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读 | 《乡土中国》思维导图

发布于 2021-08-31 09:58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推荐阅读:高中必读 | 《乡土中国》详析
赵旭东说,“费先生过去经常讲,读书是一个很个人化的事情,读书的味道只有读者自己去亲尝,别人不应代口。”
其实这也与费孝通的治学理念有关。《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内容,是费孝通基于自己开设的“乡村社会学”的授课讲义整理而成的。但这份讲义却与过去那些老派的讲义不同,并没有采用提纲挈领的论调,而是用一种散文体的叙述方式,探索性地描绘和论证观点。

怎样阅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是一部社会学的学术著作,2017年版课标对阅读学术著作的具体要求是:“
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高一学生阅读《乡土中国》,至少要做到几个“结合”。
一、精读与略读、浏览相结合。
对不同的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重要章节要精读,多读几遍,比如《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家族》《礼俗秩序》《无为政治》等,在阅读中提取关键词,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文本思路,理解内容大意。
其他章节可以略读或浏览,可以利用《重刊序言》、《后记》、目录等,学习检索作者信息、作品背景,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大致了解全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体例。
浏览学界对《乡土中国》的相关评论,可以帮助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与学术价值,但一定注意把握好“度”,不必求之过深,更不能“钻牛角尖”。
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阅读必须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收效甚微。可以边阅读边思考。建议参考下方卢雪老师提供的思维导图,自己手动画出每章节的导图来。
三、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中学生阅读《乡土中国》不是为了研究社会学,而是作为语文学习的材料阅读的。这就需要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及时用笔记录下来。
四、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古人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就是读书与实践的关系。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从阅读中汲取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阅读《乡土中国》,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将读书与实践结合起来。
总之,阅读《乡土中国》,要真正静下心来,阅读整本书,了解本书的学术价值,进一步认识中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亲近感;同时,学习社会科学著作的阅读方法,积累阅读学术著作的经验,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阅读、思考与表达交流,提高语文学科素养和阅读写作等关键能力。

全文思维导图







习题集

《乡土中国》阅读完毕,你可以通过一些习题来帮自己理解基础内容,巩固复习《乡土中国》的精神内涵。如你需要更多的好题精选,可以在文末的视频号中留言:名著阅读练习。也可以直接联系你的高途二讲老师,领取名著阅读练习。

1下列对《乡土中国》中“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B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
D无论生活的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物,对乡民而言都是生而与俱、再熟悉不过的,于是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B.“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与隔膜”的说法错误。原文相关信息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C.“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错误。原文所说乡土社会是“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而“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的不是乡土社会,而是法理社会。
D.“他们选择固守乡土,终老于斯”说法有误,原文说“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可见“固守乡土,终老于斯”不是人们主动的选择,也无须选择。
故选A
2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就不同于现代,乡土社会是“________”的社会。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而法律与其不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政治权力的执行,而礼靠的是无形的传统。人们只需“学而时习之”地享受积累出的经验。
【答案】礼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
故应填“礼治”。
3概括下面这段选自《乡土中国》的文段的段意。(不超过25个字)
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已;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
【答案】维持亲属亲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须有相当的平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
第一句“但是亲属不管怎样亲密,终究还是体外之已;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是走不出皮肤的”否定了亲属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这是为后文的议论张本。
第二句“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提出了维持亲属间的亲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的观点。
第三句“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的观点。所以文段的段意可以压缩为:维持亲属亲密,须避免太重叠的人情,须有相当的平衡。注意表达简洁,不超过字数。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作家王开岭在散文《乡下人哪儿去了》中记述了70年代,沂蒙山区一个公社赊小鸡的现象。文中说:“所谓‘赊小鸡’,就是用先欠后还的方式买刚孵的鸡,卖家是游贩,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你赊多少鸡崽,他记在小本子上,来年开春他再来收钱,实在没钱就用鸡蛋顶账。当时,我小脑瓜还琢磨,要是赊鸡的人搬家了或死了,或那小本子丢了,咋办?那岂不冤大头?”
请你结合《乡土本色》相关章节的理论来解答材料中的疑惑。不超过100字。
【答案】费孝通的《乡土本色》中提到,由于人们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与斯,所以主要社会特征呈现出不流动性和地方性,这也就促成人们的“熟悉”和“信任”。因此,基于这两点,文中的卖家就不怕把小鸡赊出去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