样)(明课)
“交响·汇”沙龙(多样)(非课)
二、其他
哲学咨商(随遇)
磨刀交流(随遇)
课题研究(随遇)
翻译项目(随遇)
合作研究,以及等等(随遇)
三、留白
留白(存目)
附3:
思与修哲学研究所·概念书
思与修、助力思与修的原则或理念或心得
思修场域的六基石、其他与留白
[1]修订记录:问月生2015/1/24初设。问月生中途修订。问月生2019/4/21再修。问月生2020/3/18校。问月生2020/3/19校。问月生2020/6/26-27修补。问月生2020/8/31微调。问月生2020/9/22修订。问月生2021/3/19修。
传送门:点击“阅读原文”转到“研究所思修场域(专辑)”>>>>>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