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经观后感——我的姐姐&波斯语课
发布于 2021-04-03 01:38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前言
会是一个在非正常时间发出的非正常影评(或者说是观后感吧,有很多剧透,介意者勿入!!!!!!!
题外话,不必担心,诸君,明早(或许是今早,并没有早八,会多睡一会来弥补自己缺乏的睡眠,也会好好吃早饭,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的,诸君不必担心。而至于为什么偏要这个点了来码字,实在是拜我羸弱的记忆能力所赐,不知道明天还能不能记得一些让我感动的瞬间,毕竟从电影院离开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一些本来想要写下的文字。另:因《我的姐姐》观影途中身体不适,错过了貌似关键的十多分钟,敬请见谅。
正文
先打分吧,满分10分的话,《我的姐姐》我会给8.8左右,而《波斯语课》我只会给8.3左右,(而截止2021.4.3 12:09 am 美团上对两部影片的给分分别是9.1以及9.2,可见很多东西实在是见仁见智,欢迎讨论,拒绝争论。以下观点均为个人感受,还是建议大家看后再来阅读,毕竟,真的,见仁见智啊!!!
先讲《波斯语课》吧,毕竟是先看的电影。抱着极高的期待进入电影院为这部电影贡献了票房,也许正是因为期待较高,导致它给我的心里落差还是有一点大,所以分数会低一点吧。电影的主旋律还是在反战和呼吁和平,与以往看过的类似题材不同的是,它以一种极为巧妙的黑色幽默将悲伤的情绪渲染在了电影的每一帧,但却没有让人反感的生硬。作为犹太人的主角,最初,用三明治换来了一次机会,又用智商换来了生命。我并不觉得主角是个悲剧人物,通过名册构造假波斯语,说漏嘴后被打至重伤还在进行的戏码,骗取了军官的信任却以残忍的方式毁了军官的平凡的梦想。
印象很深的是一个逆光的镜头,主角站在窗前,圆弧形的窗子和教堂一样,从下往上的镜头显得空旷而又寂寥,那一刻我很怀疑,这样讨来的生命是否真的那么值得。对于战争,有的人乐在其中,而大部分人则是深受其害,记得军官说自己为什么要加入纳粹,是在街上看见他们那么畅快地聊天,心生羡慕。而军官后来又是费尽千辛万苦想要逃离这种“畅快”的生活,想要开一家餐馆——一个平凡到极致的梦想,可战争带走的不止是无辜人的性命,还有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的生活。
“我的波斯语很好的。”当军官用着假波斯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当海关怀疑他是德国人时,我甚至能感觉到随着他一次又一次地重申,内心的悲哀一阵又一阵地呼啸而来,最终将他击垮,电影没有告诉我他的结局,但我想,战争从不嫌弃战利品多一个。镜头转向逃出来的主角时,主角安稳地坐在受保护的地方,念叨着那些故去的亡魂的名字。确实,那场面是震撼的,一个鲜活的人,最终变成一个几乎是代号的名字被记录下来,写在宣告死亡的名单上,这种冲击十分强烈。
为什么我会给不算高的评论:
1.尽管是真实故事改编,我仍然对故事情节没有那么满意,每一步都像是能被猜到,有些平淡;
2.实在是我觉得军官一派的智商显得好低,好像是被主角吊着玩一样,很无语;
3.虽然全篇好像都在反战,但又好像全篇都没有提及反战,感觉有很多似是而非的情节设计,也许是为了让故事更有味道设下的玄机吧,譬如主角在树林遇见的军装老人究竟是谁呢?和反复出现的教堂有什么关系吗?如果带上了宗教主义色彩,也至少说一下啊,情节设计这种东西不是观众细品就能品出来的,“犹抱琵琶”也请只是“半遮面”(这个可能是我自己知识储备不够,没看懂导演的映射,如果真是这样,先道歉为敬!)
