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湖北仙源中学的杨老师带领孩子们拿起手中的画笔,以一幅幅励志漫画来驱散疫情的阴霾:厦门六中合唱团用阿卡贝拉的形式演唱《夜空中最亮的星》《微光》,一首首经典歌曲令人泪目。追溯历史,打开苏轼的朋友圈,我们看到有文与可的《墨竹》、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还有赤壁的清风明月……也许正是这些美好让他走出生命的泥淖。美学家李泽厚先生认为,狭义的美育主要指艺术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中所达到的最高水准,也就要关系到每个人怎样去追求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以上材料引发了育才中学同学们的思考与讨论,作为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给校团委写一封信,建议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要求:自拟标题,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贴合背景,符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尼采:人是由最卑微的粘土与最贵重的大理石所构成的,人本身就是大自然创造的艺术品。伏尔泰: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康德: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一个是我头顶的灿烂星空,另一个是我心中永恒的道德律令。普鲁斯特:我曾经长久地凝视着一株开花的李子树,贪婪地留恋着其中的真理。巴什拉:当一个事物变得更美一点,它就成了另一个事物。桓宽《盐铁论》:至美素璞,物莫能饰也。至贤保真,伪文莫能增也。故金玉不琢,美珠不画。您好!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绘画可以驱散疫情阴霾,歌曲可以打动人们内心,苏轼凭借艺术之棹走出生命的泥淖。我们相信,学会审美既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艺术修养,也有助于提升人生境界。所以,我建议学校举办“学会审美,健全人格”的主题周活动。(起)
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学会审美是人生成长的必经之路。席勒将人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感性的人、审美的人、理性的人。“要把感性的人变为理性的人,唯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所以,学会审美是我们提升自我、实现诗意人生的必修课。王羲之在兰亭的流觞曲水中寄托人生兴怀,苏东坡在赤壁的清风明月中体悟世间哲理,梵高笔下流转的星空、金色的向日葵成为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璀璨、热烈人生的明证。人们对美的孜孜以求,让我们成为了“大写的人”,也汇成人类文明滔滔不息的万古江河。(承1)
美是人生的极致呈现,学会审美是健全人格的有效路径。人格教育最为重要的是辨真伪,知善恶,识美丑。我们追求的美,不仅仅体现在艺术的课程中,更是贯穿于人生的课程中,因为尚美的人是人格健全的人,而完善的人格,有助于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让我们知道了坚守理想的可贵,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砥砺着我们不屈不挠的奋进之志。而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总让我们回想起西西弗斯般不屈的奋斗者,他们身上熠熠闪耀着坚韧与壮烈之美。这份美,是我们健全人格的重要力量,是我们面对人生岐路时能够坚守自己价值观的压舱石。(承2)
尊敬的领导,我们倡导学会审美,更要让同学们知道何为真正的美。在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畸形审美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一些年轻人对名牌鞋服、大牌手机趋之若鹜,成为了拜物教的盲目追随者;很多人在“娱乐至死”的时代碎片中沉迷快餐文化、低俗文化而迷失自我。就像美玉之美在于它能敦品励行,而非自我装潢,一时风行的未必是真正的美,流于感官的往往偏于肤浅。“至美素璞,物莫能饰”,通过开展活动来倡导同学们学会健康的审美,更是我们对抗畸形审美的题中之义。(转)
音乐家谭盾说过,一个爱艺术的民族、一个学艺术的民族、一个对教育和美非常崇尚的民族,一定是非常伟大的民族。每个人都拥有发掘美好的眼睛与心灵,拥有完善的人格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民族之幸。(合)
吃播是近两年火爆的网上直播形式,很多人认为既可以从中学到做饭小常识,又在观看主播享受美食时有“很下饭”的感觉。其中的“大胃王”式吃播秀因大量堆积食物的视觉冲击力和主播食量大如牛的表演,更是获得了百万点击量。近日,央视新闻连续两次批评了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的现象,一些社交平台针对吃播节目也纷纷采取各种严格管控措施。对此,有人认为央视和平台控制得力,大胃王吃播以铺张浪费和暴饮暴食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出现假吃和催吐,只是为了赚取流量牟取经济效益,这样的不良风气应该予以扭转。但是,也有人担心吃播是互联网兴起的新服务,是民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如此多管齐下的严厉把控有可能会将其扼杀。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社会现实谈谈你的体会和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一段(材料段):第一层写吃播火爆,好处多多。第二层写“大胃王”式吃播秀点击量惊人。第三层写央视新闻和社交平台对大胃王吃播进行批评和管控。第二段(评论段):有人认为央视和平台控制得力,有人担心严厉把控有可能会将其扼杀。第三段(任务段):对此,你的思考?要结合材料,也要结合社会现实。第一段(材料段):写吃播有好处,也有非常不良的影响,央视和平台对其批评和管控。第二段(评论段):就“央视和平台管控吃播”一事,有人肯定之,有人否定之。第三段(任务段):“此”指的是什么?结合前两段内容,应指“管控直播节目”。整体而言,第一段是现象,第二段是解析,第三段是考生的思考。可以有三种态度:肯定它,否定它,兼而有之。无论选择什么态度,材料均可充分地利用上。材料中的理由如下:1.不赞成管控吃播的理由:很多人认为既可以从中学到做饭小常识,又在观看主播享受美食时有“很下饭”的感觉。吃播是互联网兴起的新服务,是民众美好生活的一部分。2.咱成管控吃播的理由:大胃王吃播浪费严重。大胃王吃播以铺张浪费和暴饮暴食来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甚至出现假吃和催吐,只是为了赚取流量牟取经济效益,这样的不良风气应该予以扭转。吃播式新生事物,应允许其有一个发展成长的过程,不必拔苗助长。民以食为天,不可过度管控生活中的正常情绪,相信人们终会有理智的抉择。区分正常吃播和大胃王秀,既赞同吃播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也纠正大胃王秀的不当之处,理性中肯地进行剖析。1.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人尽享改革红利,物质生活的优裕带来的却是体能下降,食欲不佳,这时,吃播的及时出现拯救了大家日益糟糕的胃口,成为广受网民欢迎的“下饭菜”。大观园里贾家的太太小姐们看到刘姥姥鼓起腮帮子宣称“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时,喷饭之余,粗鄙的乡下人刘姥姥迅速成为大观园当天的“网红”,此中缘由何在?皆因自古以来食量大就是蓬勃原始生命力的直接外现,更是普通人享受生活的重要方式。生命本无意义,我们却从吃播中发现美好,一日一修己,两人三餐饭,感悟俗世美好,尽享此生繁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鉴于此,还望对健康的吃播多加呵护,让生活中的小美好拥有自我成长的必要空间。2.堵之不如导之,大禹治水成功的秘诀就是合理地疏导。对吃播的疏导除了进行适度的管理和引导之外,还需对易于网传的各种形式媒体多加甄别,防患于未然,同时不断提升国民素养,用优质的文艺作品吸引人们的度,从而消解不良效应。央视前几年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好评如潮,它将中国的美食和普通人的生活熔铸为一体,展示中国人舌尖上的美味,传达美食文化里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坚忍。如果投入人力物力,多制作生产此类堪称经典的文化大餐,那么,还会有多少人继续流连忘返在恶俗的大胃王秀播中呢?有位哲人说“不长庄稼的土地一定会被野草全部占领”,斯言原本不谬……3.我国古时就有“成由勤俭败由奢”的说法,而管控正是一种让吃播从错误轨道及时返回的手段。试想一下,如果吃播现象不严加管控,久而久之,就会误导人们进入错误的饮食消费习惯。轻者自己大量摄入不健康的油腻食物或长期暴饮暴食,给身体造成致命伤害;重者影响人们及国家、社会的发展和利益。而上层调控更有利于改变社会导向,让民众明白是非,纠正错误,只有如此,才可以及时遏止吃播乱象,减少铺张浪费,更可以使节约之意深入民心,共同营造节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最近两年吃播成了非常火爆的网络直播形式。其中“大胃王”式吃播凭借大量食物的视觉冲击和主播惊人的食量,更是获得了百万点击。关于此类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从中赚取经济收益的吃播行为,央视新闻连续两次做出批评,相关平台也严格管控。对此,人们看法不一,而我认为,只有规范吃播,才能助推美好生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古诗我们从小就背诵于口,可谁又真正将它铭记于心呢?“大胃王”式吃播中堆积大量食物,造成铺张浪费。这是对五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所崇尚的勤俭节约精神的视而不见,这不仅浪费了食物更是糟践了对食物的敬畏之心。作为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食物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和人类自身的劳动成果。袁隆平先生倾其一生研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吃饭问题,现在的我们更要守住前辈火,节约粮食,拒绝铺张浪费,才能开创未来的路。