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家园】备战高考丨2020年高考优秀作文赏析
发布于 2021-03-22 00:43 ,所属分类:在线教育信息快讯
作文家园 -教育 ▏阅读 ▏作文 ▏ 前沿
金点子私人微信 p1985723
首发 ▏原创(ID:zxxyczwjiayuan)
本文来源 |选自:《全国优秀作文选 高中》2021年1-2期
转载请告知出处
近日,教育部发布《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确定2021年全国高考于6月7日-8日举行。
距离高考已不足一百天,高三学子们也将进入考前最后的冲刺阶段。在最后的一百天的时间里,同学们除了要针对自己的薄弱之处差缺补漏,还要针对高考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着重准备。
对于高考中最重要的主科语文来说,作文是其中的重头戏。在学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作文者得天下。”因此,想要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写好作文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好这最后的时间,针对作文进行提升呢?让我们来看看学长学姐在高考中的优秀作品。
2020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孤独的发声者
江苏一考生
在我们这个世界,不少人偏爱“共鸣”,追求所谓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他们津津乐道于“英雄所见略同”,对异声相抗者则乜斜双眼,鼻孔喷出冷气加以鄙视。然而,世界不全然取决于“共鸣”,恰恰相反,许多独特个体的真知灼见引起了世界的重大转变,我愿意称这些人为“孤独的发声者”。
“孤独的发声者”不一定离群索居,不一定被人群所环绕。众所周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联系的链条中,“孤独的发声者”极难割断与他人的联系。材料说,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那么问题就随之产生了:“同化”影响如此大的情况下,“孤独的发声者”如何产生真知灼见?
我想,首先他们能慎重地对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这一古老命题。虽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能让他们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但他们更注重思想上的锤炼,更追求真理。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人认为,站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是辛弃疾自身的写照。当时他不受重用,文韬武略施展不出,心中无比惆怅,所以只能在一旁孤芳自赏。斯以为这几句词恰可以形容“孤独的发声者”的心理状态:不与他人一争高下,而是怀着真知灼见成就大事业。
其次,“孤独的发声者”珍惜并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轻言放弃。这让我想起美国前总统林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后,有一个法案需要他和几个幕僚商议,最后做决定时,幕僚们一致反对他的意见,但他还是遵从自己的想法,说:“虽然只有我一个人赞成,但我仍要宣布:这个法案通过了。”这个法案就是著名的《宅地法》,它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影响最深的是促进了西部开发。
第三,“孤独的发声者”具有专注的品质。他们置身在人群中,“你一言,我一语”并不能干扰他们。一百多年前,法国物理学家安培在热闹的大街上散步,正在思考一道数学题,想将它计算出来,街道旁正好竖着一块黑板,于是他在上面写了起来。不料这块黑板是动的,他跟着黑板走,聚精会神地演算着,等到跟不上时才发现错把马车车厢后壁当黑板了。安培生动地诠释了“孤独的发声者”的专注。
在智能信息化时代,我们在便捷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更容易被信息所环绕、所塑造。因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能是温柔的陷阱,你该小心每一次随心所欲的浏览,每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每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努力做一个“孤独的发声者”。
想想伏尔泰的话语吧:“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评析]
作者在考生纷纷把材料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确立为自己的观点时,敢于说“不”,反向思考其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进而阐述拒绝“被环绕”“被塑造”的独特价值,可谓独辟蹊径。在“‘孤独的发声者’产生真知灼见”的实施路径上,作者亮出了“慎待‘共鸣’”“遵从‘己见’”“保持专注”三招,招招有论有述,用例典型大气,论证给力服人。既有思想,又具功力,力拔头筹,实至名归。(荐评:姜有荣)
慎入“圈子”
江苏一考生
在我的印象中,“圈子”一词在当代社会应该属于高频词,因为绝大多数人醒后和睡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看“朋友圈”。
其实很多人或因为共同的爱好,或因为共同的理想,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小团体,在我看来,这也属于“圈子”之列。
时代在发展,智能互联网把关注着同类信息的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于是乎各种各样的“圈子”应运而生,而这些“圈子”也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人格。在我看来,这种因关注同类信息而形成的圈子,对我们的人格塑造其实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圈子”给了我们更加纯粹的研讨环境,给我们的人生之路指明了方向。当我们喜爱一件事物时,我们便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从而影响自身对世界的认知。就像维特根斯坦喜爱思考与哲学,考上剑桥大学后,便经常与老师罗素、摩尔等人研讨。长时间处于这样一个充满了辩证与思考的“圈子”,维特根斯坦便更加坚定了成为一个哲学家的信念。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这个“圈子”带给他的思想启迪,支撑他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战争岁月,促使着他写成了《逻辑哲学论》初稿。
我很喜欢一部电影《爱乐之城》,影片中女演员米娅和钢琴师塞巴斯汀有着相似的落魄经历和共同的理想追求。同声相应的诉求,让他们共同被音乐所包围,引导着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不管是《红楼梦》中的“桃花社”,还是到近代的戊戌六君子,其实都可以看作是一个个生活上、爱好上的“圈子”。这类“圈子”可以濡染我们的性情,涵泳我们的志趣,可以推动着我们迈向自己热爱的世界。
另一方面,“圈子”也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有的“圈子”一旦踏入,有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战国时代的淳于髡曾经给我们留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劝告。有人说,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的确如此,科学研究认为:“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还记得那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吗?说不定他也可成为司马光那样的名相,但由于他的“圈子”里只有像他父亲那样目光短浅的人,所以他的故事只是被王安石拿来做了一个反面教材。就比如有人幻想一夜暴富,而这种虚幻的追求让他们误入传销的“圈子”,身边环绕着和传销相关的信息,他们便失去了自行判断的能力。又比如我们身边的一些人不小心跌落进“丧文化”的圈子,于是整日就只会顾影自怜,在圈子中寻求自我安慰而一蹶不振。
朋友,你“圈子”决定了你的人生,所以作为新时代后浪的我们,又该怎样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大环境中,塑造更好的自己呢?
其实,傅玄早就说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需要学会正确判断自己所喜爱事物的属性。倘若是价值观正确的,对社会有益的,那么接近这个圈子,我们就会被塑造成优秀的人;反之,贸然地进入某个具有危害性的“圈子”,很可能让你走上不归路。
这里,倒可以化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中的一句话来提醒各位朋友: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选择加入真正属于自己,而且有益于自己的“圈子”!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