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解读 | 山东落实双减政策
发布于 2021-08-31 14:37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我们
一、事件概述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这份意见也被大家称之为“双减”政策。“双减”政策一出台,就引发了舆论强烈反响。山东作为教育大省,“双减”落实情况备受,引发了不少网民的热议和聚焦。
7月27日,山东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这一次的整治力度令许多家长和培训机构印象深刻,专家认为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遏制过度培训之风,更缓解了社会和家长的焦虑和压力。
目前山东省各地市纷纷响应落实“双减”政策。济南、青岛、日照、潍坊等多市已停止部分类型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并严查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推进“双减”措施落地。
政策的落地,一方面家长们对“双减”政策的反应喜忧参半。从舆论场来看,虽然很多家长对政府的行动表示支持,认为《意见》的落地恰逢其时,但是也有些家长对此产生疑虑。担心以后的校外培训会演变成“一对一”的家教,普通家庭的经济负担将变得更重。报道中提到了这样一件事,“双减”政策发布后,家长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果培训班不能办,有没有办法私下补课?”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很多人通过给孩子报培训班,已经品尝到了“托管”和“孩子成绩上升”的甜头。当这条依赖路径改变后,一些家长便觉得失去方向。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家长对“双减”政策很难产生理性的认识。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后,百万教培行业从业者当下的处境或许可以用“时代的一粒沙,压在个人头上便是一座山”来形容,这个群体未来该去往哪里,也是社会各界最关心的问题。
总之,实施“双减”政策是大势所趋,家长对此要有理性认识。如今,“双减”措施已经落地,家长应自觉转换观念,配合政策积极而为。唯有如此,“双减”政策才能发挥出最大效力。
二、传播分析
监测显示,分析周期内(2021年7月24日- 8月24日),山东各地落实双减政策相关传播信息总量为89387条,其中客户端43100条,占信息传播总量的48.22%;29667条,占信息传播总量的33.19%;网站8399条,占信息传播总量的9.40%。
根据度走势图可以看出,自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后,舆情在信息发布当日迅速发酵,并在随后7月25日达到波峰。7月26日,教育类股票表现不佳,新东方等众多知名教育股集体跳水,成为促进舆情发酵的重要线索,此后舆情热度开始逐步下降。
监测显示,与此事相关的微博话题讨论度较高。#双减政策的落地能缓解鸡娃焦虑吗#阅读1151.6万,讨论2354次;#双减政策能缓解教育内卷么#阅读417.6万,讨论893次;#半月谈双减政策系列评#阅读134.5万阅读,讨论213讨论;#泰安落实双减政策#阅读13万,讨论21次。
监测显示,非敏感信息占比75.93%,合计67873条;敏感信息占比16.97%,合计15167条;中性信息占比7.1%,合计6347条。非敏感信息占比超7成,舆论总体倾向较为正面。
监测显示,舆论场中“家长”“教育”“课程”“学生”“双减”“校外培训机构”“学校”“教培”“孩子”等与事件直接相关的词汇高频出现。
三、网民观点
1、部分网民支持落实“双减”,认为该政策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有效破除“教育内卷”“剧场效应”等顽疾,让教育回归本真、缓解家长教育焦虑,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sophia。zuo:回归教育初衷,让孩子健康、符合心理发展规律的成长,让孩子在稳定的状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让家长静下心来,自我成长,陪伴孩子,而不是陪读孩子。
Qzuser:关键还要从根本上扭转毫无意义的补课歪风,学生踏实地回归课堂认真正常上课,教师踏实地心无杂念地守在教室里授课!
实话实说82297152:为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为解放学生家长的经济和学生的精神负担,必须彻深度治理教师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有偿补课!
用户8176361575571:坚决杜绝不规范的校外培训课,换孩子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
WSZY:这是个好事,这样校外培训机构都能规范起来。
CMonkey:希望国家顶层设计能彻底改变教育现状,让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2、网友认为砍掉校外教培不是砍掉教育竞争,家长仍然存在应试焦虑,有观点认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因此失去了用钱和时间追平天赋优势的机会,会让社会阶层进一步固化。
飘起的果冻:但是我家孩子我还是想尽办法让他去补课的,我们这一代人就是这么长大的,不补课难道让孩子上技校吗?国家想让孩子分三六九等,我自己孩子我可舍不得。
Fine鱼哦:教培一刀切砍掉,这下孩子们都集体躺平,那么就彻底进入“苟且红利”时代,因为中考的录取线还在那里,不到50%。
七七不戚:辅导班都倒闭了,那学生想要辅导功课,就只能依靠家教,辅导班的过度打压,无疑是间接地提升每个家庭孩子的教育成本。
陈淀-I:有考虑过教师的感受?有考虑过没文化的家长的感受?有考虑过基层教育基础吗?上面一句话,压死下面一群人,现在的寒门难出贵子大概就是因为政策为优质地区优质家庭制定的吧。
@疼心言:教育资源供需不对等,决定了想要得到更多的教育资源就是要比他人“更高更强”。在没有做大“教育资源”蛋糕之前,“内卷”并不会停止。“双减”只是让“内卷”更换形式。未来的985将会出现更多富裕家庭…因为普通工薪家庭上不起“私人一对一”,也没有别的培训班可上。而富裕家庭可以风雨无阻地请家教。
3、部分网友对政策落地的效果呈消极态度,一方面彻底打击线下培训机构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已经有家长反映“双减”之后压力转移到了课内。
我的愿望是暴富脱单健康快乐:方向是对的,但是实际操作如果不合适,就可能南辕北辙,而且历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何况牵扯到的还是一群有知识尝试到了校外培训甜头的教职人员,他们的心思鬼影必然会让他们使出浑身解数来打擦边球或者暗中对抗偷天换日,又是如何有效的监察他们这类人群?