同时“大胃王”式吃播展现的暴饮暴食,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或许就是主播痛苦的催吐,突发胃病等等不可挽回的健康问题。因此要规范吃播,追求健康与节俭。“时代是一张大网。”自媒体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许多新置业、新形式,吃播便是在新时代下产生的新兴直播业态。放大来说,直播这种形式伴着新时代而来,是一把双刃剑,是机遇亦是深渊,疫情期间,直播带货成了推动复产复工、恢复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不管是“小朱佩琦”的神仙配合,还是女神薇娅带货,或是陕西山村因习主席“带货”成功脱贫。类比吃播,若在合理规范下,产生巨大影响力也能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要规范吃播,发挥其利,奏响新时代乐章。《双城记》中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关于吃播,存在铺张浪费、暴饮暴食的状况,也存在内容低俗,为牟取经济效益不择手段的现象。但是,吃播形式的出现反映了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此,相关部门应合理管控,主播们应约束自我行为,不为博取“眼球”才能赚的“回眸”,观看吃播的我们更应学会鉴别,从中提取时代正能量,弘扬社会良好风尚。想要吃播在时代洪流中站稳脚跟并推动时代发展,需要各个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平台与资源,规范吃播,共享新时代红利;规范吃播,共创新时代美好生活。本文最大的优点就是扣题很紧,处处照应,尽显逻辑:主体部分形成了递进式的逻辑思路,分论点工整有美感,与总论点遥相照应;主体段末的分析均能紧扣要点,及时照应分论点;文章引议联结,步步为营,结构合理,前后照应,水到渠成。0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登月舱在月面静海降落,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当阿姆斯特朗走出狭小的登月舱,从飞船走出月球的瞬间,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但是却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②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平稳“亲吻”祖国大地,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在这项万众瞩目而异常艰辛的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用行动完成着习总书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的殷切嘱托,相信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每个个体的努力都会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并联系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主要由两则登月材料构成,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跨越,体现了人类不断探索及不断超越的精神。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任务的背后则有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心怀家国,勇于担当,以个体努力推动国家不断进步。两则材料共同体现了个体与国家、社会、人类的关系,这是行文的具体情境,考生需要在这样的情境限制下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完成写作。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在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时需要结合材料的具体情境,不能脱离材料,思考的方向是,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每个个体都要努力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而且行文中要联系自身实际,思考将来如何用自己的一小步让国家迈出一大步,如何努力推动国家进步,如何达成这样的理想。3.价值判断的限制。“他走出了自己的一小步,但是却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命题者是在肯定个体对于社会、国家、人类的价值,引导考生去谈个体对社会、人类的积极影响。尤其第二则材料中的关键句“每个个体的努力都会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更加体现出命题者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判断。命题者有意引导考生要将个体融入到“国家”的发展之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1.立意角度自由。考生在材料限制性因素基础上阐发观点时,角度开放。可以谈个体对社会、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也可以谈如何将“小我”融入“大我”;还可结合自身实际,去谈“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总之,围绕个体与国家、社会、人类的关系,可阐释的角度是自由的。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在阐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时,可援引事实,支撑论点,丰富素材;也可阐释道理,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个人立足点不同,思考的方向自然不同。在小我与大我、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下,考生可思考的角度很多。3.文体是开放的。考生在谈个人的“感受”与“思考”时,可叙可议,也可叙议结合,只要利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但必须“文体特征鲜明”。这是一道包含具体情境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价值观,启发考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和家国认同感。考生行文时需要根据情境,结合任务展开写作。两则材料内容不同,但立意方向一致,均指向个体与国家、社会、人类的关系,将“小我”融入“大我”,体现个人的责任与担当。审题立意时要抓住材料的关键句。两则材料中都有相关背景——人类首次踏上月球、嫦娥五号完成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背景材料意在引出写作的主体材料,即审题立意的关键句,所以两则材料的最后一句应作为本次写作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关键句,兼顾整体,立意自然得出。1.谈“责任”“担当”。(未体现“小我”与“大我”关系,脱离具体情境)2.勇于探索,敢于追梦。(片面理解材料,未结合关键语句)3.成功重在积累。(由“点滴之水终能汇聚成江河”得来)阿姆斯特朗个人的一小步,却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每个个体的努力都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正如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这背后凝聚着多少“了不起”的你我的付出。“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只有将每一个个体的努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每一个个体只有心怀家国、主动融入时代之中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塑造更精彩的自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心有大我,方会“一寸丹心图报国”。“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作为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年轻的黄大年秉持着满腔爱国之情,不忘“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爱国初心,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贡献力量。正是这样一种国家至上的“大我”情怀,使他在回国后为了国家科研事业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以“拼命黄郎”的精神奋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透支自己”式的牺牲小我,为的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正如那把青春献给茫茫大漠的樊锦诗,视敦煌如生命的她与丈夫分居长达19年,更来不及尽母亲之责,照料自己的两个儿子,如此只为“守住前辈的火,开辟明天的路”。正如万众瞩目的嫦娥五号圆满完成中国首次月球无人采样返回任务背后,活跃着一群年轻科研工作者,他们把个体的努力变成推动国家进步的力量,用怒放的生命唱出最美的歌,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以“无我”之姿绘就精彩人生。身处新时代的我们,更要用拼搏的一生去书写自己无悔的青春,将小我融入大我,把对祖国的赤诚之心转变为自己实际行动的力量。发奋读书,为高考冲刺,为人生奠基,每一个努力奋斗的足迹都是在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只有每一个你我都如此,中国梦的实现才不会在你我口中成为空谈。愿你我与时代同步伐,将小我融入大我,以青春奉献祖国。“锐锋产乎钝石,明火炽乎暗木,贵珠出乎贱蚌,美玉出乎丑璞。”——葛洪(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王有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张桂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在普通与平凡被蔑视的世界,亦有美之所在。”