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书| 汪曾祺:一样的人间草木,不一样的人文情怀

发布于 2021-09-04 18:08 ,所属分类:软件编程学习资料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文人原因,是因为先生的文字充满着人间烟火,让人感觉安静自然。


汪曾祺


有人说:”先生不是什么文人,他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着美好当中的人间“

先生的文字虽然平静自然,但是出生在动荡年代的先生却不是,早年的先生和我们所熟知的”乐观小老头“不一样。那时候的先生算的上是“为非作歹'。


01

震惊!西南联大才子是初代"带货王"?


“带货”是一个最近才流行起来的购物方式,但是这种看似刚刚流行起来的方式,其实早就已经出现了。在上个世纪,汪曾祺先生就已经做起了“带货”的事。

只不过先生的带货并不是通过网络,而是用文章来“带货”。先生这一辈子都在和吃做“斗争”,所以先生的文章里几乎都离不开吃,《汪曾祺家书》里收录了很多先生和他夫人的信件,而者每一张信件的特点就是一定要写今天吃了什么或者今天做了什么。


典藏汪曾祺系列:《汪曾祺家书》


先生爱吃,也爱写吃。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文章选自《吃食和文学》


先生故乡的高邮鸭蛋


先生就是用这样一段文字给高邮的鸭蛋一下带了几十年的货。直到现在人们还是觉的高邮的鸭蛋会好吃。

先生的爱吃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开始的。

西南联大是我国当时的最高学府,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私立南开大学组建成立。

所以当时的西南联大是一个人才聚集地,汇集了全国无数的青年人才。但是学校的校风却很自由。而这样自由开放的风气正好就对上了先生的胃口。


年轻时的汪曾祺


所以先生在刚刚到学校的那段时间里,就把当时云南的小吃都吃了遍。所以先生的文章里大部分写的都是食物也是有理有据的。


典藏汪曾祺:《在西南联大》


有人说先生一辈子除了写作就是在吃,按照先生的说法,中国人在吃这方面非常讲究,即使是平日里调味的食盐都有着很明确的分类。即使是家常便饭也有着很细致的做法。

正因如此先生从来不写那些山珍海味,玉盘珍馐。先生的笔下都是普通人家的饭菜。但是先生却从来不写吃时的感受,最多也就是只是写“嗯,极妙,能下三碗饭”。

一个才会走路的男娃子,老是哭闹。给他糖,给他苹果,都不要,摔了。他妈给他倒了半碗马奶子,他巴呷巴呷地喝起来,安静了 ——文章选自《吃食和文学》

先生没有写马奶子有多美味,入口的感觉有多顺滑,可是看完之后就感觉这碗羊奶香味扑鼻。


典藏汪曾祺系列:《吃食和文学》


先生笔下写的食物就是这样,平平淡淡,却格外的温暖。仿佛夕阳下瓦片房上的炊烟,缓缓的,轻飘飘的。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先生这么说过。



02

与沈从文先生的故人往事


先生当年在西南联大这所最高等的学府读书,也是沈从文先生的关门弟子。

在当时西南联大的汪曾祺深受沈从文先生的喜爱,是沈从文先生的“关门弟子”,甚至夸赞他的文章比自己的更加出色,除了他的生活作风实在是不让人喜爱。

上学的时候,沈先生有课的时候才会进城住两天,而这几天他这个“关门弟子”就会去跟他借书,还书,听他和客人聊天。


沈从文和汪曾祺


沈先生同样对这位关门弟子同样照顾有加,1946年的时候在上海的先生找不到工作,只能寄人篱下,一度写信给沈先生说自己想自杀。

于是沈先生回信骂他,然而骂归骂,最后还是托人帮他找了一份教职,到民办中学教了两年书,直到1948年初春离开去往北平。

沈先生还是那样,瘦瘦的,穿一件灰色的长衫,走路很快,匆匆忙忙的,挟着一摞书,神情温和而执着。

在梦中我没有想到他已经死了。我觉得他依然温和执着,一如既往。

我很少做这样有条有理的梦(我的梦总是飘飘忽忽,乱糟糟的),并且醒后还能记得清清楚楚(一些情节,我在梦中常自以为记住了,醒来却忘得一干二净)。醒来看表,四点二十分。怎么会做这样的梦呢?

