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申论综合分析题高分解题技巧解读

发布于 2021-09-06 14:59 ,所属分类:试题库考试资料大全


我们

国考常考三种综合题,分别是概括主要内容、解释词语或句子、分析观点现象。

一、概括主要内容

要概括作答范围内的所有要素的题,包括:问题、危害、对策、意义、事例等要素。

题型概括……的主要内容;写……情况反映;要求:概述全面等

答题内容问题+危害+对策+意义+事例等;

材料中有什么要素就概括什么要素

答题原则全面(全面反映材料中包含的要

素);准确(以材料为依据,尽量用原词、原句);层次(要分

条分段书写)形式要求标注序号;多个要素要分段

(1)概括主要内容有两种出题方法:

①上海市常考概括主要内容,比如:请概括资料 1-4 的主要内容,简单粗暴,直接提问。很多同学看到题目,会写资料 1、资料 2、资料 3、资料 4 的内容,这样的做法特别像高中概括段落大意,显然答题内容非常散,一是一,二是二,相互之间没有完整逻辑。应该把资料 1-4 的内容看成完整的整体,这4 个资料一定是围绕同一个方向的,可能谈论到问题、危害、对策等。

②题干要求概括资料 1-4 的主要内容,正常读题后会知道这是概括主要内容,显得出卷人没有高度和水平,国考的出卷人不喜欢这么出题,喜欢设置工作场景,比如:假设你是小王,刚进入单位工作,领导要求把收集到的资料汇总成情况汇报,甚至会变形成类似公文的形式。加入工作场景,相当于穿了“马甲”,有的同学意识不到题目“换汤不换药”,还是概括主要内容,只是故意加入工作场景迷惑同学。

(2)高分技巧:综合题的原则是材料中有什么要素就答什么要素,任何要素都会出现,只要是出现的都要概括。有的可能是问题、危害、对策,有的是意义、危害、对策,加入经典事例。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材料很乱,类似“东一榔头西一棒追”。

①把材料看成完整的整体,找到材料主线,好比串糖葫芦,找到问题、对策、意义等,这些要素是散的,要找到糖葫芦的那根签,这就是主线,为了避免出现混乱,要有找主线的意思,要素之间不可能风马牛不相及,彼此之间一定有关联。

②一般题干中会暗示主线,题干“根据材料找到关于 XXX 的总结”,话题的暗示就是要找的主线,所有要找的要素都是与它相关的,不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追。如果题干没有暗示,通常材料的首尾段会有暗示,材料要么是总分总,要么是分分总,材料前半部分和最后部分可能会有线索暗示,找到主线可以帮助理顺思路。觉得题目乱,是因为没有把材料看成一个整体,没有把要素和要素之间看成相关联的整体,做题时要想到串糖葫芦的比喻,把一个一个要素串起来,思路会清晰很多。综合题就是有什么要素答什么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的,而不是混乱的。

(3)答题原则:

①全面:有什么要素就答什么要素,不要遗漏,遗漏要素意味着丢分,比如:材料有 3个要素,但只回答了 2 个,会丢掉一个要素的分数,不仅是要点全面,而且需要要素全面,全面的意思多了一层。在昨天和前天也有“全面”这个词语,指问题和对策多找几个词语,综合题除了要点多,而且要素也要全。

②准确:以材料为依据,多用原词原句,老规矩抄,尊重材料本意。

③层次:标清序号,如果格子允许,甚至可以简单分段,比如:问题、对策、意义各分一段,会让层次更清晰,不强求分段。综合题中,问题是问题、危害是危害、意义是意义、对策是对策,各个要素都是写在一起的。综合题是多个要素构成的,同一类要素写在一起,不要把问题写在对策里,对策写在问题里,否则会混乱。形式上要标序号,如果有空间可以分段,顺序可以颠倒。

①有什么要素答什么要素,尊重材料的本意。先总结完材料,再反推(如领导让小张总结材料,小张就不能抛开材料说我觉得)。

②答题时,各种要素间一定有一条主线,回到题干中、材料中找到主线。本题的主线:在繁荣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取得的成绩、意义,以及未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③要素的顺序颠倒不影响得分,一般对策放在最后。

④虽然材料很乱、很多、很杂,只要按照要素找到主线,就可以理顺材料。

⑤单一题只答一个要素,综合题把三个要素(问题、意义、对策)进行排列组合。

⑥意义就是比较务虚的,带来的好处。如考上公务员带来的好处是比较稳定。

二、词句解释题

针对一个或多个词汇、短语或句子进行理解和分析的题目。

题型词句解释题 题型判断谈……的含义;对……进行解释;谈对……的理解。释义(根据专家观点、与解释的词句相近的句子、总结句等,进行答题内容简单的字面表达得出词句的含义)+相关要素(问题、危害、影响、事例

