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之《鱼我所欲也》(附例题及答案)
发布于 2021-04-01 08:0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一. 文学常识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对后来的宋儒影响很大,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孟子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选文所在的课文选自《孟子》,此书与《大学》、《论语 》、《中庸》合称为“四书”。
二、课文解析
思路梳理:
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正反结合,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应舍生取义。
第二部分(2)正面举例论证说明了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第三部分(3)举例从反面说明了功名利禄使人见利忘义,失其本心。
文章内容概括:
《鱼我所欲也》主要讲的是:人人都知道“义”比“生”更可贵,“不义”比“死”更可恶,然而只有贤者能把这一主张贯串于人生实践的始终,而一般人由于受环境的牵制,往往改变初衷。
启示:
孟子要求人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像贤者那样,把“义”放在首位,必要时还应做到“舍生取义”。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和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鱼我所欲也》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本文的论证思路)
文中先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生”与“义”不可得兼则“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接着进行逻辑推理进行论证。
第一步推理进行因果论证,由因推出果:因为我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因为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所以,即使有导致死亡的祸患也不避开它。
第二部推理是假设推理,从反面逆证人之所欲有甚于生者(义),所恶有甚于死者(不义)。接着孟子还举行路之人、乞人不食嗟来之食为例,从正面论证义重于生,舍生取义,不失本心。
最后以对比的方式指出有些人为了私利而抛弃原则,接受了万钟厚禄,这就是失去了本心,从反面加以证明。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证明了“义”的存在,证明了“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
三.字词归类
1.生字识记
苟得(gǒu) 一箪食(dān)
所恶(wù) 蹴尔(cù) 不屑穷乏者(xiè)
2.通假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⑵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通“辨”,辨别)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原先或从前。)
⑷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与(得,通“德”,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3.一词多义
⑴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给予)
⑵而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示转折关系,却,可是)
⑶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对于)
⑷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指示代词,这个)
是亦不可以已乎 (指示代词,这个)
4.古今异义词: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一种量器。
今义:计时的器具或中空的响器。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古义:代词,这种。
今义:判断词,是。
5.有关成语:
⑴舍生取义
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⑵苟且偷生
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⑶嗟来之食
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四、实词解释
1.二者不可得兼
得兼:“兼得”的倒语,同时得到
2.所欲有甚于生者
甚:重要,严重
3.舍生而取义者也
舍:舍弃。取:选取。义:大义。
4.故不为苟得也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5.故患有所不避也
患: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
6.如使人之所欲
如使:假如,假使
7.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非独:不只,不仅
9.贤者能勿丧耳
丧:丧失,丢掉
10.一箪食,一豆羹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1.呼尔而与之
呼:吆喝。尔,助词,无实义。与,给
12.蹴尔而与之
蹴:用脚踢
13.乞人不屑也
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辩:通“辨”,辨别
15.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有什么益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