沈先生在我的梦里说的话并无多少深文大义,但是很中肯。——文章选自《故人往事》

沈从文已经不仅仅是先生在西南联大的老师,而是变成了一个影响或者是改变他一生的人。


典藏汪曾祺系列:《故人往事》


网络上总是喜欢去对比两位先生谁的文学地位更高一点,但是在我看来两者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比较的地方。

先生曾经这么评价过他的老师:“除了鲁迅,谁的文学成就比他更高呢?”

虽然说两人是同一“门派”,是师生关系,但是二者的风格却有所不同。

最开始读《边城》的时候,我就在想,翠翠身边的那条大黄狗叫什么名字,直到看完,我才知道这条狗没有名字,就叫狗。

所以沈先生的文章清澈透明,感情质朴为了爱,有人自尽,有人离去,有人痴等,让人觉得浪漫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而先生晚年的文字是温和的喜剧,温暖、欢快,像冬天里阳光下哈出的哈气,看着就温暖。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平淡,随遇而安,热爱生活请看汪曾祺,如果你浪漫主义,心有诗意请看沈从文。


汪曾祺


如果二位先生还在的话一定不会喜欢这样的比较。沈先生喜欢这个关门弟子,而先生也尊重他的老师。


03

从滔天巨浪到古井无波


先生早年的文字和晚年不同,早些时候先生的文字很是犀利不光是沈从文先生,杨振声先生与闻一多先生都十分看重他,从他写的文章里中就能直接感受到他的才华横溢。

当月光浸透了小草的红根

一只粉蝶飞起自己的影子

夜栖息在我的肩上……

蒲公英散开了淡白的织絮

衰老的夜一天劳碌的星辰

昂着头你不怕晒黑了眼睛

(汪曾祺《旧诗》,发表于1942年12月8日桂林《大公报》)。

这是先生年轻时写的一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先生早年的时候文字风格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早期先生的文笔颜色分明,典雅艳丽,和晚年我们看到的文字很不一样。

先生的转变是在毕业之后的那几十年里。

《吃食和文学》当中的第一篇葡萄月月令,是先生被打成右派后在张家口沙岭子下放劳动时所写下的文章

文章写的是葡萄每个月都在改变自己的模样来适应气候,来保证自己在明年春天的时可以欢欢喜喜的发出枝芽儿,这是先生对一年之中葡萄的种植、生长、采摘、贮藏的观察。

这场“文人浩劫”没有击垮先生,反而在这段时间里先生的文字透露出的是生活的平静,是时光的美好。


汪曾祺


这种乐观的态度让先生的文章开始“平淡”的起来,没有了原来华丽的词藻,而是用普通的文字写着普通的事。

先生自己也在《小说笔谈》里曾经说过,自己的文字风格其实很随便,主要的就是为了能让人能记住。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 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这段文字选自收录在《岁寒三友》里的文章《受戒》,也算是先生最被人熟知的一个作品,这个时候先生的文字就和年轻时候的完全不同了,这时候的文字好像只是在描写当时的场景,可是却又感觉这场景“跌宕起伏”。


典藏汪曾祺:《岁寒三友》


“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当然要讲究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先生曾经这么说过。

先生写东西和他自己的生活一样,不考虑一切,只是去单单纯纯的热爱,也就是这样才使得他的文字那样鲜活,有烟火气息。

《八宝辣酱》里就是先生晚年时期创作小说的最好体现,平淡,安静,也美好也孤独。而先生的这些小说也可以说是一本童年回忆录,小说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先生小时候的所见所闻。也就是这样,先生才能把文字写的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我的小说有很多篇写的便是这座封闭的、褪色的小城的人事。