等)+对策(应该怎么做)

(1)题型判断:题干中会给出一个词或句子,要求谈对这个词或句子的理解、解释和含义(常见的问法)。不是谈看法(观点现象题)。无论是给词,还是句子做题方法是一样的。

(2)答题内容:阅卷老师不可能因为同学写一句话就给 10分。比如要求解释死海,不能只答:死海是……的海。这一句话不可能得十分。题目要求解释一个句子,是要求全面的解释。即字面含义+相关要素+对策。不要认为只写一句话,解释并不简单,要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简单解释这句话,围绕这句话有哪些相关要素,最后可能还有对策。

①字面含义:一般材料会有专家、学者、博士、教授、官员这些权威帮助总结一句话,或这句话的上一句或下一句可能有字面解释,即权威或就近原则可能有解释。如果材料有专家权威总结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可以写,如果没有可以不写,不用自己编写。多数情况会有字面解释。

②相关要素:深入挖掘。a 比如解释“死海”这个词,除了解释死海的字面含义:死海是被污染的海,失去自我净化能力的海。还需要进一步的挖掘,死海

听起来是不好的词,材料中可能会有为什么产生死海,死海有什么危害的内容。

b 再如:解释一个好的词,“活海”,材料中可能有意义。如果是积极的词汇,材料可能有意义,如果是负面的词汇,材料可能有原因、危害之类的内容。

③对策:最后一步说如何对待死海,是保护海洋还是经济开发。材料最后可能有人总结对策,材料有对策就写,如果没有则不写,一般综合题的对策分值和篇幅很少。前面的含义和要素的挖掘占的篇幅会比较多,如果材料有对策则写,如果没有可以根据字数决定是否反推,一切以材料为王。

第三讲综合题

②引申含义:这句话非常好,水、儒家的共同之处是柔,让人觉得很有智慧。好处:

a 材料非常琐碎,柔是中国人性格中的一种34(弱德之美,比如:等待、柔顺、不争、以柔克刚、适应性等)。

b 不受外界的干扰、与自然和谐相处,像都江堰一样顺应自然。这种比喻让我们找到存在论、道德论的意义,用水的柔比喻儒的柔,这种比喻非常好,是中国人特有的智慧。

③如果不理解柔、道德具体内涵,可以回到材料中找关键词、点,找到关键词即可得分,不必了解道具体指什么。简单粗暴的方式:回到材料中找到与水、儒之柔的关键词,比如:水的意向、儒之柔的意向,好的具体方面。找出与水、儒之柔相关的关键词,并整合其中的要点。因为申论的客观题按词给分、按点给分,回到材料中找到相关的关键词即可。答案不清晰: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类题目的目标为得到 60%以上的分数,找全关键词会得到一半以上的分数。串联方法:这句话/这个词是指……;我认为+含义;具体表现在:(危害、原因、意义)。因此,要/应该+对策。

①人口诅咒:人口诅咒是指人口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发展,具体表现在:用工成本增加、过度依赖廉价劳动力、人口红利消失,导致企业破产、阻碍工业化进程,比如:盛昌企业盛极而衰。因此,我们要加强技术研发、两头分离、自主创新、重视劳动力、提高报酬。

②水的意象:这句话是指:水的突出特征是柔,这种柔与儒之柔具有共同性,用水比喻儒之柔非常有道理。具体表现在:水和儒之柔都能体现中国文化的性格,他们是不争的、是等待的、是有适应性的、是柔顺的、是以柔克刚的,这样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找到存在论的意义、凸显道德、避免受到外界的侵扰,让我们学会与自然相处的方式,如:都江堰因地制宜、顺应自然。

③找到关键词后,用连贯性的语言分层次地串联。申论的要素:问题、意义、危害、对策、事例、态度,需要根据材料决定何种要素最重要。原因:是问题的附属品,问题的原因就是问题。分层次:如果能分开层次就进行分层,如果

分不开可以串联为一个部分。可以用“具体表现:”对关键词进行串联,使用“这句话是指……(字面含义);具体表现:……(引申含义);对策”,能够使得答案有逻辑、答题思路更清晰。时间:第一题:25 分钟;第二题:30分钟;

第三题(公文):35 分钟;第四题(公文):35 分钟;大作文:50-60分钟。

三、观点、现象分析题针对观点或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题目。

题型观点现象分析题 题型判断对……观点/现象的见解/看法;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等

