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东平 | 取消课外培训之后(文字版)

发布于 2021-08-03 22:34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大家好,我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杨东平。最近国家强力出台了政策,要求整治培训教育,其实这也是对整个中国基础教育格局的一次重大的调整和改变。


辨析“影子教育


中国的基础教育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系统,就是公办和民办两个系统。在最近20年以来,生长出了规模巨大的第三个系统,课外培训系统。它的体量大大超过了公办小学,而且出现了一批实力强大的上市公司。今天中国基础教育的格局和利益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培训教育成为增加课业负担和家庭经济负担,助推应试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已经到了“天怒人怨,不得不变革的时候。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培训教育在国外通常被称之为“影子教育”,意思就是说它是伴随着公办学校之后,为了满足公办学校的某些需要,如影随形的产生的。比较多的,是一种补习教育——后进生他跟不上正常的教学,需要通过课外来提供;公办学校不可能都提供音乐和艺术的教育,通过课外来提供。所以说它是影子教育。


但是,在中国的现实中,培训一开始也是从满足了一部分学业困难学生的需求,但是到后来它就逐渐偏离了这个方向,形成了很强的自我发展的动机。通过超前教育和竞争性发展的模式扩大社会影响,通过向家长传递焦虑然后满足焦虑的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最后培训教育成为对公办教育的一种反噬,也就是说它在很大程度上绑架和改变了公办教育。


比如说,当绝大多数儿童都已经在学前班学了非常多的知识以后,小学的教学是没法组织的,所以最后一年级的教学只能从受过培训的起点开始,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要求一年级零起点。所以我们说培训教育它的确是恶化了整个的教育生态,造成了一种“水涨船高”的格局。考试的分数和竞争的强度越来越高,如果你不参加的话,你就会被甩下。它的背后的概念的是一种学历军备竞赛。


现在我们对培训机构的治理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就是要把被抬得很高的水平面降下来,降到原来的初始的位置。也就是说,与其所有的人都去补习,不如所有的人都不补,大家都回到一个零起点,回到原初的面貌。这种治理的思路是有价值的,当然治理的难度是非常高的。但是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我们要逐渐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


取消课外培训之后,矛盾会转移到公办学校


我今天想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当课外培训逐渐被取消以后,这个矛盾就会转移到公办学校之内。


我们刚才讲到培训教育,它是影子教育,是随公办学校的需求而改变的。如果你公办学校不择校了,它就没有择校培训。如果你公办学校都要求考足球,它就都去培训足球,所以它是一个从动的系统。如果课外培训这个系统没有了,那么自然所有的对教育的抱怨、不满、问题,就会重新回到教育内部,回到了我们公办学校自身。所以我们要看到,正是因为公办学校出现了各种问题,才催生了影子教育


今天我们还是要重新回到以公办学校为主,来解决各种教育问题的轨道上来。


首先要确保学前教育不被超前教育、提前教育所裹挟。我们看到中国的培训系统不断下沉,越来越低龄化,下沉到2~3岁的幼儿,做各种思维训练,不要说违背教育规律,简直是违背基本的人伦原则。在这方面我们要有更坚决的更强有力的措施,避免学前教育被培训所裹挟。


比如通过学前教育的立法。我们看到在台湾地区2013年通过的《补习及进修教育法修正草案》当中就明确规定,英语、珠算、心算、作文、速读等类型的补习,都不能招收6岁以下的幼儿,违规者最高可罚50万新台币。就是说,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规则,才能够阻止事态的恶化。


其次,就是要改善小学的教育生态,就是所谓减负的问题。小学如何做到真正的减负,我觉得就是要取消公办学校的唯分数评价和超纲的考试。


我有一个非常好的同学,他的后代在上海一所非常优秀的学校上学。他跟我说,在公办学校,考试的最后一道题都是奥数题。而且这是公开的秘密,所有的学校都这么做,这完全是违规的行为。到底是为了帮助培训机构招生还是其他的原因?这个我们说不好,但是这种现象必须彻底克服。不能说一套做一套,说是要减负,却还是搞这种超前的教育,或者说超纲、超难度的教育。它是必须禁止的!