汪曾祺的长子汪朗在给《八宝辣酱》里面作的序里这么写到

汪曾祺的作品,有着各种味道,酸甜苦辣都沾点边儿。尽管他将自己创作的主旨概括为“人间送小温”,有意识地向读者呈现世间的美好事物,描述生活中好玩儿的一面,但是这个老头儿毕竟生活在当下,经历过不少运动,也受过一些揉搓,有着各种感受。因此他的一些作品,在看似平淡的叙说中,也会带点寒凉,存些棘刺,让人有所触动。他多次说过作家要有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上的丑恶事情和荒诞现象,也会在作品中给予抨击。这种抨击可能不那么激烈,但确乎存在。就像八宝辣酱,除了制作精致外,终归要带些辣味,不能光是甜乎乎的。这类文章数量不算多,但也是汪曾祺作品的一个门类,要想全面了解这个老头儿,不妨读一读。


典藏汪曾祺:《八宝辣酱》


先生的文字像一株草,一朵花,一阵风,一片云彩。在人间飘摇

先生之所以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不仅仅只是因为文章写得极好,还因为先生身上有着文人雅士们失落已久的、诗意的生活趣味。


04

典藏汪曾祺



“典藏汪曾祺”系列丛书经由编委会与汪曾祺家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研究专家共同商定书名和选目,每本书均各有特色,都是汪曾祺各时期经典的代表性小说、散文和书信作品!


《典藏汪曾祺》套装


《典藏汪曾祺》套装


《典藏汪曾祺》套装


《典藏汪曾祺》套装里包含:《八宝辣酱》《在西南联大》《吃食和文学》《汪曾祺家书》《故人往事》《岁寒三友》六册书籍。

其中《岁寒三友》和《八宝辣酱》是小说集,《八宝辣酱》是先生生前唯一没有发表过的文章。

《岁寒三友》则是先生短片小说的合集,《受戒》《黄油烙饼》等都被人熟知的文章都收录在这本小说集里。

《在西南联大》是汪曾祺先生自己在回忆自己在求学时期的回忆录,在西南联大求学的五年是影响先生最大的一段时间。先生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老师沈从文先生,也是在这时,先生开始渐渐的开始明确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汪曾祺家书》和《故人往事》是先生忆旧散文和来往信件,这些是先生晚年风格很有代表性的体现,它表现的和我们熟知的汪曾祺不同,这两本书通先生的朋友、家人、老师会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深入了解先生和他的作品。

《吃食和文学》是先生写“吃”的文集,先生爱吃,也爱写吃。先生的人文烟火就在“吃”上表现的最重,也是晚年先生写作风格最重要的表现,先生写的美食,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

“典藏汪曾祺”全书均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最终经由汪朝校正和审定,汪朗亲笔做序,历时一年多得以出版。

全书内容经过全面的探讨和研究考量,是一套不同于市面上的书,它不仅仅有先生著作的收录,还有先生其他时期的作品代表。让我们去了解和认识一个不一样的汪曾祺。


赠书




说说对本书的心动理由。

我们,评论区留言,我们将抽取3位幸运书友,每人随机赠送
《典藏汪曾祺》套装中的1本。

我们会在两周内开奖,在留言区回复中奖书友,请留意查看!


