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学科中,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调查”

发布于 2021-04-02 11:55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调查,是学生参与生活实践,近距离接触社会的一种重要方法。有效的调查,能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对某件事情的认知和印象,更能培养学生一种仔细观察生活、了解社会的本领。

    在本周,我做了一节四年级上册道法公开课《无处不在的广告》。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加入了关于生活中广告的“课前调查”。内容如下: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认知,在经济技术、物质条件如此丰富的现在,广告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影响巨大,处处可见。二是通过调查让学生明白,广告的传媒技术非常发达,语言、画面、音乐、字幕、声音等信息都成为了广告的可利用元素。

     然而从课堂呈现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我想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很大关系:

    1.内容限定不够明确。学生在拿到单子之后,可能不用调查就可以答出来,因为根据他近10年来的生活经验,他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即使不进行调查也可以在表格对应的空白处写出三个答语。这张分享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如果再细致的框定一下数量,如关于“你在哪里看到过广告”这一项,可以这样设定:“除了电视上,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广告?它是关于什么的?请例举5至10个地方”。这样的话,学生就有调查的欲望和必要性。

    2.加强指导与督促。一张调查表发下去之后,不代表着课前调查作业布置的完成,这仅仅是意味着调查活动的开始,在接下来一两天与学生的交往中,要时时地做好督促,了解一下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遇到的困难。

    3.调查地点要依据学情。就广告这一元素来讲,于是繁华的地方,就越能见到更多的广告。然后实际情况是,小李庄村是一个拆迁社区,学生在平时都 周末中能接触到的基本是通过电视、电梯、传单、拆迁围挡上的标语这些很限定的地点。所以需要进行提醒:同学们可以回想寒假里外出游玩时的经历,是否遇到过广告。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与法治学科要关注到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断增强孩子们的法治意识。”所以,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良好教学效果要基于本校学生学习的生理认知、心理认知。如果遵循这一规律,“事半功倍”;如果不仔细思考,设置欠妥就会“事倍功半”。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