——柳宗悦(日本美学家)“七一”前夕,班级计划围绕这段话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七一’前夕,班级计划围绕这段话展开讨论”, 这段话即材料所提供的语料,“七一”为“七一建党节”,“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考生要在材料中的党员的事迹和言论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思考,表达对其言其行的思考和感悟,以及他们的奉献精神对自己的影响。其中张桂梅是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学生对其事迹了解比较多,便于考生展开联想。2.典型任务的限制。“班级计划围绕这段话展开讨论”,这一任务限定了写作身份为学生,写作对象为同班同学,写作内容限定为对材料中四句名言的感悟和思考,而且有班级讨论的现场真实感。“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这一任务限定写作体式为“发言稿”,考生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发言稿的语言和思维符合高中学生认知。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提供的四则名言中,葛洪的名言突出“伟大源自平凡”,王有德的名言强调恒心与坚持,张桂梅的名言重在无私奉献,柳宗悦的名言赞美“平凡”,四则名言又暗含着“平凡人”这一共同话题,的焦点在王有德和郑桂梅这样的普通党员身上。建党100周年之际,四则名言引导考生学习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1.写作角度相对开放。材料为四则名言,古今中外兼有,属于非连续性材料。考生可组合两三则思考,可立意为歌颂共产党员的奉献精神,也可立意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等;既可写个体“小我”的感悟,也可与全班同学一起探讨“青年群体”“党员群体”努力、坚持、奉献及对社会的意义。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紧扣葛洪名言中的“锐与钝”“明与暗”“贵与贱”“美与丑”,思考普通人的努力的价值;结合王有德名言中的“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思考“不忘初心的”的价值;联系张桂梅名言中的“值了”“足够了”,思考无私奉献的意义;联系柳宗悦的“普通与平凡”“被蔑视”“美”,思考普通人存在及奋斗的意义。四则材料结合起来:伟大诞于平凡,成于奉献,守于信念。考生还可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这些社会热点,获取更多论据,论据不只局限个体,可以扩充到党员群体的坚守、奉献等及对国家发展的贡献。本题属于多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考生发表感悟与思考,向党员干部学习。题目语料为四则名言,四则名言既有各自的侧重点,又暗含“平凡人”这一共同点,尤其在不少学校近期组织学生观看2020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的前提下,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析。题目的情境设置、任务设置具体,针对性强,对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很有参考意义。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忽视“七一”这一情境限制,只顾自己议论分析,全文只字未提党员、建党100周年。②缺少自己的感悟与思考。尤其是第二则和第三则名言,个别学生发言稿只是拉长名言材料,却没有表达任何感悟。③完全抛开材料,自己另起炉灶发言。1.一生一事,一事一生。(断章取义,曲解材料,忽略说人的身份和“七一”这个写作背景)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在平凡的世界寻找人生的‘镜子’”。“七一”建党节在即,值此党的100周年的历史节点,谨以此发言稿向凡人英雄致敬,与各位同学共勉!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我们不妨以他为镜。
优秀共产党员王有德说:“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治沙30多年,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营造防风固沙林60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筑起了一道东西长47公里、南北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有效阻止了毛乌素沙漠扩张,实现了人进沙退的伟大壮举。黄沙漫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林场,变成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沙漠绿了,职工也脱贫变富了。建党100周年,王有德交出了一份治沙脱贫的优秀答卷。他就是一面镜子,是我们一代青年的镜子,我们应该以他为楷模,画好人生的自画像。
我们不妨以她为镜。
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为了贫困山区的教育,即使倒在讲台上,长眠于华坪的沃土之中,也无怨无悔。为了改变山区母亲素质和促进教育公平, 张桂梅创办了全免费的女子高中,使1600多名贫困家庭学生圆梦大学,打造“输血式扶贫+造血式攻坚”的扶贫机制。她说:“当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作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要学习“张桂梅精神”,学会在做小事中锻炼做大事的能力,奋斗、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人生。
在建党100周年,面对王有德和张桂梅这两面镜子,让我们来给自己画像:我们是不是这样的人?我们想不想成为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该不该成为这样的人?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这样的人?
面对这样的镜子,思考着这样的问题,让我们为自己画像,画好自画像。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北大钱理群教授说:“真正的精英应该有独立自由的创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作为每一个行业里的佼佼者,自带名人效应,身上肩负着比普通人更大的责任,他们的一言一行应该传递给社会更多的正能量,鼓励人们努力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应该用“钻法律空子”“违背道德”的行为形成负面新闻占据舆论场,将错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贻害世风!读了上面的材料,你对“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有什么样的思考和感悟呢?请你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向《某报》的“时事评论”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命题说明:本题来自武昌区2021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调研考试,更多作文解析请“新课标大语文”gongzhong号。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用北大钱理群教授的话,提出真正的精英应有的社会承担问题,社会精英自带名人效应,应该传递给社会更多正能量,而不应该用负面的行为和错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贻害世风,这是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也是考生联想思考的基点。命题人针对此情境所给的立意引导是:结合当前社会现象,思考在当今社会大背景之下,作为未来栋梁的青年学子应该学习有社会担当的精英的言行,对价值观错乱的所谓“精英”应持有批判态度。2.典型任务的限制。考生要要紧扣“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表达思考和感悟,要能结合当前社会现象向《某报》的“时事评论”栏目投稿,暗示写作对象是广大读者,要有对象意识和交流意识,文体限定为“时事评论”。3.价值判断的限制。题目的价值取向明显:精英自带名人效应,肩负着更大的责任,应该传播正能量,不应该造成负面影响;传递正能量鼓舞人心,传递负能量贻害世风。题目引导考生去、去认识、去思考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之间的关系,意识到个人“小我”与社会“大我”之间的关系,通过理性思考,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子勇担责任与使命。1.立意角度自由。针对“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主题,考生可以从正面谈社会精英应有的社会承担,即应有什么正确的承担,又该如何承担;可以从反面批判一些所谓“精英”错乱的三观和“钻法律空子”“违背道德”的行为;还可以综合立意。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回眸往昔,追忆新中国成立之初、改革开放之初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同时批判当下的一些所谓“精英”贻害世风的行为;可以立足当下,由驻村干部倾尽心血带领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顽强奋斗、攻坚克难的事例入手,来表达自己作为青年学子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性思考,以及对责任与使命的认识;更可以谈青年学子面对人生选择时,该如何处理个人小我与甘于奉献大我之间的关系,对自己肩上的责任做出思考。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价值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本题旨在引导青年学子对“社会精英与社会承担”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考生思考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体现了高考核心素养的一体四翼。