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2010年,我,十八岁。和很多同龄人一样,经历了1000多个奋斗的日夜,在6月7日走上高考“战场”。如今回首,竟有11年之久。静心想来,备战高考的“废寝忘食”,考场上作答时的“忘乎所以”,等待成绩的“望穿秋水”,一帧帧一幕幕,看似已渐渐远去,却似乎从未走远。
那一年,板书的内容无数次从辩证唯物主义变到地球地理,从立体几何变到世界史、中国史,从ABC变到高考必背古诗词,唯一不变的就是右下角的那片“净土”……
方寸之间,它以倒计时的方式提醒大家距离高考剩余时间。当它从三位数变成两位数,我丝毫无闲情雅致去探究数字“99”的内涵,《道德经》中“99”归一的智慧,现实中“99”象征着天长地久,都与我无关。我唯一知道的只有:高考,它快来了。在十八岁的我看来,它带来的不是“七彩祥云”,而是那无尽的“硝烟”。
那一年,每个人书桌前面都有一座堆砌而成的“小山”,除了做不完的试卷,看不尽的教材,还有那极容易被老师抓“小辫子”的毕业留言本……学习毕竟是辛苦的,但是,经历一次次思考,一遍遍整理后,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或多或少都会再次获得突破式的理解。此时,自己打心底里又认为“学海无涯乐作舟”。有时候,老师正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胆大包天”的我竟然支棱着脑袋酣睡起来,脑袋频频点头似乎表达着对老师最“体面”的敬意。无奈的是,英语老师丢来的粉笔头终归抵不住周公的“诱惑”,英语早读课我几乎都处于睡意昏沉的状态。神奇的是,数学课上,好几次被老师点名声惊醒的我,淡定地揉着惺忪的睡眼,完美地作答了老师的提问。晚自习间,我经常偷偷地将留言本传给同学,期待着收到来自他们手写的真诚祝福。夜深人静,身心俱疲之时,我静静地翻阅留言本,憧憬着美好的高考结局,又似乎看到了象牙塔里,依旧忙碌的自己。
图为晚自习间
那一年,“高压”的备考日子充斥着数不清的周考、月考、季考,还有各种模拟考、联考……
面对考试,最初的我,仍心存些许忌惮,考试成绩成为负面情绪的“风向标”。十八岁的我,成绩进步时或许没有过多的惊喜,但是真的会因为成绩退步而“梨花带雨”一番。后来,当考试成为常态,当成绩不理想成为常态,无论面对多么糟糕的成绩,我感叹完“只道是寻常”,便一笑而过。
那一年,我有多少次害怕高考来临就有多少次期盼它的到来。6月,终于进入自由“复习”阶段……6月1日,我和好友相约去拍艺术照,当化妆师造型师依次给我们化妆挑服装的时候,我才切身感受到青春的另一种滋味。6月2日-6月4日,高考的“硝烟”已不知所踪,肆无忌惮、放飞自我的日子才是真正的“快乐星球”。大家互送离别祝福语,互相叫唤着要好的朋友拍照留念。那时候的手机,没有美颜滤镜,没有500万以上像素,简单纯真的我们依旧在“镜头”中留下青涩、懵懂、快乐的笑脸。作为高考独家传统项目,我和好友相约在校园里的柳树下,用稚嫩的笔体写下高考愿望,拿一根绳子轻轻地将它系到柳枝上,口中默念“高考顺利”,为同学、为自己祈祷。
6月5日是高考前最后一个上学日,整理完试卷、书籍后,我们大家开始了高中生涯中最后一个集体大扫除。没有老师的叮咛,没有卫生委员的安排,同学们有序地搬桌子、洒水、扫地、拖地,笑着,调侃着,祝福着。
图为最后大扫除
那一年,高考在6月7日、6月8日期间平常而不平凡地走过……
考场外,虽然没有身披黄马褂,身着旗袍爸妈的陪伴,但我坚信“马到成功,旗开得胜”在他们心中默念了千遍万遍。
考场上,我无暇顾及监考老师严肃而和蔼的面容,认真地作答着每一道考题。当最后一门考试科目结束铃声响起,在落笔的刹那间,我竟然有种策马奔腾、对酒言欢、潇洒人生的快感。
十一年后,此时此刻,回忆起高考的点滴。在这段青春岁月里,自己并没有想象中的拼命,并没有做到感动天地,感动自己。但是,跌跌撞撞、懵懵懂懂,因为有老师的引导、同学的陪伴、家人的支持,苦和累的时光浓缩成了最美的记忆。在这段青春岁月里,我收获着亦失去着,在接受生活和学习的历次考验中,我接纳了平凡的自己,懂得了努力的价值,并试着和“失败”的自己共处。在这段青春岁月里,我学会了在人生岔路口,要敢于做出选择,懂得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离别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相遇。
如果说,高考是一份特殊的成人礼。那么,在我的成人礼中,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给予的太多太多。以至于在十八岁以后,度过的每一年,经历的每一件事,在前行的道路上,这份十八岁的成人礼将一直赐予我无穷的力量。
谨以此视频,献给榆社中学2010届238班,感谢师恩,怀念青春,相聚有时,离别有时,再会亦有时。
高考季,gongzhong号 “无常岁月” 、“依依物华”联袂特别策划——「我们的高考」。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致敬高考,致敬青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