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评丨《波斯语课》——集中营里的复杂人性

发布于 2021-03-28 15:5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写在前面

本篇涉及剧透,在此强烈建议先行观影,再来阅读。

我对这一类集中营题材的影视作品一向是喜欢的,这次的切入点又颇为新颖,也是史实改编,首映便想去看,因一些原因,拖到了现在。

今天真的看下来,我虽稍稍有些失望,但总体还是满意的。


《波斯语课》



人名


整个故事,其实是一场以生命为代价的谎言。

 

犹太人吉尔斯在被运往集中营的途中,用半个三明治被同行的人换了一本波斯语的《波斯神话》,于是化名书主人雷切,利用党卫军长官科赫学习波斯语的需求成功存活。

 

在整部影片中,人名有着很深的隐喻。

 

运囚车上,“雷切”这个波斯名赋予了犹太人吉尔斯新的身份,使之赖以存活。

 

集中营里,花名册上的犹太名字,化作一个个假波斯语单词,赋予了雷切存活的机会。

 

我们能够看到的,只剩下了名字,至于背后的人?

 

那只是人罢了。

 

科赫并不是没有看过花名册,但从始至终都没能意识到假波斯语单词的源头是花名册上的名字,为什么?

 

因为在科赫口中,这些囚犯都只是“无名之辈”。

 


因为在纳粹眼里,这些名字不重要,他们只是犹太人罢了。

 

除了几位主角,2840,乃至所有的犹太人,已经被完全刨除了个人的特征,实际上只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犹太人。

 

只有在影片的结尾,在解放后,通过吉尔斯的口述,这些犹太人存在的真实性才能得到证实,他们才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过。




人性


不得不说影片在对人性的探讨上处理得非常好。

 

纳粹的丰富情感与犹太人的麻木形成了很强的对比。

 

尤其是科赫这个角色,我想有很多值得一提的地方。

 

科赫并非抱着什么“振兴德意志”的伟大理想加入的纳粹,他只是觉得先锋队很酷罢了,而他的理想更是简简单单地去开一家餐厅。

 


从一开始只给了拜尔斯两个罐头,到确认雷切身份后补齐的八个与附赠的一瓶酒;以及他发现雷切所教“面包”与“树”的假波斯语是相同的之后的恼羞成怒,与之后的弥补和愧疚;还有对上司的赔笑等等,塑造了一个非常立体的角色,比雷切要丰满得多。

 

而其他的纳粹呢?

 

党卫军拜尔斯与同僚留吉尔斯一命的原因,是科赫承诺的十个罐头;

 


同僚称,要把罐头寄给家里;

 

科赫原本的女秘书在被撤职后把厨房女工的手摁在炉上以宣泄愤怒;

 

以及在集中营这个“职场”中,其他德国军官的尔虞我诈,等等。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丰富的纳粹形象,他们并不是只有恶的,实际上,他们很多并不在乎什么是恶。

 

这种不以恶为恶,该是非常、非常之大的恶了。

 

但与此同时,意大利哥哥为保护弟弟,杀死了真的波斯人,这是非常自私的爱,难道不是一种恶吗?

 

集中营里犹太人监管者对同胞的施暴,难道不是一种恶吗?

 

这也是本片带给我们的反思。

 

影片将唯一的“善”的一面,放在了雷切身上,即是他将去农场的生的机会交给意大利弟弟一事。

 

他在愧疚,为自己存活而同胞死去的不平等而满怀痛苦。

 

但除此之外呢?

 

这真的得每个人自己去体悟、去辨别了。



一些批评


①明暗的转换太过刺眼

 

在影片中,我们能很明显地察觉到,室内的光线一直是暗的,室外则是亮的。导演在用这种光暗的对比,来表达情感与内涵的转变。

 

但在很多时候,我感觉处理得很粗糙,太过刺眼了,给我的眼睛带来很大的伤害。

 

我想这应该是可以做得更好的。

 

②毫无交代的人物第一次逃跑时提醒雷区与沼泽的老人

 

在雷切第一次尝试逃跑时,遇到了一名猎人,提醒他一边是雷区,一边是沼泽,他无路可逃。

 

但这名老人究竟是谁呢?

 

是犹太人?不可能。

 

是纳粹?那何不杀了雷切?

 

我是不知。




写在最后


尽管我看完后感觉豆瓣的8.2(截止发布当日仍是此数据)有虚高的成分,现在想来,也是不差了,大抵就是这一层次的分数罢,低不了,但也上不去了。

 

这里还插句题外话,想推荐一下去年上映的,同样是讲述纳粹的电影,是我寒假期间就已经在朋友圈推荐过的,《乔乔的异想世界》,私以为比本片的题材要更加新颖,也更好看些,邀君共赏。


|风评FengPing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