考生要认真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明确立意方向。题目设置贴近社会现实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考生一定要树立文本意识,认识到联想和思考都必须在材料基础上展开,不能脱离材料随意发挥。2.人生应有多样化选择。(脱离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3.真正的精英。(泛泛而谈,没有具体指向,不扣写作任务)现代社会早已打破阶层固化,各行业、各领域的佼佼者凭借能力、机遇,赢得了财富,也赢得了普遍。伴随网络传播的一日千里,自带名人效应的精英们,无论是传播正能量,还是爆出负面新闻,其影响力都是巨大的,远非常人可及。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真正的精英要有自我的承担,要有对自己职业的承担,要有对国家、民族、社会、人类的承担。”忆往昔,新中国成立之初,钱学森先生作为精英中的杰出代表,决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投身祖国建设;看今朝疫情之下,钟南山院士等医疗工作者逆行驰援武汉,为拯救他人生命而不计个人生死。耶鲁大学的双料高材生秦玥飞,放弃百万高薪待遇,选择回祖国农村服务。黄文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毅然选择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重回家乡攻坚扶贫。他们用行动诠释着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他们用行动向我们昭示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他们践行了勇担社会责任的使命,他们是真正的时代精英。遗憾的是,现在一些“精英”在赢得成功之后,呈献给社会的却是错乱的三观。有的人纸醉金迷开启奢华模式,从四千元一把的雨伞,到几十万元的水晶吊灯,再到几个亿的豪宅,炫耀不止,乐此不疲。有人“钻法律空子”,瞒天过海、偷税漏税,甚至为牟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还有人,为博得度,不惜违背道德,挑战公序良俗。这些人的种种举止言行,形成负面新闻占据舆论场,将错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贻害世风,令人大跌眼镜。这些精英随心所欲的行为,不但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也容易误导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真的想问一声,你们可曾想过你们丰厚资源的取得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可曾想过自身的责任与担当?作家路遥说过:“只要不丧失远大的使命感,或者说还保持较为清醒的头脑,就决然不能把人生之船,长期停泊在某个温暖的港湾,应该重新扬起风帆,驶向生活的惊涛骇浪中,以领略其间的无限风光。”我们应向勇担家国责任的真正精英学习,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放在心上,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建设紧密结合,勇担当,为家国,从而实现真正的成功。希望读到这篇文章的所有读者都能铭记:心系家国勇担责,无愧精英无愧心!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是一位妈妈给孩子人生道路上的谆谆教诲,情深意切,语重心长,寄托着妈妈对孩子的担忧和期望。材料先用一个转折连词“可是”传达出母亲的隐忧,生活里有毒“蛇”孩子逐渐学会说“不”,同时孩子也学会了放纵、倨傲、无情、退缩。接着材料再用一个转折,让孩子明白,生活不仅仅有毒蛇,生活是个大花园,孩子也应该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最后这位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期待——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并且妈妈具体地交代在什么情况下说“行”: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这是材料的题旨所在。2.典型任务的限制。“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这句话限定了写作身份,锁定了交流的主体对象是“妈妈”,写作时一定要有“女儿”或“儿子”的身份意识,要有和“妈妈”的交流意识;“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这是写作内容限定,要回应妈妈的信中的问题,思考针对妈妈的期待如何回答。“请据此写一封回信”,限定了写作的体式为书信,一定要有书信体的格式和书信体的情景意识。3.价值判断的限制。面对毒蛇的引诱时当然应该大胆说“不”,但是不能因此“放纵”、“倨傲”、“无情”、“退缩”,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反而更可贵,这也限制了考生的价值取向,引导考生思考自己如何接受他人的建议,如何直面人生中的困难,如何担当责任和义务等等。1.立意角度相对开放。考生应针对妈妈的期待作出回应,妈妈说“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这是一个立意的方向。妈妈说“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告诉考生更具体的立意方向:当我们面对理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时,当面对师长的谆谆教导和他人的善意提醒时,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挑战,面对珍贵的友谊……我们理应说“行”,这就又展开多个立意的角度。也可以辩证思考立意,说“不”是一种权利,说“行”更可贵。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扣住材料中的“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考生可以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不’”,在什么情况下“说‘行’”,为什么说“行”更可贵;扣住材料中“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考生也能引发许多的联想,比如抗疫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我们不能说“不”;他人善意提醒,虽忠言逆耳,但我们不能说“不”,说“行”更可贵……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针对妈妈的信,考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记叙文或夹叙夹议的散文,书写自己的感悟、认识和思考;也可以写成议论文,但要突出书信格式和行文特点。本题属于“任务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价值观,引导考生自我反省、自我成长,鼓励学生有批判意识,发表独立见解;题目语料是一封信,信的内容贴合考生生活,考生会有话可说,有理可辩。题目的情景设置、任务设置很具体,针对性强,立意指引性强,对考生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有考查。读过您写给我的信后,我才发现自己认知上的错误,也对您所说的“行”有了一些体会,现在,我想就此与您谈谈。
妈妈,生活中,的确有许多场合需要我们说“不”。因为“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不良社会分子的诈骗引诱,校园里的霸凌事件,社会生活中的违规行为,都需要我们学会拒绝。
但读了你的信,我明白了,我有说“不”的权力,我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面对亲朋的关爱,我们笑意而对;面对正确的建议,我们应该欣然接受;面对困难的挑战,我们当迎难而上,唯有这样,方可在生活的荆棘丛中劈开自己的方向。
欣然迎亲友,对友谊与期待说“行”,可强己之力,创社会价值。
生活是个大花园,不光有毒蛇,更有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妈妈,面对他人的友谊、建议与期待,肯定的回答往往能带来好的结果。对他人关心与安慰的一声回应,可助友情之绵长;对他人合理建议的一声肯定,可提升自我之素养;对他人热情期待的一声赞同,可照亮他人之心灵,更能促人勤奋,催己奋进。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社会的需要,汪勇用一个“行”字为医护人员解决难题,在此过程中不断磨砺自己,为抗疫作出不可磨灭之贡献。妈妈,我要学会说“行”,为自己增加一份力量,为社会留下一束光芒。
凛然迎挑战,对困难与挑战说“行”,可坚己之志,增家国荣光。
妈妈,生活中,困难与挑战不断乃是常态。所谓“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凛然迎接挑战、承担责任,当为吾辈之责任。在当今时代,亦不乏直面责任与挑战之人。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李云鹤,不惧敦煌条件艰苦,毅然为国家扛起重担,潜心壁画修复六十二载;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虽年事已高却仍坚持工作到深夜,扛起国家原子能事业的重担,为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扛起了时代,不仅磨炼了自己的心志更为国家增添荣光。
妈妈,当今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友谊、期待与不良现象同现。在懂得说“不”的同时,我们亦要知道“行”的可贵,劈波斩浪,开辟自己之前路、国家之未来。
此致
本文能紧密结合材料与任务行文,把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具化,运用大量短素材进行论证,行文过程中,多次回扣材料、照应任务,思路清晰,语言不枝不蔓。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迅速进入“妈妈的孩子”这一角色,多次和“妈妈”互动交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之,扣题意识强、领任务意识强是本文的突出亮点。
展信佳!
