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 微专题14-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全球气候变化

发布于 2021-03-26 15:07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基 本 知  识     基  本  原  理









1.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形成为例)

地理要素

对土壤的作用

实例

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我国南北方土壤肥力特性差异成因

(1)北方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有机质分解较少,积累较多;北方雨水较少,水分蒸发较多,表层土壤盐分积累多,故呈碱性。

(2)南方纬度较低,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多,积累少;南方雨水较多,淋溶作用强,故呈酸性

气候

(1)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2)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生物

(1)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2)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3)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不同的植被类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地形

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气候带和植被带,导致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2)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期

图示

变化特点

地质时期

(距今1万年以前)

①波动变化

②冷暖干湿相互交替

③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历史时期

(近1万年以来)

两次较大波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为温暖期;15世纪以来为寒冷期

近现代

(近一两百年来)

①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

②降水量变化显著(温带、热带增加,亚热带减少)

 3.全球变暖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的影响

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②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④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⑤对工业的影响

 

⑥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的具体对策

当 堂 巩 固     限  时  自  测

(浙江选考真题)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答案 1.C2.A

解析 1题,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因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影响因素。第2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故A正确。山坡上因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于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3.(浙江选考真题)下列自然带中,成土过程微弱的是()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 C


读下面关联示意图,回答4~5题。

4.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分别是()

A.植树种草、降水增加、洪涝减少

B.植树种草、水土保持能力增强、洪涝减少

C.毁林开荒、降水减少、洪涝增多

D.毁林开荒、水土流失严重、洪涝增多

5.该示意图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差异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地带性

答案 4.B   5.C

解析 4题,图中箭头前后的内容存在因果关系,植树种草,可增加地表水下渗,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洪涝灾害。第5题,上述关系体现了生物、水、土壤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浙江选考真题)多年冻土是长期在0℃0℃以下冻结并含有冰的土石层。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南界变化示意图完成下题。

6.与现今相比,该区域17~18世纪处于()

A.冰期   B.间冰期

C.温暖期  D.寒冷期

答案 D


(浙江选考模拟)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产量的增减状况示意图。完成7~8题。

7.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增产幅度最大的国家是()

A.巴西     B.美国

C.俄罗斯  D.中国

8.全球变暖将导致多方面的变化,下列变化不可能的是()

A.海平面上升

B.干旱、洪涝等灾害增多

C.冰川覆盖面积扩大

D.对人类的健康威胁增大

答案7.C8.C


9.(台州教学质量评估)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原为泥质塘堤,改造时专家采纳村民建议,用生命力旺盛的柳树桩代替松木桩护堤护岸。柳树桩会生根、发芽,树根会抱住堤岸,水底下纠结的树桩有利于泥鳅等生物生存。这一改变的主要生态效益是()

A.调蓄洪水能力增强                                   B.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C.航运条件改善                                          D.农副产品增多

答案 B


10.(浙江嘉兴选考教学测试)下列生物始现于中生代的是()

A.爬行动物                                                 B.哺乳动物

C.海生藻类                                                 D.孢子植物

答案 A


11.(浙江选考创新设计)地理环境各要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认识自然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去探寻和揭示大自然的无穷奥秘。读“某区域地层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该地区地貌形成过程中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

(2)如果该地区位于我国华北,请描述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

(3)结合水循环原理,说明植被破坏对该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引起的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表现为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2)流量较大,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夏汛,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

(3)植被破坏,导致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旱;涵养水源能力降低,径流泥沙含量增大,湖泊调蓄作用减弱,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增大,易引发洪涝灾害;植被破坏,加剧上游侵蚀作用,沟谷加宽加深,加剧中下游沉积作用,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面积增大;植被破坏,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稳定性降低。


12.读“北冰洋冰面范围变化图”,回答问题。

(1)北冰洋冰面范围产生图示变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2)北冰洋冰面范围的变化对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3)北冰洋冰面变化有利于缩减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航运的时间和成本,为什么?

答案 (1)世界气温波动上升;人类对化石能源的大规模使用,向大气排放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森林面积减少。

(2)部分沿海地区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农业生产;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被损坏,影响航运;沿海水产业会受影响。

(3)有利于开拓北冰洋航线,缩短从北美到亚欧大陆东西岸的航程。


专   题   达   标   测    试

1.(嘉兴选考教学测试)新生代时期为()

A.哺乳动物时代                                          B.海生藻类时代

C.爬行动物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答案 A

解析 海生藻类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和裸子植物时代均在此前。


2.(浙江选考真题)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                                   B.高山雪线下降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D.大陆海岸线变短

答案 D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关联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各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下垫面

C.体现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形成这种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

4.近年来该地河流含沙量增大,其原因最可能是人类活动影响了()

A.气温                                                        B.地形

C.植被                                                        D.降水

答案 3.D4.C

解析 3题,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植被,进而影响河流与地貌,因而是图中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形成的根本因素。第4题,人类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从而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5.读“世界某区域图”。兰萨罗特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岛()

A.远离大陆                                                 B.地处赤道附近

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

答案 A

解析 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说明物种交流机会较少,结合图示兰萨罗特岛的海陆位置特点,判断A选项正确。


(浙江模拟冲刺)凡是温度在0℃0℃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称为冻土。读“北半球多年冻土分布剖面图”,回答下题。

6.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

A.风化壳更厚                                             B.有机质积累更多

C.矿物成分更复杂                                      D.微生物活动更旺盛

答案B

解析 甲地比乙地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弱,微生物分解慢,有机质积累更多。


(绍兴模拟)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A.冰期Ⅰ   B.冰期Ⅱ

C.冰期Ⅲ    D.冰期Ⅳ

8.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Ⅲ时期()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

答案 7.D  8.D

解析 7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即冰期。第8题,第四纪冰期时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


(宁波十校联考)自今年6月中旬以来,云南多地遭受暴雨侵袭,昆明约2000亩花卉遭水灾。完成9~10题。

9.近年来,昆明花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市场   B.交通

C.政策   D.气候

10.全球气候变暖对云南省的影响,描述正确的是()

A.河流通航时间延长                                   B.高山雪线下降

C.旱涝危害程度降低                                   D.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

答案9.A10.D

解析 第9题,影响农业种植面积大小的主要因素为市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场需求量增大,会导致供不应求,因此会导致农业种植面积扩大。故答案选A。第10题,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热带范围向北扩大,因此热带作物种植北界北移,D正确;云南省河流的通航时间与温度关系不大,A错误;温度升高,雪线升高,B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因此旱涝危害程度会增加,C错误。故答案选D


11.(海宁中学选考模拟)下列土壤类型中,发育程度较好的是()

A.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B.青藏高原寒漠土

C.江南丘陵红壤                                          D.塔里木盆地沙土

答案 A


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13.图中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14.风化壳与土壤的关系是()

A.风化壳越厚,土壤越贫瘠

B.风化壳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C.风化壳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矿物养分来源

D.气候越湿热,风化壳越薄

答案 12.B13.C14.C

解析 12题,热带森林带的降水量居于高值,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蒸发量居于高值,据此可判断曲线为降水,曲线为蒸发。第1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森林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要大于其他植被条件下风化壳的厚度。第14题,组成风化壳的风化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来源。


15.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上游地区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 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主要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6.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上世纪后30年气温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上世纪后30年,气温变化呈现出________趋势,尤其是________(季节)。

(2)我国________增温比________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________纬度地区。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将________。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 (1)上升 冬季    (2)北方 南方 中高     (3)增加

(4)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青岩学社  高考加油
微信 | qyz7360504
B 站 | 青  岩  学  社
           金榜提名,点亮在看!!  

相关资源