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山西古塔百年前的老照片

发布于 2021-03-29 05:3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1906—1909年,

在德意志帝国皇家基金会的支持下,

恩斯特·伯施曼跨越14省,

行程数万里,

对中国的皇家建筑、寺庙、祠堂、宝塔等建筑

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

留下了8000张照片、2500张草图、

2000张拓片和1000页测绘记录。



后来,

伯施曼以此为基础陆续出版了

三卷本“中国建筑艺术与宗教文化”丛书:

《普陀山》《中国祠堂》《中国宝塔》,

及《中国建筑与风景》《中国建筑》等著作,

为后世留下众多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



《中国宝塔》

是西方最早系统研究中国宝塔的著作,

初版于1931年,

收录了520张插图和照片、

27万余字考察报告。

经历了近百年的变迁,

书中的很多宝塔已经不复存在,

使得本书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里程碑。



本期推出的是,

《中国宝塔》一书中的山西宝塔。


恩斯特·伯施曼


太原


奉圣寺


奉圣寺宝塔位于山西太原府南部的太原县,南面紧邻晋祠,每面都有拱券门,在四个主要壁面上则有赤陶土烧制的铭文。


据《中国佛教史迹》记载,尽管宝塔是新建的,但其历史十分悠久。这座寺院或许与第一座宝塔都是由一位生于今湖北的亲王资助所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唐高祖曾赏赐一块写有铭文“十方奉圣禅寺”的砖匾,太原府有两座寺庙都用此名。该建筑在金代时毁于战乱,在元朝初年得到重建,并在1341—1368年间再次被摧毁,又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得以重建。古老的宝塔伫立在天龙山著名佛教石窟的入口,它们共同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目前的砖塔可追溯到乾隆十三年(1748年),如今连同寺院均已荒废。此塔平面为八边形,高约50米,底边长为3.7米,七层塔身收分明显。关野贞估计其高度为60米。宝塔的外形十分精致,尤其是琉璃装饰。塔檐施有蓝色和绿色釉面,一层黄砖上镶有蓝色琉璃装饰。琉璃瓦顶为蓝色和黄色,上面设有黄色拱脊,黄色的琉璃塔顶以小塔的形式呈现,一斗两升斗拱连接着塔檐与墙面。塔身上的细节与同时期平阳府方形级塔的风格吻合。奉圣寺宝塔几乎可被归入层塔,虽然它还保留有级塔的形式,但是精细的塔檐已经展现出叠层宝塔的特点。就此而言,太原府附近的几座宝塔可以作为范例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山西太原县奉圣寺的宝塔。

共七层,施有琉璃釉,初建于唐代,

现在的宝塔建于1748年。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奉圣寺的宝塔。伯施曼绘制。


永祚寺


这两座宝塔位于城市东南部不远处的一座山——巽峰上,山脉向西北方向延伸,寺庙建筑面向城市。“巽”也意味着柔和、高贵,与五行中的风和木相对。


我在日记中写下了在寺院中见到的景色,晨光和煦温暖,春意盎然。阔叶树新出的绿芽闪闪发光,柳树已枝繁叶茂,紫丁香花开放,香气如故。阳光照耀在城中林立的塔楼和城墙上,西部波光粼粼的湖水后方是连绵的山脉,遥望东方,山峰巍峨。在略微起伏的黄土之巅,沿小径顺斜坡而上,便来到了这座位于黄土丘陵之上的寺院。整个寺院由相连的两部分组成,双子塔位于永祚寺内,其入口前方是永乐寺,永乐寺面朝北方,与永祚寺的朝向相反。


寺院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围绕着一座几乎为方形的庭院的是一座面阔七间的入口大殿和三座歇山顶大殿。寺内的佛殿均为出色的砖砌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在山西尤为常见,具有明朝时期的风格。两层高的主殿和单层的侧殿,均在殿内重要位置和带有拱顶的壁龛内供奉着佛像和菩萨像。庭院中有一座特别的凉亭,其中供奉着佛教的护法菩萨——韦陀。这座寺庙维护不善,已逐渐衰败,只有少数年迈的守寺人,其中包括一位僧人,还居住在寺中。