读了您的信,我明白了,我有说“不”的权利,我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
“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我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您在信上说,生活是个大花园,不只有毒蛇,还有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仔细思考这句话,感悟颇多。
妈妈,我悟得面对建议时,我该诚恳地说“行”。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不是您时常告诫我的吗?诚然,在面对建议时,我有权利说“不”,但纵观九州四海,从善于采纳他人意见的刘邦,到以他人为镜的李世民,他们都因为有一颗擅长接纳他人建议之心而成就霸业,反观自蔽耳目的西楚霸王项羽终得“自刎乌江”的结局,我明白,在面对建议时,我应诚恳地接受,权衡正误再予以施行。
妈妈我懂得了,面对困难时,我当坚定的说“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您曾经教导过我的名言警句我还记在心中,正如卢梭曾言,“磨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而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沃土。”处于当今的时代,成长自会伴随着困难,如同蔷薇总伴随着荆棘,我会铭记你的话语,学习贝多芬、余秀华坚韧顽强的精神,效仿海伦·凯勒、张海迪永不放弃的行为,“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明白,在面对困难时,我应坚定的面对,烈火方可见真金。
妈妈,我懂得,面对责任时,我应郑重地说“行”。
“若有责,心笃定,成败忘,日月行。”抗洪英雄李向群在洪水中屹立不倒,在危难中,救民保物,责任在肩一身担当,“00后”救火英雄徐鹏龙为救凉山的林木花草甘受烈火的灼烧,他们的生命责任担当而璀璨,他们的身影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我明白,在面对责任时,我应当郑重地承担,把使命刻在心中,把责任担在肩上。
时代风起云涌,处处是惊涛骇浪,我会时刻笃记您的谆谆教诲,在面对建议、困难、责任时说“行”,有一分光,发一分热,坚定理想,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实现个人地价值,为祖国伟大事业添砖加瓦。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书不成文,纸短情长。
此致
并列式文体让结构清晰,行文条理清楚,不蔓不枝;观点明确,言简意赅,直扣材料,一语中的;论述之中辅以名言警句,适时增文采,并选取典型人物来增添说服力,有理有力;行文之中紧扣材料,时刻点明写作对象,符合书信体语言风格,感情充沛,感染力强。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成为一种常态,但是教学效果引发质疑,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自律问题。最近,一款神奇的作业灯登场了。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紧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另一个可以盯着孩子的面部表情。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孩子敢把“鸟”写成“乌”,家长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声。孩子若想愣神儿,没门儿;想揉揉眼睛玩玩笔,一句“集中注意力”保准会扔过来。可以理解,这款产品能给一些因为工作和生活远离孩子的家长提供慧眼,实现远程陪伴。不过,它也给家长增添了利器,不仅盯着人,也能盯着所有的小动作,包括指尖、眼神。对此,某班将以“神奇的作业灯是否该关掉”为辩题,举办一次班级辩论会,请你以“正方:作业神灯应当关闭”或“反方:作业神灯不应当关闭”的“一辩”身份拟写一篇破立结合的辩论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提供了真实而鲜活的现实情境,疫情时期,线上教学效果引发质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的不自律。于是一款神奇作业灯应运而生,接下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这种作业灯的优点。针对不自律的孩子,作业神灯不失为一款监管神器。但作业神灯是否能解决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神奇的作业灯能否包办一切?命题人设置“神奇的作业灯是否该关掉”这一具体问题作为辩题引发考生的思考。考生要从作业灯的风行来思考家庭教育问题。脱离了材料中的“作业灯”和材料背后的“教育”这两个话题,泛泛而谈“自律”“教育”等,都无异于信马由缰,偏离题意。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典型任务可切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写作身份和对象限制。题目情境限制为班级辩论会,写作身份自然是青少年学生,写作对象是本班同学。二是须明确辩者的辩手身份,题目要求以“一辩”的身份写作辩论稿,既要有开篇陈词,又要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三是文体限制,既然要写辩论稿,就要写议论文。题目要求有破有立,如何完成这一典型任务?要“破”,就要先假想对方辩友的观点和言论,树立靶子,指出其荒谬之处;要“立”,就要以雄辩的气势,表明己方观点,令人信服。辩论词和发言稿大致相似,除了称呼语和最后的结束语及重申观点外,主体部分完全可按照积久而成的议论文写法展开,驾轻就熟。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价值判断主要限制在两大方面:一是技术与人。科技发展,带来了诸多便利,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如对于线上教学,我们必须肯定和认同,不能因为科技是把双刃剑就“反智”。二是不能过于迷信技术和工具,不能为外物所役使,科技、技术、媒介等都应该为人所用。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本文立意角度是自由开放、见仁见智的。首先是选择正方还是反方是自由的,即对于“作业神灯应当关闭”和“作业神灯不应当关闭”,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大角度下还有不少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更具体的切口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切入。如可从科技发展与学会学习这一方面来谈,分析科技、技术、工具如何为己所用,如何扬长避短;也可谈如何避免过度依赖技术,让技术思维充斥一切,而不顾人的心智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可从教育方面来谈后疫情时代云教育、留守子女缺乏监管等问题该如何解决。2.联想和想象是开放的。本题思考和联想的空间较大,一是对神奇作业灯走红这一现象,评论可各有相同,可赞同,可反对。具体分析原因、剖析心理,或建言献策,或预测危害,这样条分缕析,文章展开有序,自然能充实文章内容。例如由神奇作业灯督促学生自律,我们可以联想到疫情期间层出不穷的“新招”:接龙、打卡、签到、红包……都旨在激发、督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这些是否都有点“买椟还珠”的意味,即没有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自律意识和主动性,寄希望于“一劳永逸”的外部手段或工具“神器”。本题属于热点类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重点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旨在引导考生社会,现实,具备社会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本题为较复杂的实用类文体写作,需要“遵命写作”。首先必须明确“一辩”身份,那就需要有开篇陈词的现场情境,有先声夺人之势;题目中的“有破有立”,是任务点,也是难点,要列举对方的观点去“破”,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去“立”。辩论词比起一般议论文,逻辑要求更为严密,推理更要严谨,要能自圆其说,做到无懈可击。切忌武断片面、授人以柄,成为对方驳斥的“茬儿”。1.人工智能的利与弊。(片面分析,只看到“神奇的作业灯”,未看到“自律”“学习”等键词)2.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精神?(泛化写作,失去针对性)3.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思考。(无限扩大外延,没有针对材料中的问题)——“神奇的作业灯是否该关掉”主题辩论赛正方一辩发言疫情期间,神奇作业灯风行一时。很多家长认为,这种高科技“云监工”,能够督促孩子自律。对此,我不以为然。我方认为,作业神灯,无法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以作业灯来促进自律,无异于缘木求鱼。我方观点:作业神灯,不能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作业神灯可休矣。
