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悬置道德审判
宋宇辰
类似"哈佛校训”谬种流传的现象,在现今的互联网时代,俯拾皆是。就如同勒庞对“鸟合之众”的定义:“我人多势众,我锐不可当”,面对如潮水般袭来的谬言,我们又当何以自处?
雨果梅西尔在《我们如何思考》一书中,敏锐地提出了当代人面对信息的态度--即“开放的机警”。正是这种渴求与世界连接的愿望,为谬言的传播提供 捷。我们在开放与包容中接受着外界世界的一切声音, 成功学的洗脑,心灵鸡汤的慰藉....也许信息打着“善意”、“正义”、“正能量”的旗号,但当被裹挟在复杂的信息洪流之中,我们却显得不再“机警”。
究其根本,是我们对思考的懈怠允许了与谬言的侵入。化用苏格拉底的话, 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同样的未经省察的言论不值一提。抗拒思考的同时又拒绝承担责任,我们难免落入汉娜阿伦特口中的“平庸之恶“的陷阱。就如艾希曼化身纳粹庞大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一般,人们在网络中扮演着不负贵任的角色,却对此毫不自知。诸如哈佛校训此类的谬论尚无大害,但麻木不仁的评论转发却极易成为不良舆论乃至网络暴力的幕后推手。
在这一切当中,不思考的后果便是身处其中的当事人却对危害最不自知,但我们每一个人作为担负责任的个体,应有能力去做好自己的社会角色。
米兰昆德拉曾在小说中写道,悬置道德审判是一部小说最大的善良。在我看来,悬置道德审判同样是网络用户最大的善良。在参透世界本质之前,绝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言论,因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或自以为好的出发点去评判自己未知的世事件毫无意义。
波普尔的“本质主义”科学素养也许在此有值得效仿之处,尽管我们不必用科学家一般的求索态度去参透-切事物的本质,但追求本质的精神恰恰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经历过思考又经得起思考的言论才真正具有它存在的价值。
因此,当看到时事热点和吸引眼球的“10万+”不要忘了暂时悬置自己的道德判断。我们试图机警地去避开谬误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可能同样身处谬误的困境之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