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机构的生死选择题

发布于 2021-05-21 13:59 ,所属分类:出国留学学习资料

前段时间,朋友圈一直在转发下面这个图片,观察君看过之后,也唏嘘不已。


TM的崛起,从战术到战略都非常高明,如果没有后期的“大跃进”,他们应该是最接近成功的一家。从TM的创步,到辉煌登顶再到四面危机,我虽不是亲历者,但也算是见证者。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今天这篇文章不讨论TM,至于现状如何,能撑多久,未来出路在哪不是我们关心的话题,今天是想给大家分享下自己的思考,抛砖引玉,看看大家有哪些不同观点。


观察君进入这个行业十几年,大部分都是在美本业务板块,所以对美国留学机构应该算是比较熟悉的从业者之一。


作为同行,甚至曾经是直接竞对,看到TM今天的困境,我没有丝毫幸灾乐祸,反而觉得越发沉重。


因为这样的剧本,观察君同样亲身经历过。2018年1月离开ZMN,亲历了它的成长、辉煌、下坡。


再往前,TTL的昙花一现,也有很多人都是见证者或亲历者。


他们几乎走出了一模一样的成长轨迹。


他们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美本高端。


暂不说专业水平有多高,至少客单价是真的高。经常签百万以上的大单,诞生了很多销冠神话,被新手销售顶礼膜拜,而今,销冠不在了,但江湖依然有他们的传说。


如果问观察君的过往经历中,有什么问题是一直是无解的,那这种超高单价留学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从产品本身讲,配备很专业的顾问,外籍文书,前招生官服务,活动规划等等,打包进来,高价为学生提供一个保底的方案。顾问服务水平不同,定价也不一样,这个基本是可以理解,但远远偏离市场的定价,就很费解了。


如果我们倒推一下,拿到目标学校录取,机构全款结算;拿不到目标学校录取,退费80%。换言之,服务费只占20%,其他80%都是对赌。客户和机构都在赌自己的运气,搭上的是孩子的学业。


明知是对赌,家长还能签约,这是我非常不理解、也是对销售最佩服的地方。


虽然机构最终无论申请成败,都有20%保底收入,并不会直接造成财务亏损。但会给机构的带来大量现金流,从而使机构老板们膨胀,要么快速扩展,要么就内耗折腾,往往都忽略了头顶悬着一把“预付款”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借用一段TM内部邮件内容:


管委会更是惊讶的发现,过去两年,依据合同或者申请结果未达标已经完成的退费占总营收比重低于4%,但额外竟然存在各种莫名其妙的原因和所谓的“客户单方面原因”,甚至是服务已完成,超出协议约定根本不应发生的退费,已经额外实实在在退出的现金高达1.2亿,个别分公司的年退费金额甚至超过了当年营收的两倍,给公司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财务负担。


大家仔细品一下,正常的退费比重并不高,但另外1.2亿退费是怎么产生的,并且超出了协议约定还要退费!退费还会超过年收入的两倍!是不是难以想象?


除了管理混乱之外,另外一个发挥主要作用的就是“销售”。


签大单,销冠们的最爱。为了签下大单,销售们用尽浑身解数,过度承诺在所难免。但销售对客户的承诺肯定无法写进协议,而当客户在服务过程中出现落差要退费的时候,自然也无法按协议流程。但销售有自己的套路,公司不给客户退,就会以罢工、离职、完不成业绩、影响续报推荐等理由来要挟公司,从而达到退费的目的。对的,就是要挟,销冠们有这实力。


所以,“高端”机构快速发展的实质是“高单价,端营销”,完成资本的快速积累,核心动力就是销售驱动。


花完了预付款,遇到了退费,结局可想而知,不彻底踩踏已经是万幸了。


10年前的留学行业,竞争压力很小,并没有很强的销售氛围,很多接客的顾问就是申请顾问;2012年之后,销售逐渐占据舞台中央,甚至顾问成了销售专属代名词。而销售也因为越来越有话语权,逐渐走上了留学行业各岗位的鄙视链顶端。大部分公司的核心销售,在内部是有特权的,可以怼天怼地怼空气。业绩不行,是市场无能;签不下来,是后期没有做出好案子;签约率不行,是公司品牌影响不够大。


销售的本职工作就是完成业绩指标,无可厚非。从定义上来看,机构的战略是抽象的,但指标让战略有了具象,也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战略。比如,战略是我们要服务更多学生,那么落实下来,就变成了招生指标,每年要签下多少学生,至于服务不容易被指标量化,就慢慢被忽略,积重难返,战略就成了口号。


将绩效指标与战略捆绑在一起原本是各个行业最佳实践,留学行业也是,但是高额大单的出现,让这种实践走向畸形。机构战略受到数字的挟持,公司价值遭到破坏,会逐渐形成一种企业文化,很难再扭转回来。


原本留学行业是靠服务驱动,通过为客户提供一定价值的服务获得长足发展,会产生更多的口碑客户,老客户推荐等等,是一个良性循环。但变成销售驱动之后,数字指标替代了公司战略,偏离了服务初衷,市场会用脚投票让其淘汰。


不出现疫情,销售驱动的机构也会陆续出现问题;疫情只是个加速器,让结果提前到来。为什么疫情期间,留学机构出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有的机构业绩大幅下滑,有的机构却逆势增长,根源就在这里。


销售驱动的留学机构,TM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还有很多机构在指标的绑架下“策马狂奔”,大家也清楚根源在哪,却鲜有魄力做出改变,最终只是“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服务驱动是不是就要抛弃销售,也不尽然。靠服务口碑获客,凭实力生存,固然可取,但规模化发展就会很慢,这是和资本联姻的机构所不能忍的;销售的助力会加速发展,但要合理的设定指标。


比如可以考核销售的业绩指标,但并不能作为唯一指标,销售的有效资源签约率(有效资源的界定),退费率,大单占比,老客户推荐,客诉率,好评数等等都可以作为综合指标来考核,一味的唯业绩论,最终只能自食其果。


是服务驱动,还是销售驱动,似乎已经是留学机构不需要证明的生死选择题,但依然会有很多机构前赴后继的来为论点提供素材,下一个会是哪家呢?

推荐阅读:

留学顾问,先别着急跳槽!

美国留学还有市场吗?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