泉城木子李:不知道把周末改到周中是增负还是减负,反正晚上9点回家孩子作业还得写,而且晚饭的时间不确定了。家长还得等学生放学,生活规律严重打乱。
turkey_7:越减越累,孩子都变成周内补课了拼的是孩子的身体,家长的毅力,都没有的坐等搬砖。
4、部分网友认为政策过急,给劳动力市场带来震荡。部分前期大量囤课的家长也反映退费无门,自己承受无妄之灾。
宜城员外爷:一大批失业的,不作为乱作为啊。
和声播放器-:现在的一刀切搞得大量人员失业,上面一拍脑袋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极端的政策带来的后果呀?
咖喱嘿呀嘿:我觉得这种所谓的“个人原因”被辞退,就是在践踏劳动法。
夏凝樾:一棒子打死,我想问教培机构这些从业人员呢?从此失业?甚至拖欠了工资。
妞妞小兔666:我觉得应该给个时间,一到两年。已签合同就应该继续。这下搞得网课没得上,钱又难退回,一对一外教好贵的。可怜了我们买课的。
四、专家、媒体观点
中国教育报《顾明远解读“双减”意见:减轻学业负担,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问题。负担减轻了,就能真正做到“五育”并举,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提供服务,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减负并非一减了之,要加强公共教育供给,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评论|莫让资本蒙蔽教育初心
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校外培训在资本裹挟下愈演愈烈。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媒体聚焦】媒体评论:灭校外培训虚火,还教育生态清风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先要把休息权还给孩子,帮助偏航的教育航船矫正方向。从这点来看,《意见》的出台,是正本清源,更是给烈火烹油的教培市场冷却降温,让其回归正常。
【滨州网】迎改革大势主动作为 促“双减”工作全面落地
“双减”工作,“减”的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增”的是学生的素质提升;“减”的是家长的教育焦虑,“增”的是全社会的幸福指数。
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邓云锋:统筹校内校外,双向发力、综合施策,推进“双减”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积极发挥师资、技术等方面优势,将培训重心放在学生兴趣培养拓展上,积极为学生提供特色化、差异化教育培训,努力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清华大学数学科学系教授王殿军:要深刻认识“双减”政策的重要性,还需要提高政治站位,从党的教育方针的角度去思考。以双减为教学改革契机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三方协同,借力外部资源解决课后服务难题。
上海市教科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圣足:一段时间以来,受功利驱使和资本裹挟,为数不少的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尤其是面广量大的无资质培训机构,却偏离公益性办学宗旨,迎合一些不合理的社会需求,无视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应试为导向、以提分为目的,采取抢先学、超纲教、反复练等方式,纷纷面向在校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段学生过度开展升学和考试学科知识培训活动。
原广东省政府督学李伟成:这次“双减”非常必要且非常及时,提出了许多明确的整治措施,同时也配套了课后托管等多项举措。当然,仍需要严堵宽疏才能让孩子回归校内。
德城区教体局职成幼教股股长于泳:目前,查处最突出的问题是培训机构资质不全,从业人员缺乏资质,下一步我们会按照双减政策的要求,所有学科类培训机构,都要按照国家规定,法定节假日不准开展培训活动,只能是在工作日,而且培训结束时间线下不超过晚上8点半,线上不超过晚上9点。
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丹:政策规定的内容非常细致,既包括了作业时间,也包括了课外辅导的方式、方法,再结合之前教育部出台的政策,明确中小学生建议的睡眠时间……如此细致的规定,最终目的是保护孩子健康发展。
五、舆论解读
1、山东各地市响应“双减”政策,开展多项行动,加速推进政策落地。
7月24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发布后,7月27日,山东省迅速响应,省教育厅等三部门通知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市场,严格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减轻中小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整治范围包括未依法取得相关证照、开展面向中小学生实施与学校文化教育课程相关等内容的校外培训机构。威海作为全国确认的第一批9个试点城市之一,推出了“培训机构辖区一体化管理、对现有学科类机构重新审核登记、加强资金监管、探索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信用监管”等多项细则。其他地市也纷纷响应落实“双减”政策。济南、青岛、日照、潍坊、德州等多市已停止部分类型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并严查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并决定下一步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节假日、工作日违规培训进行规范;潍坊还聘请了社会监督员随时反映校外培训班违规办学问题。