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坎: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说理与恳求,不仅是两种不同的对话姿态,而且对应两种不同的语境。
沟通的对话,实现的是道理的传递;辩论的对话,实现的是真理的交锋。
观念的交流得分清对话的语境,语境不同,必须选择恰当的方式才能达成交流。市井巷谈,本应该是怡情的场所却有人坐而论道,陷入沟通的困境不足为奇;辩论赛之所以精彩,是理性的光辉、修辞的严密令人折服,煽情的辞令使不得也说不通。
第二道坎:意义的解析
说理,为的是真理越辩越明,应不惧站在高处,接受审视,成也快意,败亦有收获,好一场酣畅淋漓的锤炼;
恳求,为的是道理得以普及,也不妨站在低处,眉眼低垂,气质谦虚,劝谏有诚意,大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妙处。
捍卫真理的坚定不移,同理之心的人文关怀,本身并不冲突。纵观图书、传媒,好的学术作品从来不是以居高临下地说着吐火罗文,而是,真佛只说家常话。
当我们在说理与恳求之间抉择时,考量对话的天平如何倾斜,究竟是捍卫真理的至高无上,还是追求道理的普世价值。真理、道理是人在日常生活建立认知的基础,常言道,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必须明确沟通的意义,才能避免无意义对话,而非在高低姿态中徘徊不定。换句话,人必须能说服自己,而不是强求对方接受。
第三道坎:方法与准则
说理与恳求之间的取舍,早已经有经验可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醒卫道士不可忽略人文关怀,却又使得人陷入本末倒悬的尴尬处境,为了沟通的谈话和谐氛围而让理的价值屈尊降贵。
此生若有幸,与一场世纪碰撞相逢,为理申辩与为情恳求处于水火之势。
我选择恳求。
作家村上春树曾说过:永远选择站在鸡蛋这边,面对高墙。
离开人性的真理会陷入虚无的境地,理性求索的背后,仍旧是为了拥有良善的人性。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