对方辩友认为作业神灯有助于孩子自律。其实不然,作业神灯,无法培养孩子的自律意识。
自律,是许衡的“梨虽无主,我心有主”,是屈原的“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自律,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作业神灯下的孩子,尽管正襟危坐,行不逾矩,但并非真正的自律,仍然是他律。家长用作业神灯监控孩子,何异于警察与小偷、猫和老鼠的博弈?这种摄像头下的“不逾矩”,是无法内化为自觉、恒久的慎独的。一旦孩子离开了父母的督促,将无所适从。
对方辩友认为,作业神灯避免了孩子“荒于嬉”。其实不然,作业神灯只是让孩子“看起来很努力”,而不利于其主动、深度的学习。
学习是复杂的心智和情感活动。学生沉浸于深度学习中,往往会有“小动作”:情到深处,妙不可言时,手舞之,足蹈之,掩卷沉思,废卷而叹,来回踱步,寂然凝虑,俏焉动容……而在作业神灯下,这些“小动作”动辄被呵止,“别分神”“集中精力”等呵斥在耳畔响起,如当头棒喝,如芒刺在背,孩子在恐惧和紧张中学习,何来的深度学习和自主性、创造性?“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与其靠作业神灯逼迫孩子学习,不如从内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作业神灯,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
在作业神灯下,“伟大的孩提王国早已沦陷”。孩子在家长眼中,不再是天真活泼的孩子,哪还会有童心童趣?他们已经被异化、物化为学习的“机器人”。预言家说:“可怕的不是机器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机器一样思考。”一语成谶。这些近乎“神灯控”的家长们,不懂得教育是唤醒和激励,是引导自我成长,也不考虑他们的隐私、情感和自尊。他们将可怕的物化思维,施加于留守的孩子身上。孩子们终日在父母的遥控、指令和呵斥下学习,俨然奴隶一样,何以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
作家侯志明在《灯如红豆》中也感念一盏“神灯”,那是母亲夜晚伴读的油灯。
从未读书的母亲也明白,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不是监督。在昏黄的灯光下,母亲的白发,羸弱的身影,吱呀的纺车声……使自己“看见人间疾苦,才懂得闻鸡起舞”。这盏倾注了母亲情感的如豆的油灯,又岂是“天眼”一样的神奇作业灯能比的?
舒婷的诗句“你在我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多么温暖缱绻,但是作业神灯下的孩子们,时时刻刻在家长的视线里。父母鹰一样锐利的目光,刺得孩子遍体鳞伤,却无法给予他们温暖的人生慈航,无法培养出“精神明亮的人”。
基于以上论证分析,我方呼吁:救救孩子!作业神灯可以休矣。
谢谢大家!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逆行出征的豪迈、顽强不屈的坚守、患难与共的担当、英勇无畏的牺牲、守望相助的感动,源于坚定的理想、崇高的信念所激发的精神动力。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请结合以上材料,以“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所给的真实写作情境为《2021年新年贺词》内容节选,引导考生思考在2020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患难与共、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伟大壮举,从而认识到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考生的联想和写作需要结合给定材料展开,应合理联想,忌漫无边际。否则,会被视为偏题。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目限定联想思考的背景是2020年全国人民共克时艰的日子,联想的基础为给定材料,思考的方向是“每个人都了不起”。3.价值判断的限制。2020年是中国走过的极不平凡的一年,在2021年新年到来之际的回首与反思必不可少。题目意在引导考生总结2020年涌现的诸多英雄事迹,并以之为榜样,学习敢于坚守、勇于担当、乐于牺牲等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总结反思,学习前进。1.立意角度相对开放。材料给定的关键词较多,考生围绕“每个人都了不起”,可以选择众多英雄身上体现的勇敢、坚守、担责、牺牲等精神品质,以单一关键词展开或综合立意皆可。2.联想思考自由。题目给了考生联想和思考的相关引导:逆行出征的豪迈、顽强不屈的坚守、患难与共的担当、英勇无畏的牺牲、守望相助的感动……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从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青年一代,无数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将涓滴之力汇聚成磅礴伟力,构筑起守护生命的铜墙铁壁。这些引导语给了考生联想的限制,也给了考生选择的自由,考生可选择任意两三点联想发挥,连缀成文。3.文体相对开放。题目在文体上未做限定,议论文、散文、记叙文都可以构思成文,表达主题。或者选择书信、演讲稿、发言稿、倡议书等,文体选择自由宽泛,只要能做到文体特征鲜明即可,但最好选择更利于行文、更好表达观点、更能展示个人能力的文体为佳。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语料来自习近平总书记的《2021年新年贺词》,主要考查考生的价值观。本题目以2020年的全民抗疫为背景,以“每个人都了不起”为主题,引导考生社会,唤醒青年一代的责任担当意识,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题目内容贴近生活,考生均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材料包含的关键词较多,考生可围绕“每个人都了不起”这个主题自由选择。1.再见,极不平凡的2020;你好,奋斗不息的2021。(忽略任务,会写成新年贺词)在《2021年新年贺词》里,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道出2020年的不易,道尽每个人的心声,在走向2021的新征程开启之日,传递出无尽的温暖与鼓励。在2020这一年里,人们经受时代和自然的双重挑战,手牵手、肩并肩,用勇敢、忠诚、担当、奉献等品质接受一次又一次考验,迎接一次又一次胜利。人们用平凡的生命,创造出伟大的成就,将永不言弃和奋斗不息镌刻进岁月的坚石。他是八十多岁高龄逆行出征的无双国士钟南山,是身居高位心系百姓的国家领导人“习大大”,他秉良知、讲真话,挽狂澜于既倒;他亲指挥、战一线,救万民于水火。当病毒将长矛指向全人类,是他们率领人民铸就精神之盾,打响了一场气壮山河的历史之战。万山磅礴看主峰,2020年,他们是了不起的砥柱中流,我为他们点赞!他们或许是父母眼中还未长大的孩子,却已经在抗疫的前线勇挑重担;他们或许是平凡岗位上普普通通的一员,却在疫情前后响应国家需要复工复产……从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从科研人员到社区工作者,从志愿者到工程建设者,无数人在危难来临之际,以生命赴使命、用挚爱护苍生、以热血护国安。2020年,他们是了不起的载舟洪流,我为他们点赞!他们相信“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疫情、洪灾、台风面前,同担风雨、共克时艰;他们奉行“大道不孤,天下一家”,在身陷危难之时,仍伸出援手、命运与共。他们懂得奉献,能舍小我顾大我,他们懂得感恩,不忘记曾接受的国际援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爱不仅能化育万民,更能感动世界。2020年,他们有了不起的大国风范,我为他们点赞!这“了不起的每个人”用平凡铸就伟大,将涓滴之力汇成磅礴伟力。在危难和挑战面前,他们也包括我们,不曾停下前进的脚步,不曾辜负奋斗的宣言。“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不平凡的岁月来自人民,未来,我们只有激扬奋斗伟力,紧跟英雄的脚步,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殷玉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多年来未走出过小村庄,却成了世界名人。从20岁起,她用了34年时间,绿化了7万多亩沙地。王继才用32年如一日的执着坚守开山岛,让守岛报国的坚定信仰始终在心中闪光,让五星红旗在岛上高高飘扬。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山东日照环卫大爷捐赠12000元……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地研发中国芯,只为尽快拥有自己的芯片……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课题。请综合以上材料,以“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给出几个“中国故事”作为引发写作的真实情境,其中有奉献坚守的殷玉珍、王继才、环卫大爷;有逆行出征的医护人员和永攀高峰的科研人员。