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课 刺客豫让
发布于 2021-03-29 22:3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乐羊、讨伐中山国、肉羹、子夏、西河学派
阅读
《战国就是一场游戏》P29-45
2
听音频
012 刺客豫让
013 多情剑客无情剑
014 士为知己者死
018 魏文侯的小念头
019 乐羊的为人
020 攻灭中山
021 乐羊受封
022 子夏办大学
3
看视频
CCTV《东周列国之战国》第3集 豫让复仇
豫让,为报知遇之恩,为承一诺之信,数次行刺赵襄子,武士之剑与王者之剑展开了实力悬殊的搏杀。面对生死置之度外的豫让,赵襄子誓而不杀,展现了令后人叹服的王者风范。一个慷慨助义,一个死而后已,他们的行为开创了后世称之为慷慨任侠的赵地之风范。据史书记载,豫让慷慨赴死之日,赵国上下无不为挥泪一哭。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中国从此进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4
爱思考
合作完成“豫让士为知己者死”这几个桥段。
朗读引证,并讲一讲自己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的理解。
魏文侯初上任,他的战争部署是怎样的?请你借用地图简要分析。
乐羊是谁?收集资料,简单介绍一下。
讲一讲乐羊讨伐中山国的故事。
说说西河学派是怎么兴起的,对魏国起了什么作用
查找资料,介绍子夏。
回顾
上节课我们讲了水淹晋阳的故事,赵无恤蓄势待发,隐忍了这么多年,终于战胜了傲慢的智瑶,充分验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智氏一族的灭亡,也就拉开了三家分晋的大幕。
刺客豫让
豫让,太史公笔下五大刺客之一,代表着布衣之士的忠义,虽舍命报仇但始终把道义放在首位,没有不择手段,树立刺客的风范,历史地位很高。
知遇之恩
豫让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给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无闻。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智瑶)对他很尊重。正在他境遇好转的时候,智伯向赵襄子(赵无恤)进攻时,赵襄子和韩、魏合谋将智伯灭掉了。
立志复仇
豫让逃到山里,追忆主人智瑶的信任,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准备行刺赵襄子。
他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他怀揣匕首,伺机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到厕所去,心一悸动,拘问修整厕所的人,才知道是豫让,衣服里面还藏着利刀,被赵襄子逮捕。被审问时,他直言不讳地说:"欲为智伯报仇!"侍卫要杀掉他。襄子说:"他是义士,我谨慎小心地回避就是了。况且智伯死后没有继承人,而他的家臣想替他报仇,这是天下的贤士啊。"最后还是把他放走了。
知遇之恩
过了不久,豫让为便于行事,顺利实现报仇的意图,不惜把漆涂在身上,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吞下炭火使自己的声音变成嘶哑,他乔装打扮使自己的相貌不可辨认,沿街讨饭。就连他的妻子也不认识他了。路上遇见他的朋友,辨认出来,说:"你不是豫让吗?"回答说:"是我。"朋友流着眼泪说:"凭着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赵襄子,襄子一定会亲近宠爱您。亲近宠爱您,您再干您所想干的事,难道不是很容易吗!"豫让说:"托身侍奉人家以后,又要杀掉他,这是怀着异心侍奉他的君主啊。我知道选择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困难的,可是我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做法,就是要使天下后世的那些怀着异心侍奉国君的臣子感到惭愧。"他认为那样做有悖君臣大义。
赤桥伏击
豫让摸准了赵襄子要出来的时间和路线。在赵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于一座桥(即豫让桥,据传有两处,其一在河北邢台市邢台县内;其二在晋祠北一里处.因邻赤桥村,村以桥得名,豫让桥又被称为赤桥)下。赵襄子过桥的时候,马突然受惊,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赵襄子责问豫让:"您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说:"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意思是:我侍奉范氏、中行氏,他们都把我当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国士那样报答他。)"赵襄子很受感动,但又觉得不能再把豫让放掉,就下令让兵士把他围住。
死为知己
豫让知道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一件,让他象征性地刺杀。赵襄子满足了他这个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跳起来击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