答题内容表态+理由(从问题、危害、意义、事例等方面展开)+对策

表态要依据题干和材料,而非个人主观判断

高分技巧

赞同的: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

表态的方法

反对的:不科学的,不合理的,不支持的,错误的,

常用表态词汇:

偏颇的,偏激的,绝对的,片面的,辩证看待、未知的: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有待考证,尚未定论

特殊要求论据充实,有理有据(答案中要有例证)

易混淆题型词句解释题

(1)观点、现象分析题是对词句解释题思路的巩固,观点、现象分析题与词句解释题较为类似。

(2)题型判断:给出观点、现象,让你谈对该现象的见解、看法。词句解释:谈对词句的解释、理解。

(3)解释、理解与看法有区别,“解释、理解”:根据材料中的解释进行作答,不需要表明态度;“根据现象、观点谈看法/见解”:需要表明态度,比如:对、不对、辩证地看、同意等。

(4)要求。观点、现象分析题的要求: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等。词句解释题的要求:全面、准确、不超过 XX字。

①观点明确:需要进行表态、态度。

②有理有据:需要有论据,意味着例子会有分。材料中典型的例子需要简单提及,比如:“如都江堰;如四大发明被掠夺”。

(5)答题思路:逻辑要清晰,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①表态:比如:对、不对、辩证地看。

②理由:认为对、不对、辩证地看的理由。

③对策:材料中有对策就写;材料中没有对策且字数允许,可以作答对策;如果材料中没有对策且字数不允许,可以不写对策。因为此类题目侧重于前面的分析环节,对策相当于小总结,其篇幅较少。

(6)重点:

①表态非常重要,如果表态出现错误,理由可能会跑偏。表态并不是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另辟蹊径、并不是言之有理即可,申论要以材料为王,自己觉得对、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材料的态度,需要找出材料中的态度、看法,材料中会有明确的依据。

②态度:偏向于赞同、偏向于反对、没有明确的倾向性。赞同、反对、辩证地看都是明确的态度,因为对于事件的看法:不同意、同意、要一分为二地看(非常明确),比如:领导说对于这件事大家不要偏激,既要看到好的方面,也要看到不好的方面,要一分为二地看。

③同意:正确的、科学的、合理的、全面的、符合事实的。不同意:不科学的、不合理的、偏颇的、偏激的、绝对的、片面的等。

④注意:表态的时候多使用几个关键词,且表达比较严谨。2012 年的观点分析题:反驳网友 A 的观点,如果回答网友 A 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得分);网友 A 的观点是不科学的、片面的(3 分),反驳是倾向于其不正确,但并不是绝对的错误。

(7)态度:至少写两个以上的词,比如:不同意:不科学、不合理、片面、绝对等。(8)特殊要求。论据充实,有理有据:答案中要有例子。

(1)观点现象题要找到主线(词句解释题的主线是词、句子),无论是表态、理由还是对策,都是围绕题干中抛出的观点、现象(所有的观点都是围绕这条主线)。

(2)思路:①表态:这个观点科学、合理、符合事实、有道理;不科学、不合理、偏颇、片面;一分为二地辩证看待、有利有弊、尚未定论、有待考证。②理由:认为合理则答合理之处,认为不合理则答不合理之处,认为辩证则两方面(合理与不合理)都答。题干中要求有理有据则加上材料中的例子。③对策:简要写、分值低,有格子简要写对策,不合理的改正,合理的发扬。

(3)做了两道题都是辩证,但不是所有的题都是辩证:①2012 年国考真题:请你反驳网友 A 的观点。观点为反对(不是所有的观点都是辩证的,只是近两年辩证考的比较多)。②教授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请你谈一谈对这个观点的看法。是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而不是对网络怎么看,材料中说网络有好处也有坏处,此时的态度为支持教授的观点:教授的观点是科学的、合理的(主线不要错)。

(1)国考近五年的题目考词句解释和观点现象分析,没有考过对比分析,对比分析在省考中会考。近五年国考每年都考公文,并且一般一套题有两道公文。

(2)词句解释题与观点现象分析题的区别:二者解题思路相同,主线不同。

①词句解释题要把与词、句的相关要素找到,原因、意义、危害等,找到要素进行解释,这句话是否对无需考虑(一般需要解释会默认是对的)。

②观点现象要有评价,要有看法、见解,第一步要表态,是态度的判断(对、错)。理由是各个要素,只是是赞成的理由、反对的理由,找到的理由是意义、问题、危害,最后是对策。都是一些要素,只是第一步变成了表态。

③整体的思路是一样的,细微的区别是观点现象前面有一个态度。

如果你想观看更多课程,可以点击!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