材料指出“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这句话是总结也是限制,考生要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这个时代大背景下讲述风云人物、英雄事迹、平凡英雄等中国故事,材料所给的故事是新时代“中国故事”中的具体例子。如果只“中国故事”,讲中国诗仙李白的浪漫故事、诗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或者是大美的中华传统文化等就属于偏题立意了。2.典型任务的限制。“综合以上材料”要求考生在材料基础上延伸写作,“‘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课题”,是一个大的概念限制,“以‘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则进一步对概念做出限制,要求考生尽量时事、身边那些平凡人的不平凡事迹,发掘身边的真善美。“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暗示讲述的主体是“我”,写作身份可以默认为青年学子。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对于几个中国故事的叙述隐含了命题人的肯定和褒扬,“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则明确表达了褒扬的情感。“‘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课题”,以“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都要求考生无论讲述什么领域、什么方面的“中国故事”,都应选取能代表“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形象,均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故事。“讲好”不仅仅是讲,“讲”的目的是传播、弘扬、学习,即体现青年一代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是所谓的“讲好”。1.立意角度是自由的。以材料示例为切入点,考生可以赞扬坚守边疆的精神,可以赞美绿化沙漠的事迹,可以讴歌“最美逆行”的医护人员,可以学习争分夺秒做研发的科研人员……只要是能体现“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中国故事都可以讲,可以谈这些精彩故事的意义所在,可以发掘故事蕴含的时代精神,也可以探讨故事给予我们的影响。2.联想和想象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考生可选择自己熟悉的素材,可以塑群像,可以绘个人;突出群体或个人身上的精彩点、闪光点即可;可以今昔对比,比如写精准扶贫前后家乡的变化,在对比中见出“精彩”;可以进行细节性描绘,比如工笔细描身边读书哥的形象,在细节中凸显主题。3.文体是自由的。题目没有对文体做出具体要求,考生可以在中国发展这个大背景下感性表达,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通过具体的故事由点而面地表达自己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的理性思考;还可以叙议结合,写成散文。本题属于多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重点考查价值观,培养考生正确的三观和家国认同感,符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题目以“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为主题,意在引导考生生活、思考生活,“身边”接地气,考生都有话可说;同时也考查理解材料、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所展示的几个精彩故事对考生进行了价值方向的引导,省略号则给了考生自由联想的空间,提示其不必拘泥于材料中的例子。从逻辑层面审视,如何讲好一个精彩故事是此文的重点。“讲好身边的中国故事”就是要把身边的故事讲得精彩,传达出自己对故事中价值观的认同,传承故事所体现的时代精神。2.中国的崛起。(只中国的变化,没有落在“身边的”“中国故事”上)3.爱的奉献。(没有结合时代背景,没有强调题目的核心内容,很容易话题化)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殷玉珍沙地育林,让“不毛之地”变成“绿色王国”;王继才坚守开山岛,使中国精神光芒万丈……这些精彩的故事,无不闪耀着知难而进、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先一下我们身边凡人抗疫的故事。如果说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最美逆行”是神州大地最动人的风景,那么,抗疫后方,作为白衣战士的摆渡人又何尝不是最可爱的人?武汉有快递小哥汪勇,我的身边也有一位志愿小哥——郭晓冬。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他站出来加入到“志愿一包一”活动中,不仅承担了定时宣传、入户排查、按时消毒等各项工作,还要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做好特殊时期的采购工作。而这一切都是义务工作,没有任何报酬。有时候遇到生病的空巢老人,他就当起“临时儿子”来照顾老人。有时候遇到不理解、不配合的居民,他就反复科普、反复解说,直到居民满意为止。他用自己的平凡奉献,书写着不凡的战疫故事。春节回家,奶奶和我说到李翠利。李翠利,一位农村妇女,十几年如一日地“育人”,将知识的甘露灌入村里孩子贫瘠的精神之地。有感于村里低俗的歌舞表演,她开始自费在自家便利超市的一角创办零门槛阅读。但是她的“微光书苑”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她便以物质刺激村里孩子的阅读热情,“免费借阅送糖果、送牙刷”。得到一些小读者后,她又着手增加各类书籍,她骑着三轮车跑遍了整个县城寻求各单位的捐助。即使别人称她“神经娘们”“傻子”,甚至丈夫也劝她放弃,她却依然坚持点起这个星星之火。现在她的“微光书苑”已经募集图书几十万册,累计服务借阅几十万余人次。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国每天都在上演精彩的故事,只要你留心,我们身边每天都有中国故事在书写。今天,中国故事我们讲述、时代精神让我们学习;明天,精彩的故事由我们来书写,中国精神靠我们来传承!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用毕生心血,以类似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学生,逼着学生学习进步,让1804名贫困的山区女生走出大山,改变了原有命运,成就了灿烂人生。张老师制定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则认为,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她说:“我家孩子以后开个奶茶店就得了,不行开个煎饼店也行。”作为青年,你如何看待这两种人生?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感悟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这是一则时评类材料,给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张桂梅校长逼迫学生拼命学习,逼着他们改变命运,成就灿烂人生;而刘瑜教授却让孩子听从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考生首先要理解这两种教育观念产生的根源。我们可以概括为:底层的焦虑执念,精英的随遇而安。对于张桂梅和她的学生而言,身处大山,贫困像大山一样沉重,贫困农村的娃,外面的世界再精彩,那也要先走出去再说。而刘瑜老师,本科和研究生在人大,博士和博士后在美国,如今在清华任教,丈夫周濂是人大教授,女儿就读清华附小。不同的阶层,势必导致不同的处境;不同的处境,势必衍生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感受,势必形成不同的见识;不同的见识,势必催生不同的言行。考生不必去争论这两种教育观念的对与错,而是要从中找出自己对于这两种人生的看法。比如,肯定拼搏、奋斗的价值,或者指出适合自己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1.有人说:“我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也一直在为生活打拼;拿着一份普通的薪资,未来只希望平平淡淡度过自己的一生。”成功的人生固然很好,不过,平凡的生活也没有什么过错。余生,这样平淡地生活,也很好。那些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并且把爱好坚持下去的人,会具有一种别样的风致,也因此会拥有自己的属性,哪怕会平凡但不会普通。2. 一个向左,一个向右,看似都有道理,但这两个都不是我们这些普罗大众的道理。我们没有清华教授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是贫困大山的子民,我们是这个时代的中间层,所以不能拿两个极端的例子,来对标我们的孩子。作为本就是普通人一枚,所以肯定要努力,但是也不至于和命运死磕。