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名校名师教你写好一类作文
发布于 2021-04-01 14:04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高考作文该咋写?听听指导十多年高考作文的
疯狂阅读名师的多家之言
一类文一般满足以下条件:
这三个要素中,弄清“材料的含意”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弄清“创设的情境”主要观照材料本身和引导语,弄清“写作任务”主要观照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考生在看到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后,
首先,要读懂材料,弄清事实,抓住材料核心;
然后,立足创设的情境,明确题目要将自己带入怎样的交际环境、特定氛围、时空地点或某种处境中写作;
最后,确定写作任务,这需要明确写作者的身份、写作对象、写作目的、文章主题、文体等。
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的命题材料有单一型与组合型。单一型的作文题已出现多年,考生们平时练习得比较多,基本上在确定“三要素”后,都能正确审题、准确立意;面对组合型的作文题,考生要想精准立意,或者让文章立意高人一筹,就需要在充分理解每一个命题材料的含意后,从整体把握命题材料,然后对命题材料进行分类,进而选准立意点。
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作文题“化育后世的诗文名句”为例,该题目所给的材料内涵丰富,审题立意时需要两步走。
第一步:找角度,依据命题材料含意,确定立意范围。命题材料由6句诗文名句构成,第一句强调的是自强与进取;第二句不难理解,与此有关的关键词应该有家国情怀、思乡思亲等;第三句出自李清照的《鹧鸪天·桂花》,强调的是内在美;第四句如果能联系作者魏源生活的时代背景和其著名论断“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不难理解,本句强调个人要放眼四方,怀有高远的理想;第五句强调的是正视现实、敢于担当、勇于进取的品质;第六句重在责任、自信、抱负等。这些诗文名句的内涵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相吻合。一句话概括,本题考查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考生选择立意角度的基础。
第二步:巧分类,根据命题材料内容与对象进行分类,确定立意。理解了这6句的含义后,考生的思维要从感性向理性提升,将诗文名句分类并组合,形成鲜明的论点。如把握两三句诗文名句间相通的内涵,选择①⑤,可立意为:如何做到自强不息。如对两个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辩证分析,选择③④,可立意为: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如将几个平行观点统一到一个主题下,选择①③⑤,可立意为:“我”理想中的人格。如着眼总体,探讨个人、国家、时代三者之间的关系,选择①③④⑤,可立意为:探究如何全面提升个人境界;选择②⑤,可立意为:表现个人对家国情怀、社会现实的关注与思索;选择③⑤⑥,可立意为:坚持自我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考生在写作时要立足于实际生活需求、实际应用,体现处理信息的能力,避免言之无物、大而无当。近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常常给考生设定写作身份,比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给考生设定的写作身份为“复兴中学”的学生,考生必须在这一前提下进行立意行文。尽管写作身份被设定,考生在立意时也要有“我”,表达新时代下的“我”的认识与观点。
还有,写作任务“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很接地气,非常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命题材料体现了四方面内容:劳动与学习、劳动与人工智能、劳动与雇佣、不尊重劳动。但这些只是思考劳动的背景,对作文立意起导向作用,不能简单地把它们当成作文立意。立意时要做到有“我”,如果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但丢掉了“从我做起”,就是偏离主题。这里的“我”,既指材料中涉及的“我”,也指写作者自己。
具体来说,可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切入,谈劳动光荣,让“我”幸福;可从劳逸结合的角度,谈摆正劳动的位置;可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角度,谈锻炼自我,懂得生活;可从尊重劳动的角度,谈尊重劳动,心怀他人;可从弘扬传统美德的角度,谈热爱劳动的意义。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评析
来源:广州学乐(xuele-china)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从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写一篇以“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为主题的作文,材料阅读障碍较小,但是限定条件较多。凸显情境化,具有多重选择性。
要求考生从三个任务中选择一个,但是每个任务都限定了写作主题、写作的背景、写作的对象、写作的形式。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这些任务所创设的“特别”的“情境”。如:
①任务一:“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是1970年,考生要以中学生的身份给学校广播站写广播稿,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内容与风格要尽量符合当时的政治环境与历史背景。
②任务二:创设情境为“开学第一课”,要求写一份演讲稿。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演讲稿的风格要与“开学第一课”节目的整体风格相契合。
③任务三:这个任务创设的时间是“‘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后”,即2021年五六月份;形式为“慰问信”。
不管选择哪个任务,作文的落脚点都应放在“探索”“超越”等主题词上。可以突出我国社会主义航天事业伟大成就,也可以彰显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的探索与超越精神。选材上,考生可以从小处入手,借助航天科学家们(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与“航天四老”——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梁守槃)的一些典型事迹,以小见大,彰显一代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的中国航天精神。
●话题紧扣时代热点,符合立德树人的目标
在2020年4月23日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强调:“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全面阐释航天精神的时代价值,大力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的航天精神,是引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对于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实现强军目标,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此次作文很好地借用时事热点,让学生牢记航天精神,同时也更好思索如何继往开来,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 依然考查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情境依然是不容忽视的重点
这次作文设计了三个任务情境供学生选择:
其中第一个任务情境,同时暗含时代背景“‘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后和对象意识“当时的中学生”等隐形任务,是学生容易忽略的点;而格式“广播稿”,则涉及文体考查,学生应避免将其与之前写过的辩论稿、演讲稿混淆。
演讲稿在之前的多次高考以及模拟考已出现过,且该情境难度较小,求稳的学生会选择写这个任务。但需要学生注意
第三个任务中需要我们注意“慰问信”的这一文体特点与要求,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天问一号”计划于21年5、6月着陆火星,需要学生调动想象力进行写作。
任务驱动型作文完成任务是第一要务,内容任务主要围绕“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展开;思维任务是阐释“探索、超越与航天精神”的关联;格式是广播稿、演讲稿、慰问信三选一。同时必须紧密结合材料写作。总体来说任务审题难度不大。
一、作文材料分析
●材料解读
材料分四层意思:
第一层
总起句:“嫦娥奔月”、“屈原”问天,寄托了先民们的梦想与思考。
第二层
展现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对宇宙的探索。
第三层
现新中国成立初期,航天探索的艰难、70年代航天的成就、当下对探月的“既往”与延伸宇宙探索范围的“开来”。航天精神正是在这每一事件中体现。
第四层
对航天精神的总结。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力奋进,协同攻坚,不断超越。
●写作方向
需要学生结合材料与主题“探索从未停步,超越永无止境”,分析阐释航天精神的内涵。
材料中的航天精神内涵:追逐梦想、探索、协同合作、攻坚。
如任务一,上世纪70年代的中学生,我们要注意他们的政治导向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当时的航天科技的水平,当时整个社会的气氛,学生的思想状态,这些都是要考虑的,要写好,真不容易。考生需要有穿越的思维,营造好那个时代的氛围,才能把文章写好。
任务二需要注意的是电视台这样的播放媒体,涉及的面是很广的,面向的听众是多层面的。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