伫立着宝塔的永祚寺西北方正对着城市。建筑位于城市东南则反映了中国传统观念以东南之气增风水之运的寓意。地方志中也强调了两座宝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记录了它们为科举考试带来的积极影响。根据风水师的说法:“如果巽位(八卦之一,即东南方)上建有宝塔,那文学之风必将繁荣。当塔建成之时,许多学子都通过了科举考试。这也证明了宝塔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座佛教建筑。


寺院院落深深,长约125米,被破败的墙壁所包围。建筑分列于寺院中轴线上,山门、二门、三门、宝殿相互连接,两座宝塔就耸立其间。中间大殿前设有平台,两间位居尾部的殿堂为木质结构,最后是三教殿。三教殿内有三尊气势巍然、带有头光、立于莲台上的佛像。建筑中有很多木质构件和雕刻,皆轮廓简洁,正面描绘有龙的图案。

北侧竖立的宝塔其八边形底座直径为11.30米,边长为4.65米,根据精确的计算得出高度为54米,与倾斜的宝塔高度相当。


巍巍的双塔在城市景观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民间也称此寺为双塔寺。两者外形相似,风格协调,十三重相叠的塔檐将塔身分隔成十三层低矮的塔层。最底层的塔身稍高一些,但除了设有不显眼的入口外,与其他各层没有明显区别。其他叠层每面都有门洞,这一点具有后世建筑的特征。在那一时期,众多艺术门类相互融合,某种程度上实现了统一。北塔的收分明显,轮廓优美,有律动之感,并具有独特而精美的塔檐。最底层檐口上方的回廊围栏完整,南塔则缺少这种设计。两座塔的不同之处还体现在顶端部分,虽然都冠有穹隆顶,但其中一座塔刹为圆形宝珠,另一座则为三段式的塔刹。建塔所用的浅灰色砖石高7.2厘米。两座宝塔都可循级而上,内外塔体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每层内部都设有回廊并搭有塔梯。


东南方没有外廊的宝塔有明显的倾斜。由于所收集的资料都只记录了宝塔倾斜这一事实,却并没有对这一现象进一步做出解释,所以可以推测,这座宝塔可能在最初就是倾斜的。


从这两座宝塔在城市中的特殊排列方式可以得出这样的假设:山上靠后的那座塔建成稍早,建成后便是倾斜的,这显然无法积极改善城市的风水。在它前面很快增加了第二座塔,此塔笔直挺拔,旨在改善城市的风水。无论如何,和西方世界一样,由于技术原因人们并不会特意设计建造此类倾斜的塔楼建筑。南侧倾斜的塔仅略有收分,轮廓陡峭上升;而北侧后建的宝塔则收分明显,各级塔身的直径逐渐缩小,塔身自下而上逐渐变细,顶部塔层的对角径还不到底部的一半,轮廓秀丽。此种特征也说明了两塔的建造时间有所不同。这就是斜塔的塔芯被认为建成时间较早的原因,但是它的塔檐和外部结构是在1611年和新塔一同修建的。


山西太原府的双塔。

其中一座塔的塔檐建于1611年,

见于《中国佛教史迹》。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的双塔。

两座叠层塔高54米,

塔院的轴线为东南—西北走向。

建于1611年,倾斜的塔心建造时间可能更晚些。

左侧是永乐寺的宏伟大殿。伯施曼拍摄。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的双塔。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双塔之一——

北侧带有外廊的笔直的宝塔局部。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双塔之一——

位于西侧、倾斜、不带外廊的宝塔。

伯施曼拍摄。

带外廊的笔直的宝塔平面图

山西太原府永祚寺的平面图。

寺院内有三座大殿、两座宝塔,

大门入口前方为永乐寺。

笔直的宝塔和正殿。后方是永乐寺的主殿。

后殿三教殿

从寺内观入口的大殿。伯施曼拍摄。

寺院与宝塔。伯施曼拍摄。

十七层的塔身。魏格尔德拍摄。


北十方元院


山西太原府北十方院的宝塔位于城市西北门以北3公里处,正对着城市东南方的一对双子塔,它们也属于叠层塔,所以将在这里一并介绍。这座寺院非常有名,原名千寿寺。这里的寺主是一位学识渊博、为人和气的年轻方丈。由于寺院坐落在宽阔的黄土平原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建筑维护不善,只有庞大的拱顶建筑物的状况尚好。这座九层宝塔与其他塔层均匀的宝塔有所不同,它的层高更高,且各层高度几乎没有变化。