《典藏汪曾祺》套装


内容简介:

“典藏汪曾祺”系列,经编委会与汪曾祺家人、汪曾祺纪念馆、汪曾祺研究专家共同选目,并商定此系列作品共六部,包括小说集两部:《八宝辣酱》《岁寒三友》;散文集三部:《在西南联大》《故人往事》《吃食和文学》;书信集一部:《汪曾祺家书》。全书均以初版本或初刊本为底本,参校各种文集及作者部分手稿、手校本,最终经由汪朝校正和审定,汪朗亲笔做序,历时一年多得以出版。

“典藏汪曾祺”系列图书还收录了汪曾祺的部分书信影印图片和汪曾祺生活照片,并附赠精美的风琴折页《汪曾祺家宴菜》,以及以汪曾祺绘画作品设计的精美藏书票。“典藏汪曾祺”入选汪曾祺纪念馆推荐的典藏书系,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典藏汪曾祺”系列图书采用布面装帧形式,雅致、雅致、大气,手感舒适,适于阅读和收藏,可以说得上是汪曾祺文集中独一无二的版本。

《八宝辣酱》是从汪曾祺的全部小说创作中甄选出28部脍炙人口的作品结集成册。在汪曾祺小说中,高邮、西南联大、农科所、京剧院,是经常出现的四大背景。他心怀悲悯与敬意,将温润仁爱、自然通脱的人性优美的光辉,暖暖地弥散于小说中。汪曾祺是写中短篇小说的高手,名篇颇多,曲高韵雅,别有格调,其散文化的小说创作,温文尔雅,情趣盎然;他的艺术修养极为全面深厚,既传统又现代,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有人说他是中国当代具名士气质的文人。

《岁寒三友》精选了汪曾祺先生最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结集成册,囊括了汪曾祺先生最广为人知的小说代表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并附上汪朗写的关于汪曾祺的文章《60岁写了个小和尚谈恋爱》。

汪曾祺的小说在创作上追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去,充溢着“中国味儿”,洋溢着对传统文化的挚爱。在这些小说中,汪曾祺先生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小人物,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民情,文风朴实自然,让读者重新发现了民族心灵、性灵以及传统美德。

《在西南联大》记录了汪曾祺在西南联大的生活,和同学师长之间的故事。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学生,在西南联大读过书,也在昆明教过书,除家乡高邮和北京外,这是他一生待得最长的地方。这七年,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说:“我要不是读了西南联大,也许不会成为一个作家,至少不会成为一个像现在这样的作家。”在此后的人生中,他时常深情回望这七年联大时光。翠湖、晚翠园、凤翥街、观音寺、白马庙,泡茶馆、跑警报、逛书摊,沈从文、闻一多、朱自清、金岳霖、吴雨僧、唐立厂,种种人事,在他笔下娓娓道来,饱含深情,蕴藉弥远,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故人往事》收录了汪曾祺怀人忆旧系列散文。在书中,我们将认识到作者的祖父母、父母、老师、同学、朋友,以及故乡的街巷店铺和坊间奇人等。文中关于回忆老师沈从文的文章,就多达八九篇,从中可以窥见20世纪中国两位文学大师之间深挚动人的情谊……

汪曾祺的散文,能够把知识、趣味、感怀和思想,很自然地融入到笔下,亲切自然,舒展流畅,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经过精心的规划布局,透露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和迷人风姿。

《吃食和文学》收录了汪曾祺关于美食的经典散文集,包括家乡的食物、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无论是谈萝卜、豆腐、野菜,还是谈鳜鱼、羊肉、手把肉……在汪曾祺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汪曾祺谈美食,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汪曾祺家书》精选了汪曾祺写给夫人施松卿、弟弟、妹妹、妹夫,以及师友沈从文、巴金、朱德熙、朱奎元等的书信作品大约80多封。并配有书信的影印件作为插页,尤为珍贵。这些书信,不仅从另一个侧面为我们深入理解汪老和他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的当代文学史的史料。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39年就读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师从沈从文先生,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他在小说、散文、戏剧、文论等方面都取得很高的艺术成就,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先后出版小说集、散文集、文论集、戏剧集约300册,并有著作集被翻译为英文版、法文版、韩文版等。《汪曾祺全集》8卷本(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出版;《汪曾祺全集》12卷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主编丨木月

美术编辑| 小柒

图文来源 | 文化发展出版社


*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