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爱国主义教育(一)

发布于 2021-04-10 18: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教育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而爱国主义教育是初中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是最行之有效的途径,爱国主义教育应实施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产生爱国之情,树立爱国之志,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品德。

一、以教材为依托,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1]语文教材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依托。

(一)立足现当代人物事迹,让学生感受爱国主义。

教师的职责和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今天所授的“道”就是爱国主义,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让每个学生乃至每个公民都具有对伟大祖国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爱国之心。[2]只有对祖国一往情深,才会对祖国无限依恋。例如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闻一多先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大业,不惜冒着生命的危险,勇敢捍卫民主与和平,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学者和大无畏的民主战士的伟大情怀,更是凸显了他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在学习《邓稼先》时,让学生了解到邓稼先放弃了在美国的优厚待遇,怀着炽烈的爱国激情,毅然回国,报效祖国母亲。他身为“两弹元勋”,为了祖国的主权和稳定、繁荣和富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些要让学生懂得,邓稼先的精神核心内容就是爱国主义。

(二)古代历史人物为鉴,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浩瀚文化的文明古国,历史人物浩如烟海。初中语文教材中此类素材很多,要好好品析这些人物的优秀品质。如《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他为了国家大业,忠心耿耿,忠于职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后世爱国尽忠人物的楷模。在《公输》中塑造的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墨子,他“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冒着生命危险,劝诫楚王,模拟攻守,让自己的祖国免于战火涂炭,保全自己的国家。《曹刿论战》中的曹刿一介平民,却忧心国事,有着远见卓识,亲临战场,指挥若定,运筹帷幄,以弱胜强,挽救自己的国家于水火之中。这些历史人物都是爱国志士的辉煌形象,教师在课堂中要认真引导,让学生认识并感受到其形象的意义,并体会其博大的爱国情怀。

(三)认知外国传奇人物,让学生感悟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情感是共通的,没有国界的,每个国家的公民都深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在《我的信念》一文中,大科学家玛丽·居里为了自己的信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几年如一日,埋头研究,功勋卓著,硕果累累,她把发现的元素物质命名为“”,并把研究成果无偿地捐献给国家,爱国之念让人动容。《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在祖国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沦陷的那一刻,沉浸于亡国的巨大悲痛之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伟大,深刻地体会到对祖国的依恋和爱。这些作品很富有感染力,也很容易感化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这时如化甘霖,能自觉地滋润学生的心田。

二、以课外阅读为平台,延伸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必须花大量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而阅读的书目,有《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还有老师和家长指定的阅读书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说过,“爱国主义也和其他情感和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人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而名著就是这种“美丽的东西”,中外名著作品是历代文化的精华和沉淀,是汲取文学艺术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很多作品都饱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愫。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塑造了保尔的典型形象,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在他身上更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罗光斌、杨益言的革命题材小说《红岩》,更是一部让人群情激愤、热血沸腾的爱国篇章,许云峰、江雪琴投身于争取民主解放的斗争中,铮铮铁骨,赤胆忠心……。阅读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让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报效祖国,为国献身的炽烈情感,并联系生活实际,明白今天美好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那是无数的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而换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书可以益智,读书更能让人懂得家的珍贵,国的伟大。

在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不仅要充足,而且要宽泛。必要时要指定阅读一定的文学作品,而爱国题材是最被认同与肯定的,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专项备课,有的放矢,每个假期指定一些书目让学生阅读,如《雷锋的故事》《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样既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陶冶了情操,更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