3. 不能有半点的松弛,不可有半点的怀疑,不许有半点的懈怠,不该有点半点的偷懒,因为这是唯一改命的机会,也背负着一个家几代人的希望。只有苦苦奋斗,考上大学,来到城市,才能摆脱父辈的贫穷和愚昧,才能穿越风雨和疼痛,成为一个看起来不那么艰难的普通人。这是看多了苦难和偏见的张桂梅校长的偏执,也是背负很多压力和重托的山村孩子的死磕。这和刘瑜老师那场演讲相左,甚至是背道而驰。它未必就是正确的,但这不妨碍它就是一群群孩子的生存之本和拼搏信念,也构筑起这个国家教育体系里,庞大且坚实的底座。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孟浩然: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费尔巴哈:个人感受“是一个可以用我们的鲜血做图章来担保的真理”。苏轼: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尤金·奥尼尔:我们生下来就是破碎的,我们在修补中活着。萧伯纳: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暂时由我们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心惠特曼《大地之歌》:我比我自己所想象的还要巨大,美好,我从没想到我会有这么多的美好品质。“鸵鸟心态”:一种逃避现实的心理,是不敢面对问题的懦弱行为。鸵鸟在遭遇危险时会把头埋入沙坑,蒙蔽视线自以为安全,是种逃避现实、视若无睹、推卸责任、自欺欺人的心理。冯友兰:人对外部世界应当尽力而为,只有在竭尽所能之后,才沉静接受人力所无法改变的部分。布莱克:生活的地平线是随着心灵的开阔而变得宽广的。约翰·列侬: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时,生活已离我们而去。《别在“成功焦虑”中迷失——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②》《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3》《审视那些你已适应的事物——让我们的人生更开阔④》希腊阿波罗神殿上铭刻着的“人啊,认识你自己”的箴言,成为古今往来人们求解人生的重要命题。在人生选择上,有张桂梅激励自我、改变自身命运者,亦有刘瑜听从内心的召唤成就自我的人。对于青年而言,不畏艰难,勇攀人生之巅应成为我们矢志不渝的人生追求。首先,人是自己的起点。诚如王小波所言,“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就是我们自己。自己要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生活,一个绝对美好的不同凡响的意义。”人自身就是一个永恒的动力车间,我们有足够的力量能够改造自然。所以,我们要相信自己有“撬动地球”的力量,不因自身的惶惑而自怨自艾,不因外界的挫折而犹疑不前,如西西弗斯推石上山,似斗战胜佛不畏八十一难。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人自身的力量足以让我们实现自己伟大的人生价值。其次,人也是这个世界的起点。世界是绝对理念自我实现的过程,只有通过自我力量的参与,这个世界才具备了存在的价值。就像黑格尔所说的站在河边的小男孩那样,把一颗石子扔进河里,看到河里漾起涟漪而欣慰不已,这就是人凭借自己的力量为世界打上烙印的象征。黄大发经历三十六载春秋攻坚克难,让草王坝村村民圆了水之梦;一代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播绿不止,书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绿色传奇。疾风彰劲草,烈火见真金,人生的价值正是在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久久为功、无私奉献中得以实现。不可否认,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选择。其实这种选择既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也能帮我们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化敌为友)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协调迫求成功与内心状态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偏取偏废。我们立志改变命运,成就辉煌人生,但不能一味寻求名利与地位,抛却了内心的真善美,成为了一个痛苦的空心人。我们跟随内心召唤,但同时也认可外在的价值追求,不在自我的小世界里顾影自怜,沦落为社会上一个佛系无为的“零余者”。“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们始终坚信,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奋斗者,荣光属于实干家。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人生信念,以“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壮志为帆,以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为篙,高歌新词,溯舟而上。刚刚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感动国人。张桂梅老师说:“拼了,不停地刷题,人家说刷题对孩子们不好,但我们也没有别的办法啊。不这样,我们的孩子就去不了浙大、厦大、武大和川大。”“我们不拿出这样拼的架势,孩子们怎么和外面条件好、基础好的孩子比?”这就是张桂梅老师鲜明的教育理念。而与此相反,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在演讲中却亮出了截然不同的教育观念。清华大学副教授刘瑜老师说:为人父母,与其逼着孩子成为一个痛苦的空心人,不如让孩子势不可挡地成为一个普通人。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跟随自己内心的热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种人,过上自己想要过上的那种人生。其实张桂梅和刘瑜两位老师的观点都有可取之处,都有道理。他们站在各自的位置上看问题,可以说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对于贫困山区的孩子来说,没有奋斗就没有出路。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学习就是唯一的选项。考学几乎是走出社会底层的、通往上层社会的唯一通道,唯一途径!所以张桂梅老师要求学生拼命学习,拼命刷题,一点都没有错。但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东西,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最适合学习,最适合做学问,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成才成功,都能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有的孩子适合干这,有的孩子适合做那,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强项,发挥好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都能够最大限度地让自己的人生绽放光彩!所以,请允许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条条道路通罗马,通往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走彼路,硬要赶鸭子上架是不科学的,硬要逼迫瘸子成为百米冠军也是违背规律,违背人性,徒劳无益的!教育具有普惠性,更要人性化,科学化。师长鼓励孩子要尽其所能,能达到什么层次就达到什么层次,能达到什么高度就达到什么高度,但是教育孩子也不能搞一刀切,不能看别人的孩子考上了清华北大,你就逼迫自己的孩子也去考清华北大,那是绝对不科学的!每个孩子的潜质和个性都不同,发展状况也各异,承认差异,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沙子攥得太紧,反倒漏得越快,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能学啥样是啥样,不要刻意逼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这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清华大学刘瑜老师说的是正确的,不这样做,一味强逼孩子成功成才,势必酿出更多学生因学轻生,母亲被害的惨剧!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兔子训练短跑科学,让兔子训练游泳就是不科学;让老鼠训练打洞科学,让老鼠训练和老牛拔河就是不科学。训练动物如此,教育孩子更是如此!为人师,为人父母的既要倾其所能为学生、为孩子创造成长进步的在外条件,尽最大可能培养教育孩子成才成功,但是也要有一颗平常之心,要顺其自然,要勇于接受孩子的平凡甚至平庸,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只要尽其所能,都能在不同的位置上为社会做出自己贡献,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