另外,非常重要的,是需要刹住公办学校教师的有偿补课。这也是很多家长最大的担心,就是课外补习取消了以后,会不会导致培训机构的培训转移为在校教师的有偿家教?在校教师的有偿家教是违规行为,国家明令禁止的。但是我们能不能真的把它禁住,大家担心的就在这。所以如果我们这个事情做得不彻底,就会使课外培训仍然变相生存。


挑战!没有课外培训了,学生的假期生活如何安排


我们还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没有课外培训了我们的学生的生活如何安排。有一个当务之急,今年的暑假如何安排?因为过去家长有一个比较简单的选择,把小孩子送到培训班去。毕竟这可以帮助家长来分担一些看护孩子的问题。所以在没有培训系统的情况下,这个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的政府、学校和社会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就是要担负起学生的课外时间的服务。


最近,上海已经建立了上海市小学生的爱心暑托班,由团市委、市教委牵头,包括卫健委、体育局、总工会、市妇联等等各机构共同参与,覆盖了16个区,一共建立543个办学地点,为大多数的小学生提供一个课外活动和托管的场所。


因为过去这个功能被培训机构取代了,所以我们缺乏主动的建设,而这种社区服务应该是社会的常态,一个学习化社会,一个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常态


比如说在丹麦每个社区都有青少年俱乐部,包括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包括足球、手球、网球、游泳、射击、骑马、体操各个项目,而且还离家很近,学费也不高,通常每个孩子都会在假期参加一个俱乐部。这就是一种公益化的、儿童友好的,同时也是社区化的社会支持系统。像这样子的社会服务在中国还不普及,所以这可能是今后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我们的家长也要意识到,这个转变也可能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能力非常重要的机会。我们知道在国外学生的寒暑假的假期是非常长的,将近有三个月左右,为什么设计得那么长呢?是有功能的。它就是为了用这段时间促进学生的社会认知、自然认知、自我认知,也就是说让他走出学校,来认识社会,认识各行各业,认识自然,发展自己的兴趣。


所以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都需要共同来帮助学生安排设计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职业生活,协调学生进入各种职业场所参观实习,做调查等等。这是一个很新的方面。


对于中学生而言,可以让他学习自我管理,确定一个假期的目标,读多少本书,自学哪些内容,参观多少个展览,参加一次旅行等等。同时可以确定一个个人的研究项目,包括理论或者实践的研究。比如说,我用假期来研究我自己的家史,我的祖上三代到底是干什么的,这个恐怕一般的孩子都不知道;或者说做一个社区的调查,我们村落的调查。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要参加公益活动,公益活动既可以参加社会的公益机构的活动,也可以是自我设计一些公益活动。比如说帮助老人学会使用电脑和掌握使用手机的APP,比如说帮助家长建立一个手机的通讯录等等,这都是可以设计的。还有就是到企业、商店、农村进行一次生活体验,了解社会。我相信这些都是比刷题更重要的学习,会使这个暑假更具有价值。



延伸阅读:「更多相关主题请点击」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1 | 为什么中国的家长这么焦虑?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2| “教育内卷化”的秘密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3|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差距难以消除?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4|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有小升初吗?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5|减轻课业负担的症结何在?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6|高楼PK大山?培养普通人无关阶层和出身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7 | 全民奥数是如何兴起的?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8 | 从网红村小看今天的农村教育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09 | 浅谈中小学生自杀现象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0 | “拼命学”真的是没有选择的选择吗?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1 | 教育真是用来社会分层的吗?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2 | 不要“鸡娃”“牛娃”,儿童的当下就是未来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3 |未完成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启蒙(一)——从哥大中国中心20周年庆典说起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4 | 百年前的生活教育——未完成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启蒙(二)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5 | 历史的反转——未完成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启蒙(三)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6 | 我们能从40年的“神童教育”中学习到什么?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7 |谈状元,更谈其背后的成绩观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8 | “不能输的起跑线”到底是什么线?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19 | 为什么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0 | 别把学习当教育,也别把教育当学习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1|教育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培养“一个明智的人”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2 |今天的英语教育,是否真的在面向未来?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3 |为何如今的教育让男孩缺少“阳刚之气”?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4 |为什么西部民族地区学生的学业成就很难改善?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5 |农村学生走出大山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6 |没有儿童友好环境,如何安心生“三胎”?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7 |谈谈女孩的教育

  • 杨东平教育洞察Vol.28 |中西数学教育的差异究竟何在?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请在gongzhong号后台回复「杨东平教育洞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