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写过两篇关于桂林花桥的文章,一篇收入黄继树先生主编的《感悟七星》,漓江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题为《白先勇与桂林花桥》;另一篇收入拙著《历史的静脉——桂林文化城的另一种温故》,题为《20世纪30年代的桂林花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 然而意犹未尽,现在又来写第三篇有关桂林花桥的文章,故名《三说桂林花桥》。 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写桂林花桥,实因为近年来接触广西文献,读到了太多有关桂林花桥的文章,深感这座至今仍然矗立于漓江东岸、七星西麓的桂林名桥,有值得反复书写的价值。 先说说几年前承蒙罗靖女士的关照,我在广西师范大学育才校区阅读台湾广西同乡会出版的《广西文献》,其中就有多篇有关桂林花桥的文章,还有桂林花桥的照片。我由此推测,白先勇先生写小说《花桥荣记》,或许是因为读到《广西文献》上有关桂林花桥的文字和照片。后来我专门查阅《广西文献》的编辑出版时间,发现《花桥荣记》在《广西文献》出版以前已经发表,我的推测自然失去了依据。不过,《广西文献》刊登多篇有关桂林花桥的文字,说明桂林花桥在那些流落异乡的广西同乡记忆中,确实印象深刻。这些广西同乡平时言谈桂林,难免会说到桂林花桥,白先勇因此受到触动,未尝没有可能。甚至反过来,白先勇的《花桥荣记》,唤起了台湾广西同乡的花桥记忆,他们因此写了有关桂林花桥的文章,这也是一种可能。 如今,人们大都认为桂林花桥的命名,来自月牙山龙隐洞摩崖石刻中宋代方信孺的诗句,所谓“满溪流水半溪花”。查阅桂林民政局编《桂林市城区标准地名录》,知花桥初名嘉熙桥,明朝嘉靖十九年改建时,值春夏之交,桥两岸盛开鲜花,整座桥就像建造在花丛中一样,故名花桥。这应该是花桥命名的权威说法。 昨天我读到禹贡学会1936年出版的谢刚主撰写的《两粤纪游》,里面出现了花桥的一个命名由来,颇觉有趣,特此抄录: 出了虞山,乘汽车到东门,渡过漓水,前面有一道长桥,那便是最有名的“花桥”,说起花桥来还有一段故事。据说数百年前,有一次漓水泛滥,人民无法堵御,城内外的交通业已断绝,这时恰有一位宦家小姐临佳期出阁,她毅然把奁资统统捐了出来,建筑一座石桥,以利交通,所以后人名作花桥。这桥两旁全安着石栏,当中又有宽广的长廊,堪供游人休息。长廊的上面嵌石,署“芙蓉万仞”四字。当时文人称花桥为“市声匝地,绿云倚天”,定为桂林名胜之一。这段文字信息量颇大。首先它所记载的花桥命名由来,颇为独特,而且极具正能量,体现了桂林女性的美好,是我读到的有关花桥命名最令人感动的故事。其次,文章中说到花桥长廊上所嵌“芙蓉万仞”的碑刻,亦可与如今尚存的花桥东端芙蓉石相映成趣。(来源:《桂林日报》2021年03月03日第8版花桥·副刊)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