已经有些困了,待我再唠叨几句《我的姐姐》。怎么说,高分肯定和张子枫还是有关系啦,选角真的选的很好,每一个角色都会有就该是这个人来演那样的感觉,张子枫的哭戏太好了,弟弟的演员也接住了戏,整个看起来就很能共情,however,不得不说,张子枫的四川话那口音,哇,偶尔几句还是有点戳我笑点,有点容易出戏,但感觉非川渝地区的话,就不会有这个困扰。
回到剧情本身,应该是一个很悲伤的故事吧,毕竟和我一起去的某友哭了好几次,严重怀疑她的眼泪都流干了,还偶遇了一个哭了近二十分钟的女孩,后劲太大了,理解,非常理解。
聚焦于“重男轻女”,聚焦于女性在社会的困惑与迷茫,我是真的强推这部电影。先讲我印象很深很深的情节,(可能更多是和选择有关的,亲情线我会主要走和姑妈的那一条,爱情线会在选择这里讲一讲,但不打算多提。姐姐和弟弟一起蜷缩在暴风雨夜的床上,弟弟问姐姐为什么分手了,姐姐说:“因为他想吃麻辣烫,我想去大海浪”
“可为什么不能先吃麻辣烫,再去大海浪呢?”
“因为,人的一生太短了”
是啊,人的一生,每一步都关键,每一步都牵一发而动全身,谁又能有时间去等另外一个人呢?这里就要说到电影开放式结局的问题,最后姐弟俩究竟是怎么选择呢?姐姐埋在弟弟肩头留下的泪水,得过多少年才能被弟弟理解呢?我很惶恐,我本以为至少告诉我,姐姐的去留,可导演没有给我答案,是意味着他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吗?以经济学的绝对理性来看,我难以接受姐姐为弟弟留下这种可能性,跨越千山万水都想去的远方,怎么能说放下就放下?
弟弟问姐姐是不是真的很想去北京,姐姐回答到嗯,虽有猜到弟弟也许会做些什么,却忘记了还有领养家庭这一边的选择,当时还很中二地想着弟弟会不会也中二地怀揣着拯救姐姐的梦想的心态去做点其他什么,结果,弟弟的选择是推开姐姐,让姐姐飞远。
一开始也许是姐姐为了弟弟在改变自己的生活,被折腾得精疲力尽,而后来弟弟和姐姐才终于有了“你是我唯一的亲人”那样的感情羁绊。坦白讲,电影刚开始那段时间,我还在跟某友说,要是我摊上这小孩,他估计已经没了。后来却渐渐动摇了,如果是我,如果是对远方充满了向往的我,也许还是会选择去拉起弟弟的手吧。
毕竟,“我只有你了。”
是在救赎什么,我不明白,姐姐的生命悲伤到让人唏嘘,从小时候的“此女残疾,建议养育二胎”,是神心情糟糕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这么刻薄的剧情;到成为妇产科护士,见惯了新生,也见惯了人性,在保大保小的故事里,纷争从未消停。冒着生命危险,已育有两女的母亲还是要生下自己怀着的儿子。“你们这是谋杀。”是谋杀还是自杀呢,是产妇自己选择了要生下这个孩子啊,可又是谁让她觉得生个男孩是那么重要的事,甚至可以用命相搏,是这个残忍的社会啊,如果她真的死了,那她是被这个社会谋杀了。
好不容易,可以考研去北京了,想让父母因自己骄傲,却永远再见不到父母;而弟弟的出现,又让一切变得那么艰难,步履维艰。
好想抱抱安然,抱抱这个咬着牙说自己命硬的姑娘。
而姑妈,作为长一辈的姐姐,为弟弟放弃的更是近乎于是自己的人生。放弃学业为弟弟带女儿,学区房都分给了弟弟,父母给弟弟开小灶还要叮嘱弟弟吃快点别被姐姐看到了。失去了底座的套娃,犹如失去了控制的人生,俄罗斯语念叨的单词,“我爱你”就能让一个女人有勇气为一切承担后果了吗?
害,电影引发的思绪好多好多,我困了,不想写了,再逼逼一点点:
1.张子枫的哭戏真的很好,可以跟着她一起哭的那种好的程度,姐姐隐忍的哭泣,简直让人心疼得不行;
2.电影很能带动你的情感,不然也不会有我上文提到的后劲女孩
3.但是啊,但是,情节有些地方还是经不起推敲的,不过,就像是玩剧本杀,你选了情感本就别计较推理本该计较的。
4. 开放性结局,可以,没问题,不是以姐姐的放弃为最后结果就好,谁打不赢“重男轻女”这种陈旧观念啊,谁打不赢生活这操蛋玩意儿啊,与世界和解,OK,没问题,对现实低头,可不是安然啊。
电影里充满了平凡生活里的悲伤瞬间,那些细碎的情节很容易在某一点触发你自己的记忆,真实的现实赤裸裸地,不加粉饰地摊在观众面前,那么坦荡又那么令人哀伤。“真实”,也许是《我的姐姐》能打动人的重要原因吧。
很困了,晚安。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