为了与南十方院在地理位置和宗教上相呼应,城市北边还有一座北十方院。寺院的墓地就在一片开阔的平地上,外围有一圈低矮的围墙,墙上设置了大门,7座坛式宝塔和大量的墓碑呈对称状立在墓园中。数字“7”可能与多宝佛和他的7个化身有关,后来在某些情况下,人们认为寺院的7位住持就是这7个化身。


山西太原府北十方院的宝塔。

共九层,高约30米,约建于明代。

伯施曼拍摄。

山西太原府北十方院的叠层塔。伯施曼拍摄。

北十方院七位住持的墓塔。


南十方院


太原府附近有两座庞大的寺院,保存至今。它们应当建于明朝末期,即1580年左右。这一时间是我们通过寺庙中一些宽敞的拱顶式大殿的特征判断出来的,它们让人过目难忘。两座寺院塔林中的独特瓮式砖佛塔应当也是建造于那个时期。其中一些较早期的案例底部为高高的八边形基座,上面是圆圆的、鼓起的花瓶形塔身,上方为阶梯状塔顶,塔顶有三重较宽的飞檐,塔刹由黄色或者灰色的釉面圆顶、宝盖和宝珠组成。在后期的案例中,塔顶和塔尖都变得更加纤细,宝塔的形态更类似于长颈花瓶,在圆形的塔身中藏有小型碑刻。


南十方院位于太原府以南约6公里处。“十方”是指佛教中水平的八个主要和次要方向,以及上天、下地这两极。多宝佛为五如来之一,在十方世界中作为影响广泛的象征形象出现,出现时会化身为七尊佛。紧挨着寺庙的是其附属的墓地,就坐落在峡谷旁的黄土坡上,整体恰似一幅风景画。塔林中大约有35座坛式宝塔。


根据中国古代的习俗,有些宝塔前摆放了供桌和可供休息的石凳,顶端为半圆形或四边形的墓碑散布在其周围,还有一部分被设置在小屋中。在某一处,伫立着一座简朴的六边形宝塔,共五级,形态纤细,比周围的墓碑都要高出一些,也为整片墓园带来了好的风水。当瓮式墓塔紧紧排列在一起,同时又和周围庄重、封闭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时,人们才能感受到瓮式墓塔奇特的外形带来的玄妙效果。


山西太原府南十方院墓地。

图中是黄土高原上常见的小屋,

屋中有石碑,旁边有宝塔。

伯施曼拍摄。

山西太原府南十方院中的塔林。


晋祠


在山西太原府以南的庞大道观—晋祠中,有一座结构精美、形态纤细的小香塔,它伫立于高处的平台上,在那里人们可以眺望远处广阔的平原。塔身主要由赤陶烧制而成,上有釉面,造型独特,工匠们一定运用了山西特有的制陶工艺。


时至今日,人们仍在山西制造这类小塔,有些是砌成香炉,有些是可移动的上香器具。在华北,它们俨然已成了一种商品。晋祠这座香塔的造型模仿了中式的亭式楼阁,有壁柱、斗拱和飞檐,每一级塔身都精巧无比,塔顶结构精致,上有四重山花,这座宝塔自成一体。


山西晋祠附近的墓塔。

高约6米,可能建于1700年左右。伯施曼拍摄。

山西晋祠的香塔。

由釉面赤陶制成,共三层,高2.5米,

远景中是奉圣寺。伯施曼拍摄。


五台山


显通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对于藏传佛教来说,五台山是一处特殊的圣地。山中大小各异的众多寺院簇拥着巨大的白色喇嘛塔,这座宝塔屹立于宽阔的高地山谷中央,被远方高耸的山峰围在中间。“五台”指的是最高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