豫让的事迹传开,志士仁人无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为他的死而悲泣。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传.豫让传》:"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战国策·赵策一》:"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雠矣。"
晋阳之战给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与晋侯并列。公元前376前,韩、赵、魏废晋静公,将晋国剩余土地瓜分完毕,曾经盛极一时的晋国彻底灭亡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事件,历史学家普遍将这一时间作为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的分界点。战国时代即由此开始。
力荐乐羊
讨伐中山
公元前424前,魏驹去世,他的孙子魏斯继位。要做出点政绩,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扩充地盘。周围有韩国、赵国,同门相残还不是时候;往东是郑国,这是韩国看中的,不能动,再往东就是齐国,自己的实力也不允许;魏国往南是楚国,估计也打不过,那就向西欺负一下比较弱小的秦国吧。当时是秦灵公在位,还很弱。打完了秦国,借赵国正在内乱,干脆越过赵国往北进攻中山国。
在翟璜的举荐下,乐羊带队,发兵五万,讨伐中山国。
翟璜在举荐乐羊的时候讲了乐羊怕老婆的两个小故事。
有一天乐羊在外捡到了钱,高高兴兴回家,他的妻子却严厉斥责他捡来的东西不能要。乐羊长期在外求学,十分想家,没等放假就逃学回来了,妻子正在织布,听说他并不是学成归来,拿起一把剪子就把织了一半的的布剪断了,告诉他:“你没毕业就中断学习,和没织完布就剪坏是一样的。我看到你半途而废和你看到剪断的布,心情是一样的。”乐羊听了之后,继续回去学习,七年没有回家。
乐羊,起初是魏国相国翟璜的门客。魏文侯三十七年(公元前414年),魏文侯发兵进攻中山国,在将领人选上询问相国翟璜,翟璜举荐乐羊。但是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将领,而且曾杀死翟璜之子翟靖。但是翟璜深知乐羊为人,不计恩怨,力保乐羊担任主帅出兵讨伐中山国。
乐羊率大军包围了中山城,中山国君姬窟非常生气,他把火气发在了乐羊的儿子乐舒的身上,命乐舒去劝他父亲退兵。现在乐舒就陷入了忠孝两难的问题了。父子俩很久没有见面了,但儿子乐舒想说什么乐羊也知道,但他没有心情听儿子絮叨,只管大声喊着让中山国投降。乐舒非常为难,希望父亲宽限几天时间,再跟国君商量商量。中山国国君姬窟用这个方法拖延了三个月。乐羊忍耐到了极限,指挥士兵们开始攻城,这时候乐舒被绑在竿子上出现在城门楼,大喊“救命”。魏军停滞不前,乐羊拈弓搭箭,直指乐舒,乐舒赶紧下城见姬窟,这原来是公孙焦出的计谋,但没有管用,他又提出赐死乐舒,做成肉羹送给乐羊,等乐羊悲痛之时,中山国大军就可以趁机杀出城去,歼灭敌军。但是公孙焦小看了乐羊,当乐羊手捧热汤的时候,虽然难过,但不会在敌人面前表现,乐羊为表忠心,于是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全部吃完。《战国策》:"乐羊食子以自信,明害父以求法。"
姬窟彻底崩溃了,自杀而亡,中山国也由此灭亡。 魏文侯虽然奖赏乐羊的战功,将其封在灵寿 ,但却怀疑起乐羊的心地来。
喝过自己儿子肉羹有记载的是周文王。乐羊喝了儿子的肉羹,会不会像周文王一样图整个天下呢?就算远没有周文王的德行和能力,可连自己儿子都敢吃,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将来是魏文侯能驾驭的吗?
魏文侯重重奖赏了乐羊,但之后再也不敢用他了。乐羊死后,安葬在灵寿,乐羊的后代子孙就在灵寿安家落户。
他的后代多出将领,如乐毅伐齐,与廉颇共事的乐乘。
西河学派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急速变革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思想文化迅速发展的时代,所以那时候的文化呈现多元化,文化也从贵族垄断开始走向平民阶层,士的这一阶层开始迅速壮大,谁能首先得到士这一阶层的支持,谁就掌握了天下之才,人才绝对是任何时候都需要摆在第一位的战略性目标,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士子之心的支持呢?
魏文侯采取了正确的决策,第一建立文化标杆,那就是请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儒子夏来到魏国讲学,这是一位影响力巨大的文化界的大佬,当时年龄也近百岁,虽然子夏不愿出山,但是魏文侯给了其极高的待遇,尊为君师,这是儒家很高的一个追求,子夏没有再拒绝,子夏来到了魏国讲学,当然子夏到来,并非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弟子等很多人,关键是他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一般,他走到哪里,那里就可以吸引其他士子的到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流派--西河学派。
西河学派为魏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魏国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魏文侯去世之后,魏国的用人制度开始着重任用西河学派当中的贵族,随着这种风气的盛行,西河学派渐渐不再能代表广大士子的心愿,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与此相对应的是,齐国开始在临淄建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