8月13日,山东省教育厅公布了山东16市校外培训机构举报联系方式,微博话题#山东各市校外培训机构举报联系方式#阅读量达1318万。舆论认为,过去校内作业负担重、校外培训违法违规现象严重、资本过度涌入培训市场等问题突出,给学生、家长人为塑造了畸形的“内卷”竞争环境,精力与经济压力过重。双减政策的出台、落地,将为无序的教育竞争降温,真正让教育回归育人本真,舆论认可其积极意义。同时,山东各地市紧锣密鼓推出的落地细则,显示出省内打击教培乱象的决心。“双减”工作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攻坚战、持久战,必须以更坚决的态度、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守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教培机构裁员赔偿、退费等善后问题,存在引发群体性事件风险;此外,政策落地变形问题也需引起注意,部分家长反映校外培训压力转移课内,向学生与教师倾斜。
济南掌门教育裁员员工维权事件舆情蔓延至省外,被省内外媒体报道转发,因该事件体现了双减政策下教培从业者的普遍困境,被舆论广泛讨论,网友评论表示国内其他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状况。网传图片显示,12日前后掌门教育线下已经出现了被裁员工聚集维权的现象。双减政策造成的行业震荡不可避免,部分教培机构选择腰斩个别业务线,大量教研、运营等岗位的从业者“被离职”,需防范劳动争议造成的线下群体性事件进一步发酵扩大。此前疫情使K12线上教育深度融入大众生活,不少家长在机构的宣传下,选择在价格优惠的时机大量“囤课”,据媒体报道一些家长在囤课上的消费一次可达十几万。双减政策施行之后,不少家长反映一些线上线下的学科培训已经停课,但退费进度难以推进,个别机构表现出消极应对的态度;个别大型培训机构被曝出即将破产、资金链断裂等消息更加重了家长群体“钱打水漂”的担忧。基于我省人口基数大、教育竞争激烈、教培需求高的省情,双减政策落地涉及的教培人员、家长数量规模可观,因为劳动纠纷、合同纠纷产生群体性事件的机率也较大,相关舆情风险值得警惕。此外,监测显示,在校外培训被叫停后,补课压力转移到了校内,一些学校延长了在校上课时间,一些家长与学生反映,减负成增负、生活规律被打乱;一些教师发声认为近期多项政策给教师岗位加压严重;也有网友反映当地仍然存在私下补课问题等。双减政策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任务,从“落地”到“扎根”需要经历一段磨合期,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需密切监测政策落地情况,做好舆情前置风险研判,充分论证、谨慎施策,防止政策落地变形走样,引发次生舆情。
3、教育竞争的焦虑根深蒂固,“双减”政策对学科培训的打压,短期内加剧了家长对教育公平的担忧,舆论场存在一些无所适从的情绪。
有观点认为,家长们教育焦虑的根源在于应试模式,只要考核标准仍然是考试分数,就不可能真正叫停课外培训;而在“内卷”的惯性推动下,自己的孩子不学就“等于输”。也有一些观点认为,课外学科培训能够有效补足家庭教育、补足校内教学的短板;焦虑于大范围取缔校外培训之后,自己没有精力或能力给孩子教学上的帮助,乃至于这种焦虑进一步扩大到,认为优质教育将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导致依靠教育突破阶层的路径被封闭,下一代无法实现阶级跨越。此外,也有一些观点联系到国家当前对职业教育的布局,认为“双减”的背后是将学生向职业教育分流,但公众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根深蒂固,这种观点的倾向获得了一些消极的舆论回响。分析认为,当前舆论场仍然由焦虑情绪主导,校内学习+校外补充的惯性思维没办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政策虽已拍板,但教培机构尚在转型、偏重学生素质的考核仍在探索、监管也在谨慎试探,不少人仍处在消极观望状态,认为政策落地仍面临较大挑战,舆论惯性难以在一时间扭转。
4、建议扩大政策解读与执行落地的宣传,为公众的政策理解纠偏、释疑,化解家长暂时的焦虑情绪;由职能部门介入,监督、帮助教培机构转型,完成平稳过渡。
舆论场上家长当前的焦虑,部分来源于政策对教育竞争习惯的冲击,也有部分来源于对政策的认知不够深入,如将规范校外培训机构误读为“一刀切”等。因此,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应当做好解读答疑工作,给焦虑的家长们吃一颗定心丸。譬如可以在宣传中强调双减的出发点是通过源头治理,遏制不规范的校外培训乱象,让教育需求回归校园,更好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而不是舆论理解的让学生们“平均躺平”;对于一些家长抱怨的应试制度问题,着重强调政策中提到的“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将同步进行,意味着应试模式将会逐渐发生根本性转变,旧的补课习惯与思维惯性将不再适应新的考核模式。同时,针对上面提到的群体性事件风险,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及时介入,如劳动监管介入确保受市场震荡影响失业的教培人员拿到赔偿,如督促培训机构有序退费、化解家长群体的不安,确保这一阶段性的舆论震荡能够平稳过渡。除此之外,教师群体也为双减政策落地提供了一个缓冲带,承担了校外压力向校内的转移,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密切教师群体的工作量及思想状态,通过发放补贴、了解思想动态等方式,及时调整工作方案,避免情绪聚集引燃。
文字|碧水天、CC
编辑|CC
审核|独孤求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